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解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019-04-10 12:32冯丽珍
课外语文·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构建策略高效课堂

冯丽珍

【摘要】2018年12月26日,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承办“藏新粤跨区域‘互联网+教研深度研讨交流活动”,笔者结合当天聆听藏新粤三地教师同课异构统编教材课例《大自然的声音》和同行专家点评,感受异域教师教学风采,汲取专家教育教学智慧,同时对统编教材解读有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为:用好统编教材,语文教师就要与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创造性地领会教材编写思想,精准解读教材,发挥创造才能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材解读;构建策略;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落实育人目标,立意高,选文精,编排美,令教者耳目一新,让学生爱不释手。用好统编教材,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大事,也是语文教师发展专业的大事,其前提是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依托教材解读,不断优化教学实践,构建高效课堂。

一、与编者对话,明确要素,确定关键能力

教师要与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语文要素,确定关键能力培养。明确选编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课文定好“位”,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梳理出关键能力。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加强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还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从读写两方面提示了语文要素。单元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大自然的声音》放在第一课是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活动中,三地教师对课例的教学重点设定分别是:番禺区域陈老师的课例教学重难点为“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知道可以运用拟声词、发挥想象等方法写声音”;西藏区域徐老师的课例教学难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及对大自然声音的拓展”;新疆區域梁老师的课例教学重难点为“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三位老师的教学重难点看,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都能把握单元的语文要素设定教学重难点为“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这也是本单元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

二、与文本对话,明确主线,设定中心问题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要与文本对话,才能明确文章主线,确定中心问题或问题串。

《大自然的声音》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丰富的想象,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的乐曲。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文章结构严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课后练习的要求也是层层铺垫的:第二题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搭框架的,第三题是回顾生活积累语言,第四题是运用语言围绕一个内容写几句话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生动语言,同时积累和运用。本篇课文语句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品味,指导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生动,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课文句子为例进行仿写练习等。

活动的三个课例中,三位教师都能细读文本,教学中能体现问题导向,围绕文本主线展开教学。陈老师的课结合番禺区“研学后教”升级版的理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定中心问题为“从哪些词句看出风声的美妙”,整节课研学味很浓;徐老师的课采用了问题串,层层深入追问,分别有“你们都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呢”“从第二段里面你从哪里感受到风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你为什么觉得这段话体现了风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等,这问题串能凸显阅读能力培养的梯度,整节课扎实并充满智慧;梁老师的课紧紧围绕“你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这样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围绕学习单进行探究,展开品悟,整节课阅读味很浓。三个课例各有特色,但主线清晰准确。此外,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富有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位老师都能关注插图,利用插图紧扣生活,创设情境,不但有效点燃学生激情,更彰显统编教材“每个角落都在说话”的编排意图。

三、与作者对话,明确意图,构思技术手段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因此,我们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明确作者意图,构思信息技术辅助策略。

研讨活动中的三位老师能根据文章结构的特点,抓住每段的中心句展开教学,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元素,但对于作者为什么运用 “手风琴”“打击乐”等词语就没有点明。我觉得:如果能揣摩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这对文本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作者的想象不是凭空的,是有依据的。对于“风演奏‘手风琴”,我的理解是: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这应该与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有密切关联的。手风琴是依靠风作为发音原动力的乐器,旋律、音色、节奏和谐音都与风箱运动有直接关系。再联系文本,作者应该把宇宙看作风箱,在风的作用下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来。而“打击乐”是偏向单向运动,物品受力产生声音,这与水落到自然万物产生声音吻合。虽然《教师参考书》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说明,但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与作者对话,作者遣词造句必会有他的意图所在。基于此,我觉得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手风琴”一词展开品读,让学生猜想作者为什么说风在演奏手风琴。接着,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链接手风琴演奏技巧的微课。学生有了手风琴知识的拓展,对下文的四个“不一样”以及微风狂风的感悟就更深入了。对于“打击乐”一词也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感悟水声音的美妙。与作者对话,揣摩作者意图,不仅便于教师构思教学手段,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以及从中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

统编教材重视立德树人,重视语文素养,重视读书积淀。活动中,广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林老师说:“统编教材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每一处都让孩子们在学语文。”“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有画面的。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把文字变成画面,把生活画面变成文字的过程。”为此,用好统编教材,语文教师就要创造性地领会教材编写思想,精准解读教材,发挥创造才能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梁健伟.关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8(6).

[2]关翠珍.以实验教材为主、统编教材为辅进行教改实验[J].江西教育,1981(1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构建策略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