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一度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数字货币借助区块链技术,依托非对称加密、散列等密码学原理,构造出分布在多个节点的账簿,并用此账簿来记录每一笔交易,从而形成了没有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交易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一时刻的货币总量由事先拟定的计算机程序确定,不允许人为的干预。程序会按照每个参与人对系统的贡献(如比特币的“挖矿”行为)来分配数字货币,从而杜绝了货币超发的可能,也就避免了常见的通货膨胀发生。
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正如在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所发生的那样。因此,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数字货币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都以“无通胀之忧”为核心优势,并引用哈耶克的“货币竞争理论”为自己的行为背书。
哈耶克在他的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中,的确构想出了“剥夺政府在货币供应方面的权利”,改由市场上的银行竞争发行货币的场景。哈耶克不承认“温和的通胀有益”这一说法,按照他的设想,最好的货币制度应该保持货币的购买力不变,比如购买一篮子商品所需支出的货币量应该长期稳定。经过比较,他认为这一篮子商品最好选取广泛交易的那些产品,如原材料、粮食、标準化的工业半制成品等。根据他的构想,为了攫取铸币税,每个银行会努力维护自己的货币品牌,因此不会滥发自己的货币,以保持币值的稳定。通过市场上各种货币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币值稳定的货币会留下,而币值不稳的货币会被淘汰。
现有的数字货币市场中,部分特征的确符合哈耶克的设想:1)多种数字货币竞争,没有统一的发行机构;2)货币之间的兑换率会上下浮动,并通过各数字货币交易所公示出来,从而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然而,几乎所有数字货币的拥护者都忽视了一点,即哈耶克的货币竞争构想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持币值的稳定:既不升值,也不贬值。如果以“币值稳定”为检验标准,那么市场上所有的数字货币都不合格——虽然免去了通货膨胀的担忧,但和法币的兑换率大幅波动(以数字货币计价的各类原材料价格当然也会随之大幅波动)。另外,当前的数字货币无一例外表现出“通货紧缩”的特征,走向了币值不稳的另外一个极端。由于在系统设计时,就对数字货币的发行节奏、发行总量等进行了设定,并用区块链技术把这些设定写入系统,不会再更改,也不允许更改,因此随着市场上对其需求量的增加,对货币数量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通货紧缩。
实际上,货币数量的动态调整恰恰是哈耶克的货币竞争思想的重要基础。他设想的是,出于自利的目的,发钞行会实时跟踪自己在货币市场上的“汇率”,并根据此汇率积极地、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货币发行量,以实现币值稳定这一目标。调整货币发行量的手段可能有两种,其一是调整其发行的基础货币量,如以自己的货币购买或出售大宗商品;其二是增加或减少以其货币为基础发放的贷款量。显然,当前数字货币的发行机制中普遍缺乏这样的手段,每一时刻的流通货币量已经由程序设定好,不能动态调整,更没有发行贷款的机制。
是否可能在数字货币系统中加入动态调整机制,以维持币值稳定呢?这恰好是数字货币的设计者们极力避免的。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化的资产,数字货币的持有是以密码学为基础的,资产持有者不会拥有任何实物方面的凭证。数字货币的发行方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呢?只有向他们承诺“数量有限”“永不贬值”,如果有货币动态增发的可能,这样的数字货币将一文不值。而且,仅靠口头或书面的承诺是不行的,只有把这样的承诺写进货币发行代码,并用区块链技术加以固定,才是可信的承诺。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主要职能,数字货币也不例外。如果数字货币的币值发展趋势就是不断通货紧缩,那么人们在使用它进行交易时会格外吝惜,市场中的货币会被存储,流通的货币会减少,从而造成进一步的通货紧缩。这样的趋势将让数字货币失去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变成了贮藏财富的工具。然而,没有实际价值的 “一串密码”又怎么能成为可靠的贮藏手段呢?市场上只要有任何不利的政策信息,或不利的行业信息(如数字货币交易所被黑客盗取资产),数字货币的价格都会产生大幅波动。
综上所述,数字货币尽管表现出多种“货币”相互竞争的特征,但完全没有实现哈耶克所追求的币值稳定的目标,而且按照当前的技术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市场化发行、货币竞争来实现币值稳定仍然只是理想。
(编辑: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