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现实主义电影人文主义精神的应用自觉与主动适配

2019-04-10 07:00吴曼芳郭姝南
电影评介 2019年22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霸凌人文主义

吴曼芳 郭姝南

曾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艺术层面肯定、定档暑期后改档“裸宣”上映的影片《少年的你》,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截至2019年11月11日,上映17天连续获得单日票房冠军。作为“黑马”影片,跻身2019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成为国产现实主义题材最为成功的商业电影之一。

《少年的你》作为一部以校园霸凌事件为叙事核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商业类型层面兼容青春片与犯罪片中的愉悦手段,为其在市场上取得良好表现奠定了类型化保障,而选择校园霸凌这一社会严肃话题作为影片的叙事核心同样有其商业化路径的规划及产业背景。

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正向引导与商业化空间

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主流舆论的引导监督更为科学化、规范化,一方面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作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选择。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为标准的前提下,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也更为广泛,社会严肃题材领域的呈现维度也进一步深刻、尖锐。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现实主义题材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舆论的热点,在互联网环境中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从而带动电影作品能够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这双重利好的前提下,中国电影产业将更多资源集中在现实主义题材领域,进行商业化的突破与探索。一批集合不同人物、社会话题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电影作品出现,在各自不同的类型领域取得市场化的良好表现。

电影《少年的你》围绕校园霸凌这一现实主义题材作为叙事核心,将电影的文本时空对现实主义美学进行了商业化的处理与呈现,其重要依据就是从人文主义精神层面出发,为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情感线索、价值观导向提供理论支持与文本构建的指导,通过人文主义精神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特征,为观影者在建立情感认同和提升观影愉悦层面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精神与电影创作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其最根本的核心观念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重视现实生活和倡导积极生活,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1]维护人性尊严,肯定个人价值,主张自由平等。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理论体系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现。从最早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从神权体系中剥离至今,人文主义精神已经上升到个体的能动性,即个体精神与社会化进程中基本矛盾所带来的困境进行对抗。人文主义最早作为艺术创作特征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属性也被极大释放,也正因为如此,在电影艺术的创作当中,无论创作者自觉与否,都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人物关系的构建和文本空间的构建。

反观创作者具备创作理论依据的自觉意识,将理论依据作为前提,则需要对人文主义精神进行重新解构与重组,从而适配不同的电影题材。其中最为常见的应用便是在商业电影的创作中都会增加影片中对于浪漫主义的展现,从而实现不同类型中观影愉悦程度的最大化。作为电影的核心创作者,《少年的你》的导演曾国祥来自中国香港,他对于本部电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叙事的具象程度,完成了一次跨文化、跨语境创作。这种跨文化、跨语境的创作让创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敏锐性与探索精神,形成了创作过程中理论依据先行的自觉性,将现实题材所发生的文化背景与叙事语境研究前置于电影制作的首位。导演曾国祥也在访谈中多次表达,他本人对于文化语境的陌生,让他执着于对校园霸凌这一现实主义题材所发生的具象环境的研究,尝试建立电影文本中时空环境的真实感与还原度,寻求更为具象的时空关联来完成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更为充分的呈现与主题诠释。

导演曾国祥完成跨文化、跨语境创作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文主义精神对现实主义题材的解构与重组。从《少年的你》目前票房收入与舆论评定来看,创作者的跨文化、跨语境劣势使导演曾国祥具备人文主义精神的创作自觉,可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与积极的艺术评论,印证了人文主义精神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电影创作依据的能动作用。在电影取得评论界与市场一致积极反馈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导演曾国祥对于跨文化创作当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应用自觉与主动适配。

三、人文主义精神在创作中的能动作用

从现实主义题材商业影片的创作主动性出发,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解构为三个有效层次,第一是最为本质且对整个作品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创作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应用的主动性。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驱动下,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构建了影片本土化语境,为电影时空塑造的真实感提供创作准备,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精神内核与美学筛选提供了保证。

第二是提供电影文本中人物和环境的塑造的具体依据。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延伸使其将理论核心的个体意识觉醒上升到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动态环境中个体意识的再认知,这在叙事层面给电影文本提供了核心的戏剧冲突与冲突深化的依据。创作过程中主动寻求个体人物脱离题材与事件本身,探讨其所处的更深层次语境中寻求矛盾与和解的可能性,设置更为深刻的个体意识觉醒条件,最终回归到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下现代化进程中所强调的动态认知,从而给个体人物的发展塑造更多的层次,丰富文本在叙事层面与人物构建层面的多重空间。

