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菊
科学课程是我国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课程,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进步。其中,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直都是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能力,需要小学科学教师以“做中学”理论为基础,丰富小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践经验。本文将从组织科学探究实验、组织科学综合实践、鼓励科学发明创造三个角度分析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虽然我国教育部一直都提倡将科学课程纳入小学课程管理体系之中,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应试”这一教学目的错误地剥夺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参与科学探究的學习权利,出现了文化课程挤占科学课时的不良问题。即便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省事、加快教学节奏,也自发地以理论知识灌输教育作为组织科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有效的科学探索丰富自己的科学储备。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实践与应用这一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放权于学生,让小学生在大量的科学实践中享受学好科学知识与展开科学发明的快乐,形成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敢于创新科学的良好意识。
一、组织科学探究实验
科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每一个科学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与科学概念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检验。因此,组织科学实验便成为我们训练与提升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本方式。但是,为了优化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以探究实验为主,即让小学生自主设计科学实验方案,操作科学实验设施工具,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行为展开科学推测,得出科学结论。
就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一)”一课教学中,笔者鼓励小学生自主准备两个绿豆种子,思考绿豆种子发芽的客观生长条件。通过前期的科学学习,小学生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温度、阳光与土壤,而有一部分小学生认为绿豆属于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水培植技术促使绿豆发芽。于是,笔者便鼓励小学生以科学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教室内为绿豆种子选择最适合它发芽的生长环境。由于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比较长的,所以笔者将本班学生分组,轮流负责照顾绿豆种子,观察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为了加快绿豆种子的发芽速度,小学生也可以想办法改变光照、温度等客观条件,观察自然环境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具体影响。
二、组织科学综合实践
提升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综合实践活动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实践行为有很多,比如整理科学知识或者某个问题背景资料、阅读已有科学结论、提出科学问题、整理科学数据等等,科学探究实验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说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进步来说,小学科学教师还要通过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的实践行为,尽最大能力补充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经历。
就如在“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教学中,笔者便鼓励小学生们在课后自主调查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中关于收集光照与热量的科技发明,阅读这些科技发明的工作原理,以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科学技术发明的一般规律。比如,有的小学生学习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吸收光照与热量时的工作原理,有的小学生则分析了太阳能电池、手表、充电宝、电风扇等工作原理,以兴趣小组拆解与探究了这些生活用品的光热工作过程,拓展了自己的科学探究范围。
三、鼓励科学发明创造
科学发明创造是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高阶教学目的,许多小学生由于自身科学素养无法达到相应水平而无法完成科学发明任务。但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实现发明创造的可能性。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小学生,鼓励小学生及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展开科学发明,让小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每一个科学结论与科学发明得来的辛苦与不易,引导小学生通过科学发明继承严谨、不畏失败等科学精神。
就如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教学中,我们班有一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认为人们大量使用化肥是破坏营养成分的“真凶”,认为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有两条出路:一条是研究出对土壤没有伤害的新型化肥;一条是研究出一种可以化解化肥不良因素的新物质。于是,笔者便鼓励小学生自主根据这两个科学想法展开发明创造,通过有效的科学实验分解常用化肥的成分组成,调查能够分解这些不良成分但是依然能保证化肥功效的科学因素,由此展开科学发明。虽然小学生的科学创造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是笔者依然鼓励学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发明创造,保护了小学生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科学是优化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科目,关系着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与思维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应用科学知识的动手能力,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与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丰富科学实践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学生操作,切实达到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宁市明天学校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