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蕾
口语交际课程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且传达的信息量较大,需要教师要尽最大可能的合理调控课堂。同时口语交际还要注重表达的实用性,要让学生生活化地进行表达。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教材对于口语交际课程的重视,以及口语交际在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我认为应该注意“三位一体”。
一、目标的定位
在定目标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语文课程标准》。低学段口语交际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建立表达的自信,以完整讲述小故事和复述故事的大意以及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为主要目的。对学生进行倾听他人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听”的能力的初步培养,也是这个学段口语交际的侧重点。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尽量加大学生“听”的比重,例如可以听故事、听通知、听新闻等。学生只有听得明白,才能说得清楚。而在“说”的方面,目标主要就是声音洪亮,能将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中学段的学生不仅仅要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还要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就是说,中年段的口语交际更加注重表达中的“请教与商讨”。在低学段的口语交际方式中,多为学生个人的口语表达,具有单向性较多的特点;而中学段则是注重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开始进行口语交际。除了要在表达方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以外,这个学段的学生还要在“听”与“说”协作方面有所提升,要做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简要转述的训练。
高学段学生要能有条理地表达,并且还要注意表达时的语气、语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发表见解的能力。要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单的发言。这也是在为下一个阶段目标的关键训练点——“应对”做好准备。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课时目标定位就要向“有条理地发表见解”聚焦。
发表见解的训练是建立在“倾听他人语言的要点,同时做到简要转述”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所以,各学段技能的培养、训练、应用都是在为之后能力的提升做准备。教师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切勿操之过急。
因为地域的差异、生源的区别、配套设施的限制、教师综合素质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在给教学目标定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最真实的学情,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确定目标。对于学习情况较好,语言表达和倾听等能力都较好的学生,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将目标定得稍高一点,可以参见下一个阶段课标的要求,完全可以尝试加快脚步,提前接触更有难度的技能训练。例如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教材中要求学生要在课上讨论一下,注意听别人的意见。这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学段“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学情很好,教师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中学段“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的尝试。但若是学情不太尽如人意,授课教师就要对教材内容中要落实的目标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者在落实目标的时候,多做提示,甚至教师帮助学生组织讨论,带领学生形成“图书借阅公约”。
二、教师的站位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我认为教师最基本要做到是表达、交流的创造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交流研讨的参与者,是能力提升的催化剂。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如何让语文在儿童的面前舒展开来,站在儿童的立场选取适切的教学切入点。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是学生全程参与、有效参与的前提。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表达交流的权利转让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放低自己的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示强或示弱的方式调控课堂。示强,就是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遇到阻碍无法突破或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统一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站出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说的达不到既定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即刻提出要求并给予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示弱,就是给学生创造机会,教师可以表示自己没有听明白、不太懂,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可以采用连续示弱的方式,让学生在教授老师的时候,逐渐提升能力达成既定的目标,教师也就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学段的口语交际课上,交流研讨是很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尽量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研讨小组的成员,为其他成員出谋划策。只有教师真正俯下身子,坐在学生中间,听学生说、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才会真正了解课堂上的动态,从而调控课堂。做好这几个角色的转换,就会为一个高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提供保障。
三、表达的到位
口语交际课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这就意味着要让学生尽最大限度地去表达,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因此,学生表达的量一定要到位。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最大化参与、高质量地参与,表达形式要有层次、有递进、有变化?
以《我看到了……》为例,根据人的正常思维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这就是单向交流。这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保护,同时也是对学生个人已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估,对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有目的性的修正。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表达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和调整课堂难度。在看第二幅图的时候,采用的交流方式是同桌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就是有层次地扩大交流的范围,从“1”到“1+1”,进而还可以“1+3”“4+N”,也就是小组交流和团队合作,再到全班性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口语交际的主题延展到实际生活当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联动,才能持续稳定地巩固和发展口语技能。
交流形式的合理运用为最大化参与提供了保障,而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才可以让学生说得到位。在每一个交流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或让学生感受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或方法。要让交流随着层次的递进,逐渐趋于完善,逐渐靠近教学目标。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要成为所有学生学习的典范,采用模仿、择优、重组的方式练习表达;也会有一些表达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要为其提供进步的台阶。
总之,要有层次、有提升、有變化,学生才会说好、说尽兴、说到位。
四、注意对实践体验情境的创设
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更要心怀学生的的情趣,创建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从学生的度来说,语文课堂得先是有趣的课堂,然后才是有用的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要教知识,更应该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学生有真正的收获。只有体验到表达的乐趣,感受到表达带来的成就感,学生才会真正愿意继续学习,且深入地学习。
口语交际课的情境创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第一,具体环境的创设。顾名思义,就是要用各种物品、教具、光线甚至是空间等,直接给学生创立口语交际的环境。例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打电话》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准备一部电话机。这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我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这一课移到了《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的后面,将课文的训练重点和口语交际的目标相结合,收到很好的效果。再如,一位北京的教师执教人教版教材《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一课时,就为学生准备了麦克风、工作牌、新闻发布会的背景墙等用具。在新闻摘要音乐的映衬下,学生立即就置身于新闻发布的现场。他们又怎么不会兴趣盎然呢!或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做手工》一课,教师让学生带来自己的作品,学生的自豪感被激发出来。教师还让带折纸作品的学生现场演示是如何做的,并用课上大家总结出来的表达顺序,给同学边讲解边演示。这些都是具体环境的创设,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虚拟环境的创设。与具体环境相对应,虚拟环境指的是教师用语言感染、设疑、求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具体环境的创设,这种方式对教师的应变、渲染、带入的能力要求更高。很多时候,在做虚拟环境时,教师需要更加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教科版教材四年级有一节关于新闻报道的口语交际课,授课教师虚拟了一个新闻直播的环境,教师作为转播做虚拟新闻现场连线,起立答问的学生做现场记者,其他学生做听众互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渠道,构建了一个“1+1+N”的交流环境。这样的环境创设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教师永远不知道现场报道的小记者会有什么新闻,永远不清楚观众会有怎样的互动,当然这就要靠教师角色的高频率切换实现稳定。再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一课,执教的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采用浏览电子相册的方法,并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也兴趣盎然。
当然,学习动机的保持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展示的快乐,最主要的就是体验表达带来的成就感。
口语交际课做到上述的“三位一体”,就能够准确把握好课型特点、做到精准定位、切实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经过老师在课堂上不断总结经验,梳理得失,一定能够在此课型的课堂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