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晶
摘要: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许多文物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曾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如何将我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概述,并分析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希望可以进一步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文化遗产;活化;新思考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文化大国,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文明,包括古代建筑遗址、手工艺术品、书法绘画作品,还包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需要在新时期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更大的文化价值。在我国的神州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指示作用,由于其无形性和活态性,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人们遗忘。在全球经济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出新生命力已经成为文化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更加重要对我国文化的保护,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在2006年,國务院开始批准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的2008年、2011年和2014年相继批准了近千项非物质文化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较为著名的有新昌调腔、绍兴目连戏、昆曲、古琴、凤阳花鼓以及多种民间传说,这反映出国家对我国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文化文物的保护不仅要依靠国家,也需要每个华夏儿女付出努力,让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
二、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
(一)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长期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主要依靠言语的传播,在新时代下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去发掘民间百姓、艺术家的技艺和绝活,这些文化的传播者不仅使文化的保护者,还是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很多非物质文明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许多艺术构思、精湛技艺、行规禁忌不能让后人知晓。虽然当前可以利用文字、录音、录像等传播媒介记录下来,但是由于保护不力和匠人的离世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我国在2006年-2014年将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写入保护名录,使得一大批即将灭绝的文化得到及时保护,让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保留,而作为炎黄子孙,同样需要贡献出一份力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强基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智慧才能,是在特定的地域和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精品,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而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塑造新精神的源泉。作为名族文化的继承人,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改造,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接轨,比如我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那达慕、泼水节、火把节、盘王节等,不仅承载着先人的美好寄托,在新时代下也融入了时代特色,虽然表现形成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始终饱有民族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民族精神生生不息[2]。
(二)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理解“本真性”
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中,本真性是重要的保护原则,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关注,相关的保护法律、公约等陆续出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两个种类,虽然二者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是在本质上有所不同。物质性文化遗产是真实存在的、可触摸的历史文物,可以直观的唤醒人们的记忆,比如我国许多秀丽的山川和古代宫殿、建筑,本真性保护原则也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因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本真性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中,在发展中会受到外部因素和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丰富、变异,甚至淘汰,使大众认可的文化存活下去。宋俊华学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和“衍生态”思想,在文化的发展中二者会发生创新和发展,是新旧的融合。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3]。
(三)“活化”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利保证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展示出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还是为了保护精神家园,让现代文明更有生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立法进行保护,进而使全民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相关单位可以记录性保护,通过文字、录音和图像的方法记录,使人们记住文化渊源、发展情况、表现形态,而人们也会对濒危的民族文化更加重视。此外,博物馆保护也十分有效,不论是剪纸、年画、刺绣、陶艺都可以展示出舞蹈、吸取、杂技、民俗、节庆等元素,博物馆将物品进行搜藏和展示,可以唤醒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将文化遗产“活化”主要有如下途径:
1编创舞台精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根基,近年来,以民俗、民间传说和民族歌曲为题材的舞台表现元素开展进入大众视野,知名的作品有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印象》,该作品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舞蹈结合,从音乐、舞蹈动作、服饰和道具上都都体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再如乐舞诗话《羌风》,表演者为经历汶川地震的文化传人,展示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精神风貌,更让观众感受到羌族的文化魅力。再如有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创作的《敖鲁古雅》,深刻的传达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思想,呈现出秀美的草原风光,这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这些民族文化都实现了“活化”,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4]。
2创意产业开发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实现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借助文化实现地区产生经济效益,比如素有“歌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刘三姐的故居,当地每年三月三,人们会在田间的山坡唱响山歌,结识新朋友。当地政府利用这一契机打造文化品牌,自1999年起已经举办了15届歌会,并且融入美食节、时装展和经贸洽谈,不仅弘扬了民族艺术,更带领当地经济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要想让我国的文化立于世界之林,就要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活化保护无疑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需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并且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理解“本真性”。此外,还要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不仅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铂. 如何守护鲜活的文化记忆——关于景德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问题的思考[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5,30(2):24-27.
[2]刘伯英.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2).
[3]周洁. “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观再思考——兼谈丝路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与开发传承[J]. 中华文化论坛,2017:50.
[4]雷雪姣,闻雪浩,高慧智,et al. 广州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探索思考[C]//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0.
[5]王文淼. 关于活态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建议[J]. 乡音,2015(3):19-19.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