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城市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广州市推动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跃升的重要时期,并提出到2020年,要将广州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多项重要指标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新时代广州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城市定位,对广州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9年,广州成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广州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校为依托、中介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018年广州市政府先后发布《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推动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目前,广州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企业和在岗职工分别为23620个和23.09万人,全省占比分别达31.22%和31.46%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倍增,2018年上半年,有7956家企业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位居国内各城市首位。据广州市发改委统计,2018年上半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67.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47.5%,其中IAB(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354.75亿元,增长16.6%。同时,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之和已经超过5269.48亿元。再者,孵化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以天河区为例,2018年上半年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5家,累计在孵企业(项目)4168家(个),居广州市第一位。根据《中国城市创孵指数2018》,广州市城市孵化指数位居全国第四。
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州在全国率先实施以产业领军人才为对象的人才引育工程,2018年评选出30个创业领军团队和27个创新领军团队。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截至2018年10月底,“人才绿卡”已发放超过4591张。目前广州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351万人,拥有博士学历约2.1万人,诺贝尔获得者有6人,两院院士97人,在广州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已近8万人,来穗工作的外国人才1.5万人次②。为引进并扶持海外人才来穗创业,2018年共有20个项目入选“红棉计划”项目。
广州市专利申请与授权量逐年呈上升趋势,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已经超过2017年(见表1)。同时,广州市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商标申请与注册件数已经超过2017年(见表2),其中广东省商标注册件数为633215,在全国的比重为19.58%,广州市商标注册件数为185827,在广东省的比重为29.35%。
表1 广州市专利申请与授权状况表
表2 商标申请与注册统计表
2018年11月Nature发布“2018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科研城市”以展示全球城市在科研表现上的变化,广州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排名第25,在中国入选的10座城市中排名第5,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广州在科研领域加速进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飞速增长,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占比上升。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华南地区唯一入选的部属高校。同时,该校推荐的毕业生黄冠入选“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是广东高校唯一入选者③。
城市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包括影响创新的市场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以及社会态度等。广州市千人因特网用户数和千人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351户和2013户,信息技术基础较好。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广州市大学名单,总共83所,在全省比重超过一半,教育资源丰富。广州秉承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探索以“柔性引才”的方式,面向全球延揽人才,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2018年6月,广州市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9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旨在推动广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将广州打造成知识产权强市和枢纽城市。2018年8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鼓励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风投创投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18年11月,国家批准广州、深圳设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广州成为华南地区首批成功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城市。
据全球创新数据机构2thinknow最新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广州市创新城市指数排名第113位,比上年下滑16位。目前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为城市创新提供支撑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广州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外部方面,世界贸易不确定性上升、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内部方面,广州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遇到老城市所面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问题。具体来看,广州经济总量于2016年被深圳赶超,财政收入不及深圳的一半,为1536.74亿元,这意味着政府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以激励创新的空间受到约束。广州人均生产总值于2017年被珠海赶超(见图1),两者分别为150677.79元和155502.00元。人均GDP指数可以体现人均GDP的变动趋势和相对程度,2017年广州市人均GDP指数为103.2,在广东省各市中名列最后(见图2)。
资金投入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拉低了广州城市创新综合竞争力。
(1)人均教育和科技支出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其他国内一线城市。2017年广州市人均财政支出为15077.62元,其中用于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人均支出分别为2788.81元和1181.2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内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见图3)。具体来看,广州市人均财政支出仅为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一半;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最高,为4443.21元,深圳和上海紧随其后,广州最少;深圳市人均科学技术支出最高,为2808.24元,北京和上海紧随其后,广州最少。
图1 2000—2017年广东省前六位城市的人均GDP(单位:元)
图2 2017年广东省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2)企业已成为创新研发主体,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2017年广州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中,企业R&D经费支出为3423979万元,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64.31%(见表3)。然而与全省和深圳市进行对比,广州市R&D经费支出总额为5324084.6万元,其中科研机构和高校R&D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分别为84.76%和73.10%,然而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仅为16.44%,约为深圳市企业R&D经费支出的1/3(见表3)。同时,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数量与深圳市也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差距逐年在拉大(见表4)。
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广州市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广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迅速,然而由于专利质量不高,与2017年相比,2018年广州市专利授权率下降,为48.53%(见表5)。并且,代表高质量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28.81%,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仅为12.91%,即授权专利中高质量发明专利比重偏低。
图3 2017年人均教育与科学技术支出(单位:元/人)
表3 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 (单位:万元)
表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 (单位:人)
