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翌雯
年过时,总忍不住回味口颊生香的年味。上海崇明人应景的“过年必吃”,非崇明糕莫属,它是崇明人过年蒸制的一种年糕。
当地出产一种“四月种九月熟”的糯稻,名为烂头糯,即成熟以后穗头像烂了一样,软糯且黏性十足,是蒸制崇明糕最重要的原料。
每至腊月,当地人将烂头糯舂制成米。到了腊月廿三,取烂头糯(70%)和普通稻米(30%)加水浸泡,同时将蒸糕时所用的蒸笼、棉纱布洗净晾晒。
次日,这两种吃透了水分的米粒被打磨成米粉。备好的辅料,如切成丝的红枣、蜜枣,剁成丁的葡萄干,掰成小块的核桃肉,剥好的瓜子仁、松子仁,腌制好的糖桂花等,一一被倒入米粉中搅拌均匀,再混入适量的白糖(或红糖)。
前期工作都准备妥当后,便开始烧火煮水。旧时腊月廿四蒸糕的厨房是男子的领地,女性不能进入,一种说法是为了避免蒸出“夹生”年糕。如果谁家蒸出了“夹生”年糕,会被认为家宅不吉。如今谁的手艺好,谁就负责蒸糕,倒是不分男女了。
水烧得滚滚腾腾时,便将空蒸笼置于锅灶上蒸五分钟左右(土法消毒),然后取下蒸笼,往里浅浅地铺上一层混合了米粉、糖和各种果仁的糕粉,放置在鍋灶上,再将锅和蒸笼之间的缝隙用湿棉纱布团团围住,避免蒸汽外泄。
待糕粉蒸至九分熟,再往上铺一层糕粉,如此反复多次,直至蒸笼最高处的糕粉也熟透,才往蒸笼口盖上一层纱布。
令人期待的“出笼”时刻到了。从灶台上捧起热气腾腾的蒸笼,反扣在备好的木板上,用力拍击蒸笼的四周,以便年糕和蒸笼分离。
一笼丰盛富足的崇明糕,很快呈于眼前。刹时,满屋的米香、糖香、果香、桂香从门缝、窗缝往外窜去,院中玩耍的孩子们纷纷推门而入。
崇明人过年的序曲,在这一屋的糕香和嬉笑中欣然奏响。
腊月廿四蒸制的年糕,不能马上食用,需在阴凉处放置两日,待略有些发硬,便切成条状或块状,一半用来馈赠亲友,另一半切成小块晒干保存。
年初一清早,开了门,放了爆竹,纳了吉福,再蒸煮几块崇明糕,配着甜酒酿蛋花汤,美美地吃下,便成全了“新岁步步高”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