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在春节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被装上行星发动机推离太阳系。但月亮去哪儿了呢?原著中写道,为了保证地球在流浪中不被撞上,月球也被装上发动机,甩掉了。与唯一的天然卫星分手,地球想必很是唏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地球除了月球这个忠实的伙伴,还有不少人造卫星环绕左右,在科学探测研究、通信导航、土地资源调查以及天气预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造地球卫星按照用途和功能,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中应用最广的,就属气象卫星了。而在这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当属咱们的“风云”系列卫星。
“天下风云出我辈”,“风云”气象卫星正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经过多年发展,“风云家族”目前已有两类四个系列17颗卫星。其中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两个系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包括“风云一号”和“风云三号”两个系列。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
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1970年5月气象卫星筹备组正式成立、1971年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组建卫星气象中心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977年召开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总体技术计划协调会,启动工程建设并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
古埃及人认为,名字是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云”这个名字,承载了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之二,寄托了人们对于观风测云的迫切期待,从此我国在气象卫星这一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自1988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不仅在气象领域,还在农业、环保、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气象卫星具体如何运作、在气象预报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很是好奇。说得简单一点,气象卫星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太空中运行的高级自动气象站。虽然现在咱们地面的气象站已比较密集,对于风、湿、温等气象要素的监测也十分精确。但是气象卫星就犹如一双俯瞰大气的眼睛,能够实时监测大气运动的趋势,通过数据处理,将资料传输到气象预报员及其他用户手中。
对于气象预报非常重要的卫星云图,便是由卫星从高空拍摄,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向程度而拍摄的可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以全天候工作。气象预报员在接收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便可以结合地面观测数据以及数值预报等资料,做出尽可能精准的天气预报。
一颗同步卫星的观测范围为100个经度跨距,从南纬50°到北緯500,100个纬度跨距,因而5颗这样的卫星就可形成覆盖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观测网。而在无法建设地面气象站的海洋上,气象卫星便能够弥补这样的空白。
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能力的提升,“风云家族”的成员也不断扩充。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A星的成功发射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2018年6月5日,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同年7月,中国气象局将原定点于东经94.5度的风云二号H星漂移到东经79度,观测区域更好地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这些地区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而2018年上半年,贵州省开阳县建成全省唯一的“风云四号”卫星地面接收站。自正式接收数据以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具备数据接收快视、多时次合成云图动画、设备监控、存档检索等功能。
在接收处理多载波数据的同时,还利用探测数据能够生成天气和环境监测两大类产品,其中包括云产品、降水估计、对流出生、气溶胶、沙尘、火情、植被监测、地表温度等7类基础产品及39种科研遥感监测产品,构成一套完善的业务运行系统。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接收站的启用,对提升贵州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在不远的将来,“风云家族”还将继续扩充,确保观测覆盖的时间与空间更广、精度更高、能力也更加稳定。(编辑/高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