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贤斌,张 欣,邓婉君,王升堂
(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培养具有较高应用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诸多学者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机制研究,如李文星对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构建与机制研究[2],刘理等人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内生动力机制进行探讨[3],陈纯馨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4],耿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约因素,并且提出具体对策机制[5]。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大学生科技或跨学科创新平台、机制、措施等研究内容较多,但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和机制研究还较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平台不能及时搭建,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也缺乏支持,加上部分学生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会占用课内学习时间,根本不重视,使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佳[6],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所在就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内外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机制亟待加强。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具备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素质,及知识、实践和操作等应用性能力,创新思维是最基本必备素质,实践和操作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7]。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创新高校人才机制,树立起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检验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通过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课内教学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作用[8]。“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等素质,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和学生兴趣等诸多因素限制,仅以传统的课内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等创新实践教学为主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创新能力的培养[9]。因此,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如何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强化大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当务之急。目前高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展创新教育,搭建有效的创新平台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保障条件。
近5年,我院地理应用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指导安徽省和全国GIS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优胜奖2项;安徽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在以上训练设置创新类专业选修课:GIS技术应用、计量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测量与地图学等,这些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人才就业需求,地理专业构建“层次+模块”实验课程体系。“层次”包括基础应用层、综合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创新层等。“模块”由行业应用课程群组成,其中综合设计层、创新层等以应用技术和技能训练为平台,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同时开展跨学科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我校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算机基础、理化公共实验教学大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以研究性学习-素质拓展计划-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的大学生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平台、优势学科和教师科研开放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平台等。构建有序的实验室开放计划和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的以验证性、综合性实验为主,以培养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基本技能;高年级学生参与设计性实验和教师科研实验,培养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由每个人的兴趣、就业意向选修课程模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平台,开展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技能训练课程,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项目。通过实验教学活动为参加竞赛培养必要的技能,并且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采取激励措施,让竞赛中取得奖项和成果的给予宣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让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形成互动平台,在学赛互动平台下,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应用技能。
面向地方,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开展学科专业与对口行业、企业深度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由企业派技术骨干人员指导学生实训和企业项目研发。利用校企的设备、人力等资源,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积极发挥学校的中介协调作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型。
通过聘请国内外名家大师开展学术讲座、科技交流、学术和创新成果报告等活动,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欲望,参与科学探索精神,积极培养创新能力。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增加创新课程学分和考核,创新培养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课外的社团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开展,培育校园学术和创新文化氛围。
大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分工协作。对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实验室和实训室、校企合作基地和文化平台实施有效管理,构建高效的相互协作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组织、管理、联络协调、质量督导和评估、检查等工作有效完成。
参与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明专利计入一定的创新学分;取得竞赛奖项、发表论文、专利等创新成果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均给予物质奖励。计算指导学生论文、专利、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教师和辅导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绩效考核享受优惠政策。对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完整质量评价体系和奖励标准,取得较好等级给予奖励,完成不力的给予相应的限制措施。适当规定大学生必须完成最低课外创新实践学分,通过约束制度,增强学生参与跨学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多层次的大学生跨学科创新训练项目,扩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参与面。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研究性学习项目执行过程管理,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资助,中期检查后实行资助配套,项目完成由专家评审和公开答辩,确定等级评奖,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显著的举办报告会和推广应用。完成未达到预期效果,也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后续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可以建立导师制,根据导师课题和研究内容,及学生自身优势和兴趣,由学生与教师实行相互自主选择。可以由教师设定选题或学生自主选题,给予评价立项和资助经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框架,进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地方实际问题,了解学科热点、前沿和动态,总结和推广成熟的实践模式(表1),提高跨学科创新和科研能力。
表1 GIS技术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成果
大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发挥全校实验室仪器等设备共享,通过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学科竞赛、自主科技活动、各级跨学科创新项目完成提供便利的条件,开展各类竞赛、科技服务、自主实验、校企合作等跨学科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在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共建的实习基地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硬件、人力等资源,争取科技合作项目、企业资助和科技服务收入,拓展创新活动的资金筹措渠道,由资源共享和经费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创新能力培养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采取考试考核,其他的选修课和创新实践以创新评价标准体系和成果为依据进行考核,创新成果突出的可以免去创新课程的具体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不仅仅以论文和课题为考核依据,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也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量化具体的工作量,在评优和职称晋升也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平台和人员实施定期考核制度,结合执行过程、具体效果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探索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形成创新系统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