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纵观中国竹刻艺术发展历史,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深受各代文人喜爱。在竹刻艺术中,尤以留青竹刻最为珍贵;探讨其历史及传承具有艺术价值。现阐述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留青竹刻发展史、特点及传承。
[关键词]留青竹刻;历史;传承
[中图分类号] J509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19)12-0008-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英.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J].天工,2019(12):8-9.
中国工艺美术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留青竹刻就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
文人雅士爱竹、刻竹、画竹、咏竹,因为竹子寓意有节、虚心,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苏东坡先生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竹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最早的竹雕艺术起源于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竹勺柄上精美的走龙雕刻,唐代留青竹刻尺八(竹吹箫)收藏在日本正仓院。明末清初文人雅士介入竹雕艺术后开始有了落款,中国的竹雕艺术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流派,明代末期上海嘉定派创始人是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俗称嘉定三朱),南京金陵派创始人是李文普和濮仲谦,留青竹刻创始人是浙江派张希黄。清代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竹雕艺术,他不满足每年民间进贡的竹雕器物,在宫廷里创办造办处请民间高手封锡璋和封锡禄二位兄弟为宫廷雕刻器物。竹刻艺术也因此走入了皇家,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追捧。
二、留青竹刻发展史及特点
留青竹刻创始人是浙江派张希黄。留青竹刻是在竹皮上雕刻,俗称(皮雕)。1909—1975年常州人徐素白先生16岁在上海豫园的《俞鸿记》扇庄学徒,学习留青竹刻,他在扇庄学艺期间结识了很多书画名家。例如,江寒汀先生、唐云先生、邓散木先生、钱瘦铁先生等,这些名画家常为其供稿,由于他天资聪慧、刻苦努力,学徒期满后就在众多的学徒中鹤立鸡群。徐素白先生把国画大写意的笔墨效果巧妙地运用在留青竹刻作品中,形成了自己最为代表性的雕刻风格,徐素白先生的次子徐秉言先生和三子徐秉方先生及其子女继续传承和发展了家族的雕刻风格。
中國竹子品种繁多,有红香妃竹、棕竹、云妃竹、金镶玉竹、紫竹、楠竹、箭竹等,只有毛竹最适合做留青竹刻。留青竹刻要取材生长四年以上的竹子,还要靠山的阳面,这样竹子没有色差,竹片在雕刻以前要做防虫处理,将竹片在开水锅里煮30分钟,锅里放适量的白矾,迅速将竹片沸水中捞出用力擦拭,擦掉竹片上的胶质,在阳光下晒两年方可使用,而北方地区因气候干燥不能暴晒,暴晒后容易开裂,应放在房间不通风处的架子上阴干,谨防霉变。
在各种雕刻材质中留青竹刻最能表现出草虫翅膀的透明度,雕刻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留青竹刻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要雕刻精品,雕刻者必须有绘画功底和对大千世界细致地观察,必须具备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因为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如著名竹刻艺术家金西牙先生所说:“唯艺术贵在创作,应跳出巢,刻前人所未刻,新题材原在天地间,端在善于取耳”,从事各门类艺术都要别出心裁,要打好基础,刻出自己的风格。
三、留青竹刻的传承
笔者在天津古文化街偶然看到扇庄里经销精美的留青竹刻扇骨让人爱不释手,激动不已,于是南下常州拜访徐秉言大师和其婿沈华强老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走上了留青竹刻的艺术之路。
中国扇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远古时期人们用折扇扇风纳凉,人们把折扇视为“怀袖雅物”“凉友之君”,《南齐书·刘祥传》曰:“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彰日。”南宋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指出:“腰扇即折扇。”扇子也是曲艺界和戏曲界必不可少的道具,名家的书法、绘画扇面和扇骨雕刻也是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收藏、把玩彰显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折扇一经名书画家落墨,竹人施刀,折扇的身价百倍,持扇人也顿觉荣耀。
笔者扇骨雕刻主要包括草虫、人物、山水和热带雨林等系列,自画自刻。尤其是热带雨林系列,为了了解热带雨林成千上万种热带动植物、花草和热带海底世界等,多次去海南岛三亚等地采风写生。草虫雕刻要求生动、情趣、传神。为了仔细观察草虫的结构和细节,经常去田地里采集各种草虫制作标本,观察翅膀的纹理和大腿的倒刺、爪子的倒钩等细节,深入研究草虫捕食的动态美。其扇骨雕刻作品《草虫系列》便是在这样的努力下诞生的,这件作品每一片皆有其名,分别题为《智斗》《荷塘月色》《蜻蜓》《小鸟蚊子》《扁担勾》《弱肉强食》《母爱如山》《大世界》《喜上梅梢》《福禄万代》。此作品内容丰富,刻画形象逼真。既有自然中的花鸟鱼虫,也有寓意吉祥如意的喜鹊、葫芦等物。
《秦长城》留青竹刻臂搁是笔者的又一代表作,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作品别出心裁、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在尊重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努力复原了历史原貌和施工场面,彰显了秦始皇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据险抵御北匈奴入侵的巨大作用。笔者所创作的《秦长城》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作品中秦始皇举起右手指点江山,视察大将军蒙恬率精兵30万修筑坚固的长城,远处已建成的长城延绵不断,近处施工现场旌旗烈烈,战马嘶鸣,劳动大军熙来攘往,挥汗如雨,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强大的视觉冲击。此作品应邀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受中外游客的好评,2019年9月20日作品《秦长城》参加天津“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展荣获金奖。
参考文献:
[1]钱凯一.浅谈中国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以常州留青刻竹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9):37-38.
[2]叶澜,裴海.竹刻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5(3).
[3]周君颖,李洁,张笑然,等.网络时代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J].名作欣赏,2017(35).
[作者简介]
高英,女,生于1963年,天津人,天津南开雕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扇子文化协会会员,国际竹藤组织竹工艺工匠,天津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天津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藏书票研究会会员。1982年学习版画,师承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杨忠义先生。1985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魏祖隂教授和邵静坤教授。
1985年,版画作品《采油工之歌》参加全国展览并录入全国版画集。2016年,参加中国竹雕大奖赛作品《阿房宫》被福建永安博物馆收藏。2016年,参加青岛第17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作品《扇骨雕刻草虫系列》荣获银奖。2017年,参加天津 “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适者生存》荣获金奖、《阿房宫二》荣获银奖。2018年,参加北京国际竹藤大会作品《温馨家园》被国际竹藤组织竹工艺博物馆收藏,作品《蚂蚁啃骨头》荣获国际竹藤大会中国竹工艺美术展金奖。2019年,参加天津“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秦长城》荣获金奖、《扇骨雕刻草虫系列》荣获银奖、《金蝉脱壳》荣获铜奖。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