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练强,叶柳青,熊 方
(1.东莞三局医院急诊内科,广东 东莞 523710; 2.东莞三局医院心电图室,广东 东莞 523710)
目前,我国约有2.7亿的高血压病患者,相关医疗费用每年可达300多亿人民币,加之我国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够理想,形势不容乐观[1-2]。昼高夜低、双峰一谷是血压的24 h动态变化节律,其中清晨是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多发时段,且该类患者常伴有清晨血压的升高,故在血压达标之外,恢复高血压病患者的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3-5]。本研究探讨了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东莞三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修订版)》中相关诊断标准[6];(2)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3)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10%(非杓型血压);(4)参与本研究前停用抗高血压药2周;(5)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性高血压病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治疗依从性差,生活不规律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2岁,平均(60.32±4.58)岁;高血压病分级:1级26例,2级3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0岁,平均(61.04±4.40)岁;高血压病分级:1级29例,2级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于清晨服药,每日7:00—9:00给予替米沙坦分散片(规格:80 mg),1次40 mg,口服,1日1次。观察组患者于夜间服药,每日19:00—21:00给予替米沙坦分散片(规格同上),剂量及服药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动态血压:采用MOBIL-O-GRAPH型动态血压监测仪,由固定医师对两组患者非优势侧上臂的24 h动态血压进行测定。日间血压记录时间为6:00—22:00,每隔30 min自动测量动态血压;夜间血压记录时间为22:00—次日6:00,每隔1 h自动测量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分析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清晨(6:00—10:00)的平均收缩压(mSBP)和舒张压(m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同时依据“(日间SBP平均值-夜间SBP平均值)/白日SBP平均值”进行血压模式分型,其中比值<0.1的属非杓型,比值为0.1~0.2的属杓型血压模式[7]。(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s-CRP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3)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mSBP、mDBP、dSBP、dDBP、nSBP及nDB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mSBP、mDBP、nSBP及n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vW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为非杓型血压。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杓型血压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杓型血压率为53.33%(32/6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2,P=0.001<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SBP、24 h DBP、mSBP及mDBP水平比较 Hg)Tab 1 Comparison of 24 h SBP, 24 h DBP, mSBP and mDBP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Hg)
注:1 mm Hg=0.133 kPa
Note: 1 mm Hg=0.133 kPa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SBP、dDBP、nSBP及nDBP水平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dSBP, dDBP, nSBP and nDBP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Hg)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vWF水平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hs-CRP and vWF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Note: vs. the same group of before treatment,aP<0.05
治疗期间仅少数患者服药后发生恶心、失眠、多汗、消化不良、头晕及肌肉痛等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且均能在短期内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较高,将增加心脏压力负荷,导致激素分泌紊乱,损伤大动脉和心脏[8-10]。因此,在控制全天平均血压的基础上,维持夜间血压适度降低以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对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及预防靶器官损伤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mSBP、mDBP、dSBP、dDBP、nSBP及nDB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mSBP、mDBP、nSBP及n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夜间服用替米沙坦在控制清晨及夜间血压方面的效果优于清晨服用。观察组有32例患者转变为杓型,提示夜间服用替米沙坦优化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替米沙坦是一种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其在口服后3 h即可发挥降压作用,受体作用强度高,药物清除半衰期长,药效作用时间约可持续24 h,且80 mg的替米沙坦24 h平均舒张压谷峰比值(T/P)约为95%,故适宜1日给药1次[11]。刘广旭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的某些器官也有其昼夜节律,夜间服用替米沙坦具有组织及血液中的药物代谢变慢、机体的药物吸收效果更佳和靶器官对药物作用更为敏感等优势,支持本研究中夜间服药的夜间及清晨血压控制效果显著优于清晨服药这一结论。hs-CRP是急性炎症反应最为敏感的指标,且对炎性因子所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较好的反映效果,hs-CRP水平升高将降低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血管物质的反应性,抑制前列腺素及一氧化氮的分泌,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重[13-14];vWF是内皮特有的因子,血浆中vWF水平与内皮受损程度呈正相关,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5]。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vW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夜间服用替米沙坦可发挥更为优异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与郭峰等[16]研究中指出的替米沙坦能够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服用替米沙坦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优于清晨服药,且可使血压节律恢复正常杓型,利于保护周围动脉,兼具较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