从综合角度来看,《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8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百强榜单数据显示,美国共有51家公司上榜,中国共有7家公司上榜,广州地区没有公司上榜。这7家公司具体地区分布为北京市2家,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以及广东省深圳市各1家。
创新成果较难转化是指创新成果与经济相结合的能力较弱,成果应用和转化率较低,创新成果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新产品的产出是企业创新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现了由创新到市场的创新成果转化效果。省内视角,2017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约为4389亿元,落后于深圳和东莞,在全省占比仅为12.37%,并且与深圳和东莞的差距还在拉大(见表6)。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比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排序依次为深圳市121387080万元、上海市100681518万元、广州市44303351万元、北京市41192831万元(见图4),即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排名第三,略高于北京市,但不及深圳市和上海市的一半。
表5 广州市专利申请与授权状况表
表6 广东省前十位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 (单位:万元)
图4 2017年各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万元)
新时代广州市城市发展还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型城市,是激发广州城市发展新动力新活力、实现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对2019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1)用好“看得见的手”,发挥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广州正处于创新型城市的深入推进阶段,对政府治理和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和激发城市创新能力成为政府的重要功能。政府一是需要提高创新意识,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创业创新环境;二是建立科学创新体制,做好创新城市规划,通过制定一系列增强创新主体能力、促进创新产业发展、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措施,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搭建有效的政策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集聚城市各部门力量、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2)放开“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激励市场上所有经营主体加大自主创新以适应公平、正当的市场竞争;健全鼓励创新成果交易、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规范交易秩序的系列制度,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以实现创新要素有效流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完善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机制,培育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本市场,发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创业板和境外上市,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创新投入。没有创新投入就没有创新产出,提高创新投入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提高创新资金投入。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较长的经济活动,融资难约束了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融通是激励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一是政府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科研和教育投入;构建配套金融支持体系,加快推进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拓展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领域,促进广州风投创投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创新型企业固定资产少、价值难以评估、信用鉴定难的问题,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担保领域。二是企业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健全研发机构;加强研发工作、提高研发强度,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投入到研发活动,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增加研发效益,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三是金融机构方面强化考核激励,通过专项奖励、特色激励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金融服务需求,推进多样化金融创新,多措并举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四是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融资的积极性。
第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包括“高、精、尖”创新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部署,积极引进高端国际智库和重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级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团队,并完善后期创新人才的户口、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示范性、骨干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以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先培养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点发展为广州市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统制造业服务的专门人才,加快高水平示范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
(2)提高创新产出,实现经济效益。结合广州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提出几点:一是在专利、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创新成果的申请、审查或评定过程中对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价值进行认定以把关和筛选低效创新成果;二是加大激励力度,提高创新成果转让人的转让收入,激励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构建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创新主体互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加速实现创新到产品的转化过程。
(1)加速推进城市创新主体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降低对外依存度。第一,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首先要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投入的主体意识,增加研发经费支出,加快推动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自主和联合攻关,构建产业创新链,带动更多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第二,学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知识创新的核心,应以创新、创造和创业型人才为导向,坚持科学发现、技术原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等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城市知识创新水平。
(2)坚持合作创新,走开放式创新发展之路。坚持以广州市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核心,构建开放的创新系统。第一,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跨城市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大湾区创新协同机制,形成知识生产、转化和应用的区域创新价值链。第二,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广泛集聚区域内创新资源,在开放中协同创新。第三,积极主动寻求国际创新合作和交流,推动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技术并购或建立研发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广州建立研发机构等,进而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2018年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显示,广州市文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处于前列。粤剧、广彩和粤绣等都是广州城市文化名片,通过整合广州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基于“传统+当代”的文化创新模式,扎根于广州文化土壤,坚持和传承岭南文化精粹,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3D打印等新技术融入文化创新,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推动广州文化现代化,推进广州文化创新,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通过以上多措并举、多方协同,推动全社会积极“大众创新、全民创业”,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创新驱动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8》。
②数据来源:广州人才工作网站数据。
③引用于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