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颐
说到珍惜,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是不得不提的。 而这首诗的作者陶渊明更值得一提。对于不了解陶渊明的人来说,这首诗算得上是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形象的一个颠覆。
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于庐山脚下一个将门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鼎鼎有名的开国将领。“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表达的就是陶渊明对曾祖父的敬仰。此外,他的外祖父孟嘉也是当时的名士,他温文尔雅,淡泊明志,得到了宣武皇帝及权臣恒温的器重。后来虽然家道中落,生活陷入贫寒,陶渊明还是延袭了先人报效祖国的志向。
陶渊明曾经是一个血气方刚、挥斥方遒的少年,他在诗里写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20岁开始,陶渊明步入社会,也踏上了仕途。他做过一些很小的官职,小到难以考据,今人只能从他的诗文里了解。29岁那年,陶渊明当上了江州祭酒。这是他仕途生涯中所获得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官职。江州,即陶渊明的老家江西九江。祭酒,相当于九江刺史的助理,负责协调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工作。魏晋文人有风骨,为官之人也不乏风雅之气。当时,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任江州刺史,他仰慕陶渊明才气,邀请他做自己的祭酒。按理说,大家都算不流于俗的文人墨客,意气相投,共事起来相对轻松。但是这份不错的差事,陶渊明做了一年都不到,就请辞了,理由是不堪吏职。
从王凝之那里辞官后,陶渊明并没有急于找下家,而是在家晴耕雨读,弹琴饮酒,通过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形同一只闲云野鹤。在此期间,有人邀请他去做主簿,鉴于对人事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考量,他谢绝了。
公元400年,36岁的陶渊明重新踏上仕途。首先是进入桓玄幕府担任幕僚。一年后,桓玄篡位,自立为王。陶渊明母亲恰在这时去世,他便辞官回家,为母守孝。公元404年,刘裕平定桓玄的篡位,恢复东晋政权。40岁的陶渊明再次出仕,担任刘裕参军。上任途中,他心有所念,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刚刚离开家乡的他便已开始思念田园,果然没多久,他就辞官了。之后,陶渊明进入右军将军刘敬宣的幕府。上任途中,他在诗中写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果不其然,他很快又辞官了。
公元405年,41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擔任的是彭泽县令。有一天,朝庭派来一位督邮。这位督邮狐假虎威,到了当地官舍,就让差吏叫来陶渊明向自己汇报工作。
陶渊明本不喜欢趋炎附势,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只好勉为其难去见一面。差吏善意地提醒他,参见督邮时必须穿上官服,束上官带,否则失了体统,督邮会找茬。听罢此话,陶渊明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然后归还官印,决然辞官。彭泽县令这一官职,陶渊明前后担任了80多天,大概是他任期最短的一次。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触发陶渊明辞职归隐的最后一根稻草。自从20岁步入仕途,每一次尝试,他都深感违心,于是一再辞官。然而生存的压迫,以及内心留存的“大济于苍生”的志向,让他再次去当官。这一次,对于官场,他终于厌倦并下定决心,彻彻底底离开仕途。
随即,陶渊明写下了历史上最有名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以表达自己当初为了生存才去当官,因为被别人役使,身心俱疲的心情。
辞官之后的陶渊明,终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开始做回真实的自己——敛策归田,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空闲时喝喝酒,有时独酌,有时与朋友对饮,兴致来了,还会抚琴一曲。日子虽然艰苦,陶渊明却写出了著名的《饮酒》组诗,以及一系列田园诗,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