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舟记》谈光福核雕的人文内涵及艺术审美

2019-04-10 23:58马嘉谣陶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文内涵艺术审美

马嘉谣 陶莉

摘要:光福核雕作品具有精巧的特点,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人物有神且风格各异。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详细描绘了核雕名家王叔远的作品,展现了光福舟山核雕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审美。

关键词:光福核雕 《核舟记》 人文内涵 艺术审美

有“南工”之称的苏州光福核雕,神奇之处在于“精巧”。光福核雕作品精细灵气,造型活泼多样、富有立体感、雕刻线条流畅、所塑人物传神且风格各异。在取材设计时,匠人多以材造型。2008年6月,光福核雕与潍坊核雕、广州榄雕一并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中国核雕业的三大流派。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以三上二百六十余字的篇幅,详细描绘了明代常熟核雕名家王叔远的一件表现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核雕作品,充分展现了光福核雕作品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及较高的艺术审美。

一、《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审美

(一)人文内涵:以《赤壁赋》为创作背景

苏东坡泛舟赤壁时年四十有五,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历过垢辱污蔑百般折磨,常常把酒吟诗、对月伤怀。苏东坡一生洒脱不羁、豪迈豁达。彼时,他危坐船头,“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尽显高士神韵、长者风度。苏轼的友人高僧佛印则“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其神态、动作透露出佛印的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礼法。作为高僧,佛印成日受到佛教的洗礼熏陶,同处一境,神情却“与苏、黄不属”,被“奇巧人”王叔远赋予了超脱尘世的神态。小小桃核,“曾不盈寸”,却承载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核雕的人文内涵可见一斑。

(二)艺术审美: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

《赤壁赋》开篇交代苏轼泛舟背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且“月初于东山之上”。“既望”乃农历十五,是日皓月当空,月圆如盘。后《赤壁赋》又云:“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东坡先后两次游览赤壁,一次于壬戌之秋,一次于孟冬时节,但两次都在月下泛舟。王叔远并未把明月雕于核舟之上,但为何苏、黄能在夜晚看清卷上文字?为何“珠可粒粒数也”?佛印又为何“矫首昂视”?他在昂视什么?这便是王叔远“奇巧”之处——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产生了“留白”之效果,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苟事事皆实,则必出于平庸。”例如白石老人画虾,对于水,虽未着一笔一墨,却通过对虾须柔韧如丝、飘逸灵动的描摹,使画面产生满纸皆水、水渍淋漓之感官体验,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王叔远所雕核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舟山核雕及其制作流程、发展历程

核雕,顾名思义,就是以“核”为载体进行雕刻。一般用来进行雕刻的以桃核、杏核、橄榄核为主。核雕工艺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因其风格特点不同而形成了不同流派,出现了“南7-"与“北工”之属。“南工”通常指以苏州舟山村和光福为主的“苏作核雕”。南临太湖之滨,坐落于穹窿山东麓的舟山村是著名的核雕村。在千年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基础上,苏作核雕作品在方寸之间透露着吴地文化的精巧细致、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在缜密的精思中洋溢着清逸秀美之灵韵。舟山核雕的取材极为普通,主要选取橄榄核作为雕刻原料,都是些食而弃之的平常之物,而雕刻者采用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如泛雕、圆雕、透雕、漏雕等随核型设计,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作核雕究竟始于何时,至今还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明朝时核雕艺术已经得到繁荣发展,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都很高。明清时期核雕技艺人手艺之匠心独具、作品之巧夺天工在古人的诗词笔记中时有所见。明宣德皇帝酷爱核雕,并极为赏识“核雕圣手”夏白眼的高超技艺。据《清秘藏》记载,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盘曲飞走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求之二百余年仅一人耳”。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明熹宗不仅喜欢收藏核雕,还亲手操刀雕刻,他创作的《五鬼闹判》被视为上乘之作。常熟核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东坡游赤壁》被惊叹为“灵怪之材”,这便是明代文学家魏学咿在《核舟记》中所详细描摹的。明末,褚人获在《坚瓠十集卷之四》中记载了另一位苏州工匠沈君玉,“以橄榄核雕跎子一枚,棕帽、胡须,肩有补缀,手持一扇,扇有诗四句。又刻杨梅核为猕猴,眉目毕具,其技特精,或云能画”。清代雕刻名家杜士元被称为“鬼工”,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刻的核舟,“穷极工巧之能事”,价值甚高,但他一生放荡不羁从不轻易制作,只在穷困之时,方才动手雕刻数件作品,以换得生活来源。