第三是体现在人文主义所天然具备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能够实现现实主义题材在商业化创作过程中的类型化愉悦。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电影一直以来面临的创作矛盾是现实主义美学传统与商业类型美学的融合构建,而人文主义精神所具备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可以将两者从电影文本创作、电影语言构建、价值观导向三个层面进行关联。在现实主义美学传统的基础上,以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依据进行文本层面戏剧化的延伸,同时重组类型化电影语言表现方式,最终完成并保证价值观传递过程中的整体输出效果。

四、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的商业类型的解构与组合

《少年的你》选择校园霸凌作为题材,一方面,题材给予了影片高话题性的商业支撑;另一方面,作为严肃社会话题题材在与商业类型做适配的过程中也面临很高的风险。校园霸凌题材虽然天然具备青春类型片的屬性,但很容易仅仅围绕校园与青春这一单一指向的类型环境延伸出爱情元素或是犯罪情节。而《少年的你》则将校园霸凌题材投射向更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化环境当中,展现叙事语境的更多可能性,并最终将影片的类型化拓展为青春类型与犯罪类型的双重商业类型化。

电影在类型上的延伸与拓展可以看作商业诉求作为驱动的行为,但是从电影文本角度来看,《少年的你》将犯罪类型引申到电影文本的方式则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完成的。电影中犯罪类型的构建来自于人文主义精神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有效解构,首先将校园层面霸凌题材中个体的成长困境上升为个体对于环境的忍耐与抗争,并且投射到社会层面中去寻找更大范围的呼应,再围绕题材本身发生两者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创作手法既能保证青春类型的相对具象展现,同时也能给与犯罪类型更大程度上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少年的你》构建出电影文本层面形成镜像的两条人物线索,在叙事过程中进行交会。从两条人物线索中对于个体人物困境的设置可以发现,小北所代表的社会化人物困境与陈念所代表的校园霸凌困境之间的比对设计,让电影从原有现实主义题材层面上升到更为深刻的个体与环境的探讨。

人文主义精神所天然具备的浪漫主义特征成为两条线索的互动基础,也将青春类型与犯罪类型中的共有表现特征进行了呈现。这两个处于不同困境的人物,由于彼此的尊重与理解,升华为浪漫情感乃至共生情感,也是人文主义早期艺术创作的经典模型。在电影中,两个主人公之间产生的爱情,既是电影文本层面人物线索交會的方式,也是人物关系与人物动机塑造的重要手段。在青春类型的作用下,浪漫主义表现更为影片最后二人对所面临的环境进行的抗争提供了合理的基础,也将犯罪类型所带来的愉悦程度充分进行释放。

五、人文主义精神对于电影时空的重组与构建

人文主义精神在现代进程中的呈现手段,便是将个体置于更为具象且有代表性的环境当中,从而呈现对于人作为个体的关怀。《少年的你》在构建文本时空环境中,对时间层面做了具象的选择,同时对于空间环境进行了抽象化的处理。并且突破了具象的地域文化局限,合理的运用时空设置,更为全面、丰富地展现出题材本身所带来的社会化主题,实现了跨文化、跨语境的价值观传达。

(一)时间层面的具象选择

时间层面的具象选择体现在将电影叙事的主要时间维度压缩至高考前夕,并将其塑造为校园霸凌题材以外的主要现实素材。对时间维度的控制不仅有效地帮助个体人物迅速在环境中建立困境,实现叙事线程中的情节节奏控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叙事时间切入点的选择,能够引导观影者建立起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认知维度与文本层面的环境氛围感。高考作为文本时间的标的物,能够将文本对于环境的构建极致化,将校园环境与社会化教育背景形成统一指向与聚焦,拓展整个影片的社会化视野,从而更好地辅助犯罪类型的展开与重叠。

时间的具象设置也成为给人物带来困境的环境因素之一,从而将校园霸凌题材从偏向于传达人物缺乏自主意识的设定中解脱出来。不同于一般校园霸凌题材对于受害人物敏感,自怜的人物形象塑造,《少年的你》将主要人物塑造为具备超越一般未成年人、具备独立人格的角色,也能够进一步传达对更大范围的困境表达。

(二)空间层面的抽象化塑造

空间环境的抽象处理,并没有导致《少年的你》丧失空间的氛围感与真实感,反而形成了更高层面的社会化空间场景的认同感。《少年的你》选择重庆作为电影的主要取景地,却并没有滥用这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作为空间构建的核心,而是回归到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的环境构建原则,强调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叙事带来更多层次、更多元化的表意空间,而非陷入单一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所带来的视觉与氛围奇观。影片中没有刻意强调拍摄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而是从文本层面选取有叙事契合度的空间结构进行组合,而重庆作为一座融合了多种地貌特征的现代化城市,满足了电影《少年的你》在空间层面的多重需求。

