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
中国的城市中,可能没有一座能比厦门更加文艺小清新。隐藏在巷弄之中的咖啡馆、鼓浪屿上精巧优雅的庄园别墅,美得像一帧帧油画。
10年前后,两次邂逅厦门。第一次,我还自诩为文艺少女,游走在花店、博物馆、音乐酒吧之间。而上个月的厦门之行,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逛菜场。作家汪曾祺先生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菜场是一座城市的美感所在。小贩们一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陈列艺术家,精心码放的食物静静躺在摊台,展示着最自然又最接地气的搭配艺术。肉在案上,菜在篮里,鸡鸭魚虾活蹦乱跳,瓜果香料争彩斗艳。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活色生香,忍俊不禁,人间烟火扑面而来。
特别是对于厦门这样一座自带网红气质的城市来说,张三疯奶茶、赵小姐的店,早已是耳熟能详,更别说数不清的独立书店、艺术博物馆。对于我而言,它们就像厦门的外衣,庄重、华美、优雅;而菜市场则像贴身衣物一样,蕴藏着城市的小秘密。也许不够干净整洁,甚至还有污渍,但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回这座城市曾经熟悉的味道,才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百态。
早在民国时期,厦门就已经建好了十大市场。据《厦门市志》记载,厦门沦陷之前,老城区共建成9座市场,共计470间房屋,此外,在鼓浪屿龙头路还建有一座市场。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市,也就是第八市场,地理位置在轮渡码头对面,是厦门最古老的片区之一。
每天凌晨,一艘艘渔船靠岸,那些刚刚捕捞的海鲜,经过鱼贩和渔民讨价还价之后,被运输到这里。城市发展在滚滚红尘中日新月异,八市经过不断地扩张,成为了厦门最大的海鲜集散地。清晨8点,八市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从BRT开禾路口下来,就可以看到一个牌坊,从牌坊走进去就是八市了,双侧绵延着三到四层的骑楼,保存着当年的古朴味道。海鲜靠近入口处,各种品种应有尽有,鳗鱼、章鱼、鱿鱼、竹蛏、黄花鱼……窄窄的街道因鱼虾溅起的水花而湿漉漉的,商贩们不时传出吆喝声。
顺着小巷往里走,里面藏着早餐店、蔬菜摊、水果档、小百货等,承载着当地人最平凡的生活气息。这些店铺有的甚至经营了七八十年,每一代人都守着这一方小天地,起早摸黑,用勤劳、质朴和公道赢得顾客的尊重和信赖。在八市里可以一路逛一路吃,阿姨亲手包的肉粽,散发着粽叶的清香;卖糖果的阿姨塞一把糖在路过的小孩手里,空气都变得可爱起来。慢悠悠地拐个弯,邻居们围坐着一起闲话家常,软绵绵的闽南语听起来恍如几个世纪前的戏曲。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相比于盲目地打卡各种恢弘的建筑,或者是流连于购物圣地,菜市场这样市井的场所更适合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在这里,你会遇见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市民,他们为家人挑选新鲜的食材,不厌其烦地搭配各种菜品,这其中是浓浓的亲情和对生活之美的精益求精。
小时候的每个周末,我会一大早起床,陪妈妈去逛早市。通常是妈妈先给我买两个大肉包,然后我一路啃包子一路看着妈妈挑选蔬菜瓜果,她熟悉每个摊位上的老板,总是亲切地聊上几句。有一家老店卖的烤鸭我特别爱吃,如果当天买了烤鸭,我就会一直盯着妈妈的菜篮子,蹦蹦跳跳,垂涎欲滴。即便是到了现在,大大小小的超市售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我们一家人还是保持着买菜必去菜场的习惯。
这些年,我去不同的城市旅行,也都会去当地的市场逛一逛。菲律宾的海鲜市场,商贩们会用夹杂着中文的英语讨价还价,热情似火,精明干炼;马来西亚的榴莲市场在一座长长的天桥下,到了深夜12点,还有人一边啃着榴莲一边聊着天唱着歌;日本的蔬果市场,主妇们买菜时打扮得都非常精致,戴着渔夫帽,踩着小皮鞋,永远面带微笑、彬彬有礼……
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爱逛菜场的人,心隋一定不会太差,因为这里有未经修饰的快乐,自然而亲切。每一位摊主都有属于自己的经营哲学和待客之道。说不定在一瞬间,就能化解心中的苦闷,人生,不就是一顿饭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