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
今天,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小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与信心,为此教师要努力的研究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唯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大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其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等众多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昆虫的世界,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蚊蝇、蟑螂等昆虫标本,同时,要求学生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接着,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两个放大镜,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这一次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同样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观察记录。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播放有关昆虫资料,这样就显示了更多昆虫细节方面的内容,从而弥补了学生们观察的不足。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學习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以可实施性为宗旨,从而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不能为了运用信息技术而运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并非是万能的。如它无法代替传统的实验操作,更不能像人一样的嗅出气味,也没有人的手感。因此,我们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时,让学生闻出三杯不同液体的气味,以此来判断水的性质:这些无色、透明的液体,只能通过人的视觉、嗅觉等鉴别。而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则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以鉴别。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为学生普及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唯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有机地整合,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投影功能,提升实验效果
我们知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演示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与规律。只有透过演示实验,才能理解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而总结科学规律。然而,有些科学实验却不能让学生看清楚实验过程与现象,教师也无法通过讲述的形式让科学现象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试验模拟,多媒体IPAD分辨率高,图像也十分清晰,有利于展示演示实验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多数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开展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多媒体呈现这样的情形:在鼓面上撒上几粒黄豆,当用力敲击鼓面就能听到鼓声,并看到黄豆在跳动。这样的直观的演示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声音的存在,并理解声音的传播。然而,声音的传播过程学生是无法看到。而在采用了IPAD同屏技术后,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模拟,以及三维动画技术的使用,学生们能从其演示的实验中看到声音的传播过程,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提升思维潜力
目的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教师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科学现象与规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面包发霉”这一现象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面包发霉的危害与发霉的原因,就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其过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接着再显示两组面包发霉试验过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面包发霉的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发霉后变成了一种新物质,而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人吃了就会生病。教师从医学的角度解释试验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面包发霉的情形,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严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切实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