无论是主要犯罪情节点发生的高落差阶梯,还是城市边缘错综复杂的立交桥隐喻,或者是人物居住环境的空间结构,都是在现实主义美学传统的基础上适配影片的叙事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校园外的社会化环境中,创作者并没有尊崇重庆这座城市的地域地貌特质,而是二是反向构建出一个较为空旷、有些荒芜的城市空间,从整体氛围感的设置层面进行了电影空间维度之于真实空间维度的方向改造,从而更加聚焦到电影中所表现的人物所处的未成年群体,强调未成年群体之于成人社会间的距离感。

《少年的你》将拍摄地的空间拆解与重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城市文化的整体感,从校园到居住环境再到社会空间,每个层面都有意识地展现城市化进程当中所呈现的状态与历史痕迹,这种错落的城市化进程面貌构建所带来的社会化抽象空间形成真正能与观影者互动的真实感体验。

六、人文主义精神与人物塑造

人文主义精神作为电影创作依据最为直观的表现便是对人物的具体塑造与表现,这种对人物的塑造贯穿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设置。《少年的你》相对完整地构建起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群像分层,并且将每一个人对于自身环境或是困境当中的个体表达进行充分释放。《少年的你》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便是人文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对个体的关怀,个人尊严最大化,反对暴力与歧视,实现自我价值的跃升与突破。这一核心思想为电影中两个主要人物提供行为动机,从初期对于环境的极度隐忍,到戏剧冲突顶点二人的共同对抗,再到最终的和解方式。在面对暴力与歧视的环境中,隐忍的作为是为了兑现更高层次上的自我价值跃升,在突破道德底线被动地用暴力突破困境后,对于人性的深刻解读让主人公作出正确选择从而获得救赎。

从《少年的你》对于次要人物的塑造中,能看到创作者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动态发展有所认知。原本作为校园霸凌的加害者,最后转换为整个事件的受害者,青年警察从主要人物的帮助者角色走向对立面角色,让电影文本中人物塑造完成了多次角色转换,从而能够透过题材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感受人物的立体维度。

这种人物塑造过程中特定角色的动态转换也几乎覆盖到剧中每一个身处叙事主线的人物身上,而每一个阶段性的变化除了随着叙事的需要角色所承担的功能性有所不同,背后所指向的价值观导向却保持一致,而容许主要人物在价值观导向上可阐释范围内的偏离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重要表现。

七、现实主义题材商业化与浪漫主义表现

人文主义艺术特征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使其与现实主义题材商业影片具有高度契合可能。在《少年的你》中有以下体现,第一,引入主要人物的爱情元素。这种浪漫化的处理是先于类型化选择、人物塑造、时空关系建构等一系列创作层面之上,不会对电影本身的类型界定带来决定性影响,而是通过改变电影文本的叙事张力来符合商业层面诉求。对于大部分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情感层面的满足缺失与叙事张力不足成为其商业化、市场化良好表现的重要阻碍。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依据所具备的浪漫主义特征是对商业层面最为有利的补充,所具备的现实主义特征又是对现实主义题材最为有利的创作约束。第二,人文主义精神的悖向延伸。这种悖向延伸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层面的悖向,以及人物塑造层面的假性延伸。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对极端人文主义精神的研究。在与主流文明价值观冲突的基础上,塑造并刻画极端个体形象可以成功地给观影者带来短暂的、非直观的价值观模糊,辅以浪漫主义的塑造方式便可以形成高度的情感认同。这一点在很多商业类型电影中對极端反面人物的塑造当中较为常见,进而成为某种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现象级符号,如美国电影中小丑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塑造方式。电影《少年的你》戏剧冲突最为强烈的设置正是以这样的悖向延伸为依据,有意构建起观影者对于价值观出现偏离的主要人物形成强烈认同感,在现实主义题材中主要人物出现价值观偏离也必然造成叙事上的紧张情节推进,满足观影愉悦感,这也是影片中两位主要人物同时审讯的段落成为影片最具戏剧张力的高潮的原因。阶段性悖向应用之后,现实主义题材最终回归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必然结果,从而达成观影者对于情感认同的再次回归,进而有效地深化影片主题,引发更为深层次的现实话题探讨。

结语

电影《少年的你》作为近年来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能够取得极佳的市场表现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电影市场环境的资源导向,另一方面是创作层面所取得的突破。它形成了现实主义题材与商业类型化的良好兼容互动,满足了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发了社会舆论对于所表现题材的热议,《少年的你》高度实现了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电影的评判标准,印证了创作中以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依据的重要作用,也给未来现实主义题材进行商业化创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秀文.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 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5.

【作者简介】  吴曼芳,女,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产业、院线经营管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

郭姝南,女,山东济南人,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产业与媒介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霸凌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逆转人生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