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课助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2019-04-09 03:24张书红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课堂教学

张书红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形式被引进课堂教学,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微课短小精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希望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60-01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再加上教师常常秉持应试教育观念以题海战术进行教学,使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且数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数学思维得不到拓展,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教学的意义。而微课的引入,改变了上述现象。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录制成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强对课堂知识难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微课,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促进全面的发展。

一、微课助推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经过数学家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形成的,掌握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但是在教学时,教材中常常隐去概念的形成过程,这让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有些吃力,并且严重影响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微课的导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让学生通过微课,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了解概念的内涵,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并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新概念、新知识的习惯,久而久之,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为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函数及其表示》这一课时,由于函数这一模块的内容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笔者在概念教学时,采用微课导入,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函数,便于以后的学习和应用。微课的具体内容如下:

1.形成的历史:

(1)1718年约翰·贝努力对函数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量的任一形式所构成的量”。

(2)18世纪中叶欧拉将定义做出了一些改变。

(3)1823年柯西将函数的概念做出了改变,这期间也做出了多次表述上的演变。

(4)1930年维布伦用“集合”和“对应”定义了函数,也就是目前我们学的概念。

2.初中函数定义回忆:

x与y两个变量,当x每确定一个值,y都有对应的值。我们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思考:y=x与y=x2x是不是同一个函数,可知,初中函数没有办法解释这类题目,因此,要用高中函数进行解释。

3.深入探究高中函数,并抽象概括函数的定义。

可见,在这节微课中,笔者首先运用微课导入函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形成;之后将原来初中的函数定义进行回忆,并分析其中的不足:由于初中函数的定义太笼统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最后抽象总结高中函数的定义,使得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进行深入地探究,深化概念的学习,从而掌握概念,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作铺垫。

二、微课助推定理教学

高中数学的定理都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的,所以在讲述定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定理中的内容;之后,明确定理条件与结论间的关系,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最后学生在掌握了定理后学会运用,并證明其他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微课教学就实现了上述的教学目的。在讲述正弦定理时,笔者将证明过程录制成微课,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实现应用的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展示定理内容:在三角形ABC中,三边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分别为A、B、C。

那么aSinA=bSinB=cSinC=2R,R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

2.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1)方法一:利用平面向量来证明

构建锐角三角形ABC,设BC=a,AC=b,AB=c过C点作单位向量q⊥BC,则q与AC的夹角为90-∠C,q与BA的夹角为90-B,由向量的加法可得BC+BA=AC,这时我们将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向量q得到:q(BC+BA)=qAC,根据分配率qBC+qBA=qAC ∴|q||BC|Cos90°+|q||BA|Cos(90-∠B)=|q||AC|Cos(90-∠C)∴cSinB=bSinCbSinB=cSinC①,同理,我们作向量单位j⊥ACaSinA=cSinC②,

由①②,可得aSinA=bSinB=cSinC,得证。

(2)方法二: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来证明

构建三角形ABC,设BC=a,AC=b,AB=c,那么作高AD⊥BC,则SinB=ADABAD=cSinB,∴S△ABC=12BC·AD=12acsinB①。同理,我们作高BE⊥AC,那么SinC=BEBCBE=aSinC,∴S△ABC=12AC·BE=12abSinC②,再作高CF⊥AB,同样得出S△ABC=12bcSinA③。由①②③可以得到,acSinB=abSinC=bcSinA,这时我们将等号两端同时除以abc,可以得出SinBb=SinCc=SinAaaSinA=bSinB=cSinC,得证。

(3)方法三:利用三角形外接圆来证明

创建三角形ABC,设BC=a,AC=b,AB=c,作 ABC的外接圆,O为圆心,之后连接AO,并延长交于圆A′,设AA′=2R,根据直径对应的圆周角为直角且同弧对应的角相等,则∠ACA′=90°且∠A′=∠B,∴SinA′=AC2R=b2R=SinBbSinB=2R,同理可以得出cSinC=2R,aSinA=2R,所以得证,aSinA=bSinB=cSinC。

可见,在这节微课中教师用多种方法详细证明了正弦定理,加深了学生对正弦定理的认知和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应用,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微课助推习题教学

习题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促进数学的学习。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习题讲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生的解题步骤,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一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但是离心率教学又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为了巩固学生这部分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离心率的考点,笔者将求离心率的习题录制成微课,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具体内容如下:

1.题目展示:设椭圆C: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P是C上的点,PF2⊥F1F2,∠PF1F2=30°,则C的离心率为( )

(A)3 (B)13 (C)12 (D)33

2.题型变换:

变式一:若把题中的椭圆改成双曲线C:x2a2-y2b2=1(a>0,b>0)可求离心率为?

变式二:设椭圆C: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P是C上的点,若|PF1|=2|PF2|

则C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可见,在这节微课中,教师首先給学生设计了考查椭圆中离心率基本公式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之后延伸到双曲线中离心率的求法,并改变题中的条件,将原来考查的基本公式转变为考查离心率的取值范围。通过经过层层递进,增加了题目的难度,从而让学生通过微课理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顺利掌握这一难点。因此,微课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总之,随着课程的改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起来,但是在进行微课录制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晶.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28).

[2]杨富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

(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微媒体环境下高中数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FJJKXB16-074.)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微课课堂教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