刘小燕 陈愔愔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急性脑内血肿是临床神经科收治的病情严重、进展快、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严重外伤性疾病。对急性脑内血肿患者,临床治疗时需配合相应护理,以此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就对急性脑内血肿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其结果分析如下。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急性脑内血肿患者66例,经头颅CT、MRI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采取随机设计分组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女分别为21、12 例;年龄 30-70 岁,平均年龄(47.1±7.0)岁;交通意外伤18例,坠落伤8例,钝器伤7例;对照组33例,男、女分别为20、13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8.0±7.4)岁;交通意外伤 20 例,坠落伤 7 例,钝器伤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可进行比较。
对照组临床护理为常规护理。做好患者围术期病情症状、体征监测,积极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做好患者术后指导,加强用药指导,预防并发症发生。
观察组临床护理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1)成立优质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立需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由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专业性强护士担任组员,并由主治医师参与其中。先评估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必需的护理干预方法。同时加强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实施。
(2)急救处理。在患者入院时,需提前准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及药物,包括氧气机、呼吸机、吸引器、利尿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等。患者入院后需立即清理呼吸道,及时给氧,建立完善的静脉通路和管路,适当约束。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处理。
(3)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表。术后根据患者病症、治疗期间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护理风险规范操作流程。比如意外拔管、坠床、窒息、感染、疼痛等情况,以此采取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尽量减少患者各种风险事件发生。
(4)康复指导。待患者病情恢复后,需针对患者恢复情况加强患者肢体、语言功能训练,促进患者肢体、语言恢复。
(5)认知干预。患者认知干预需贯穿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告知患者疾病发病情况、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功能恢复、并发症预防等。及时解答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疑问,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6)疼痛护理。疼痛是患者常见症状,疼痛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并会影响患者血压、脉搏。因此需加强患者疼痛护理,对疼痛轻度患者,给予患者必要心理疏导,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培养患者兴趣爱好,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对重度疼痛患者,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止痛方案,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并可联合中医止痛方法,如针灸、穴位按摩、耳穴埋籽等方法减轻患者疼痛;且中医止痛方法也能减少西医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预后评价可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及肢体活动能力(FMA评分)评价,总计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2]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分,0分代表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在对全部数据处理分析时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计量数据检验取独立配对t,计数数据检验取卡方 χ2,当数据检验表示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观察组1例引流管拔出,占3.0%;对照组2例引流管拔出,1例胃管拔出,2例尿管拔出,1例感染,1例呼吸道窒息,占21.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556,P=0.035)。
表1 两组患者预后评价和疼痛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预后评价和疼痛情况(±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 3 3 3 B a r t h e l评分7 1.2 4±8.5 2 5 0.9 3±9.1 1 9.3 5 4 0.0 0 0 F M A评分7 5.9 4±1 0.2 0 4 9.3 4±5.8 6 1 2.9 9 0 0.0 0 0疼痛V A S评分2.1 6±0.5 1 4.5 8±1.1 8 1 3.6 7 5 0.0 0 0
急性颅内血肿致伤原因多是因外伤所致,颅内出血加重致血肿形成。急性颅内血肿患者在临床治疗时,术后恢复情况与围术期护理效果关系密切。尤其是随着临床护理工作不再单纯局限于病情的控制[3],也日渐重视患者心理问题、疾病预防及生存质量。因此对急性颅内血肿患者,需采取规范、科学、全面的护理模式。
本次研究是对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以患者作为护理服务中心,及时发现患者治疗期间的健康问题,无论是外在还是潜在问题并予以积极的解决和预防干预方法,以此减少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优质护理干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活动能力较常规护理患者明显改善,在疼痛方面,重视患者疼痛情况,给予患者必要的疼痛护理、认知干预,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结合中医镇痛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优质护理干预的实施,先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期间会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制定护理风险表,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0%低于对照组21.2%,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证实了优质护理干预的实施,可减少患者治疗期间意外拔管、感染、窒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内血肿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效果明显。临床研究也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以此促进优质护理干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