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玉
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弱,音乐感悟能力不强,给唱歌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需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歌曲中词与曲的联系,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下面以《卖报歌》为例,谈谈如何在唱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的能力。
1.以背景故事为先导,启发“音乐想象”。
《卖报歌》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了解到报童的艰难生活,就以她为原型,于年底写成了《卖报歌》。
学唱歌曲前,把这个创作背景简要地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旧社会里穷苦儿童的苦难生活,从而在学生心里埋下对报童无比同情之感,为接下来学唱时展开“音乐想象”做好先导与准备。
2.以歌詞、课本插图为基础,开展“音乐想象”。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旧社会的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在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
音乐课本中的彩色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卖报歌》一课中的插图描绘的是旧社会里的小报童,饥寒交迫,满身的泥水,在大风大雨里满街跑来卖报的情景。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过程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图的视觉作用下,随着歌曲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想像的空间,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3.以创编舞蹈为延伸,拓展“音乐想象”。
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地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悟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歌曲中描写的旧社会报童的生活情景,编成舞蹈,自唱自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舞和曲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音乐想象”的进一步展开。
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像——幻想——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音乐想象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
(作者单位:巴彦县育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