而核雕又是在何时与“舟山”这一地名联系起来的呢?《中国工艺美术》一书中有载“清末象牙雕刻的生意清淡,一些牙雕艺人改用橄榄核雕刻念珠,从事此业的艺人,大都来自苏州的吴县舟山农村”。清末至1949年前舟山出了一名杰出的雕刻工艺师殷根福。殷根福自幼生活在香山帮匠人中,从小对砍斫雕刻耳濡目染。青年时期殷根福精通于木雕、竹雕、牙雕等技艺,偶然地从广东船工处得来橄榄核,他独具匠心地因材施艺、设计创作了罗汉头佛珠。他首创的“五刀定形法”,至今仍为核雕艺人沿用。殷根福所精心设计制作的罗汉头佛珠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表情传神自然,且神采各异,或喜或怒,形神皆备。20世纪30年代,殷根福在上海老城隍庙创办“永兴斋”雕刻坊,出售竹雕、牙雕等艺术品,后还创作并销售橄榄核雕,他还传艺给子女殷荣生、殷雪芸和弟子须吟笙等人,被公认为当代苏州核雕之“鼻祖”,被古玩业界誉为“殷派”。后来殷根福回到舟山村,将核雕手艺广泛地传给村民并组织村民批量生产,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苏州舟山为核心的核雕生产基地。“文革”后,殷福根的弟子须吟笙和钟年福等人创办吴县光福舟山工艺厂,招徒传艺,苏州核雕由此得以传承发展。近年来,随着政府、民间等各方面的重视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核雕艺術再次被人们所重视,制作和交易的势头也日渐旺盛。

三、舟山核雕的人文内涵

明朝夏白眼擅雕娃娃,曾雕“十六娃娃”,此题材反映孩童玩嬉和世俗生活。也曾雕飞龙荷花于方寸小核之上,此作品的选材为带有吉祥寓意的纹饰,都为单籽作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夏白眼的作品反映世俗街巷的生活景象,又寄托对富贵繁荣、年年富庶的美好祈愿。清杜士元擅雕核舟,颇多擅雕核舟的核雕艺人皆选取《赤壁赋》为题材进行雕刻创作,产生出诗、书结合的“画意”意境。东坡曾赞摩诘之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文学作品人手的核雕作品,还原了作品中的场景,也可达此境界。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剧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工艺美术行业,雕刻行业日趋于颓势。一次偶然,殷根福从广东船工处得到了一些橄榄核,便因材施艺,用其雕刻成罗汉头并串成念珠销售,竞意外取得极大的商业成功。有了罗汉念珠的出现,核雕作品就再也不仅仅是单籽作品了,大量串珠作品开始出现。罗汉,属佛教题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普遍渴求在宗教中寻一隅安稳天地,求得解脱,此时出现的罗汉核雕便迎合了这一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现如今,核雕题材更是日趋丰富,不胜枚举。苏州舟山核雕艺术馆所陈列的核雕作品题材各异,丰富有趣。如根植于苏州地域、立足于吴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核雕作品精致典雅,其上亭台轩榭、小桥流水一应俱全。记录红军长征的红色主题核雕上,每位红军个个神情不属、眼神坚定,带领观赏者重温历史。核雕作品《童年》反映当下社会孩子学业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引人深思。核雕作品《太湖霞光》同样值得一提。作者打破橄榄核原本形状,将其处理成接近90度的立体画面,形成水天一色天际线。亮点在于对霞光的刻画,在橄榄核局部雕琢出一处大约直径5毫米的圆形,使其薄如蝉翼,在圆形周围雕出凹凸有致的曲线。在光的照射下,圆形处晶莹剔透,这便是明日一轮。周围曲线化身成黛山层层和霞光于波光粼粼水面之中层层晕开的倒影。方寸之间,一轮朝阳冲云破雾、喷薄而来,产生“天际霞光入水中”之壮美意境。此作品也运用“留白”手法,以“空”表现万顷太湖,正所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猜你喜欢
人文内涵艺术审美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浅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谈大学校园雕塑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
台湾青春电影的审美品质与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