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波
【摘 要】物理是学生在八年级才接触的学科,它是一门自然学科,虽然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现象,但学生在之前并没有相应的知识理解,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在初期接触物理时觉得很有兴趣,因为他们以前困惑之处,在物理中可以得到一些解释。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和体验,并通过“真学课堂”的实施,使自己学习物理的能力提升,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真学课堂;生活经验;物理实验
一、运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物理中的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它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这个作为切入点。以苏科版为例,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生会学习什么是声音、噪声以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等内容。在声音的教学中,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乐器的演奏声音可以用来辨别音色,比如播放一些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演唱视频,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差别。在物态变化这一章节中,学习液化这一物理现象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概念之后,观看一些有关大自然中的液化现象视频,然后让学生在家里或者生活中做一些小实验,然后反馈在家长群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液化这一现象的认识。
以上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从课堂上看到大自然中的物理,了解相应现象的名称和概念后回到家中进行实验,既巩固了概念,提高了对概念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真学”的第一個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从课本中列出的例子中思考哪些是学生可以实现的,哪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哪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的。对于学生能够做到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而不是少数人参与。比如,在学习牛顿的惯性定律时,尽管在生活中有体会,但真正理解却很有难度,而且这一定律是我们学习力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按照课本的几个实验进行说明和推理,因为课本中的图例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因此,我们要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予以说明:比如,很多男生会喜欢“转”篮球,所以可以请一位男学生为大家演示,当手指用力旋转篮球时,即便手指并不转,篮球依然保持旋转;比如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如果推购物车的手离开了购物车,购物车还是会往前运动一会儿,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熟悉的惯性。学生在例子中体会到了乐趣,也会思考,运动一定与力有关吗?力是维持运动还是给了运动的“驱动”,这样的思考有助于让学生产生与以往认知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真学”。
二、注重探究过程,达到思维的“真提升”
学生在课堂中,从基本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需要教师构建一个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情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基本物理概念、规律,从而达到思维的“真提升”。比如,在学习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学生开始接触的是弹力、重力还有摩擦力,这些都是学生平常熟悉的,其中的重力并不好理解,特别是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在理解重力时,有失重、超重现象,如果用电梯来解释,学生可以理解,但并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些常见的娱乐设施,比如空中上下翻飞的“跳楼机”,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印象很深刻,可以体验到很强的失重和超重。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需要让学生明确重力、质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重力是地球吸引让物体收到的力,它是一种吸引力,正是这种吸引力让我们每一个人、地球表面的每一个物体不会往天上飞,而物体的质量则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这并不属于力,而是物体含有多少物质的体现。
比如,在学习压强的内容时,我们知道生活中能体现压强之处很多,但是学生很少注意到,虽然课本中有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是将两个半球的空间抽真空再合上,然后需要左右各四匹马,甚至更多才能将半球分开。这个实验来证明气压的存在并且很强大。对于学生来说,抽成真空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并且这个实验一般情况下无法再现,所以,教师应寻找一些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比如喝完豆浆后,如果用力吸就会发现豆浆杯会收缩变形,变化的原因是杯子中的空气变少了,被子内和杯子外部的气压不一样,而如果向杯子吹气,杯子就会慢慢鼓起来,与最开始的形状一样,这是因为向杯子内部输送了气体,杯子内外压强一致,如果我们继续吹气,杯子就会更膨胀,这是因为输送的气体越来越多,气压大于外部,这时如果我们松口,内部气体便会自动散布出来,让杯子恢复原样,这是由于原本气压较高杯子内部的气体向气压较低的外部环境输送气体,最后达到了内外部压强一致,所以杯子形状恢复了。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利用学生非常熟悉又有乐趣的情境,可让学生对压强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和学习兴趣,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还能感受到物理就在生活之中。
比如,在学习沸腾时,我们都知道液体沸腾也要吸热,但学生在日常看到的沸腾现象大都伴随着大量水蒸气,而这些水蒸气就是散出的热量,但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就会觉得不接受。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酒精灯烧纸锅的实验,在自制的纸锅中装水,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学生就会开始担心纸锅会被烧掉,但纸锅又装了水,湿的纸锅可能会先被酒精灯烧干,然后再被烧掉,教师可以提问:“纸锅里面的水会有什么变化呢?是纸锅先被烧坏还是水先被烧开呢?”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偏差便会关注实验,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看到锅里面的水在沸腾,并且水沸腾之后,纸锅仍然没有被烧掉,教师就可以说:“‘酒精灯不断的烧,就不断的有热量散发出来,为什么纸锅没有被烧掉,水还是在沸腾呢?这些热量去哪了呢?如果热量没有被纸锅吸收,那么热量是不是被纸锅中的水吸收了呢?纸锅中的水已经沸腾了,说明了什么?”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生可以认识到,就算水沸腾了还是要吸热的,这样才能保持沸腾的状态。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教师可将酒精灯关掉,纸锅中的水渐渐不沸腾了,这说明沸腾的水的确需要吸热才能够继续沸腾。在这种操作的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其印象深刻,进而可以理解液体沸腾还需要吸热这一知识点。
三、小结
真学课堂就是用教学情境的创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各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将生活中的现象拿来思考,思考其蕴含的物理知识,从而实现真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一些浅显易懂易操作的实验必不可少,所以,教师们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备课时也要多思考,如何利用学生能够操作的实验呈现相应的物理现象。
【参考文献】
[1]曹银山.浅析初中物理“真学”课堂下策略达成[J].湖南中学物理,2015.30(04):40-41
[2]丁志强.苏科版初中物理若干实验的改进及反思[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04):30-32
[3]朱红伟.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物理通报,2016(S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