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龙 祁婧 苏和
摘 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内蒙古降低无效低效供给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深度聚焦“破”“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耕于打通供需有效对接渠道,扩大高效率高质量供给。为此,按照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兼顾原则,立足供给端,聚焦打通内蒙古供需有效对接的几个关键“发力点”,并予以重点突破和推进,就成为全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的关键。
关键词:聚焦供需 有效对接 供给侧改革
投资是关键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的波动对总需求会产生乘数效应。同时,投资形成的物质资本存量构成经济未来增长动力,属于供给侧。而在高质量发展新的阶段背景下,强调投资这个关键,意义更加非同寻常,稳定投资不仅有利于推动内蒙古当前经济平稳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补短板、调结构、强弱项,从而为今后内蒙古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与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义不只是要“去除”无效和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有效产能,而这些离不开投资这个关键。立足内蒙古欠发达的区情,在一定意义上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而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但从近年来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现状看,相比于全国其他省份,近年来自治区投资增速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18年全区固定投资增速同比增速更是出现了近乎断崖式下滑,其中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大幅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切换投资路径,扩大有效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导向,未来要继续发挥好投资这个关键。一要在项目建设上再发力,结合国家及自治区稳投资和“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契机,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抓紧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也要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争取早日推动项目建设进入施工阶段,并争取纳入国家新修订规划大盘。二要在招商引资上出实招,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市场走向,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新起点上转型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三要在优化环境上见实效,实施好减税降费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把握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的有利契机,加快建立简单易行、指向明确的内蒙古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四要在资金筹措上多动脑,把握当前国家“六稳”政策导向,多方争取国家投资,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不断丰富和完善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大力推广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一步激发出民间资本的热情和活力。五要在強化精准投资上做文章,统筹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关系,加快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网络体系建设,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趋势与新要求,重点强化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中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协助与引导制造企业增加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大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的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有力支撑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核心
科研支出形成经济中的需求,而且科研技术的应用也会创造出新的需求;同时,科研投入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经济未来增长动力,从这个角度讲,科研投入也属于供给侧。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将加快转型升级确立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在产业供给上提出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以上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依托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动力,即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增加新供给,而这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正如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维方式不能还停留在老套路上,要利用新的动能,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但同时,受体制、历史及相关要素投入短缺等综合影响,产业创新驱动存在的水平不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截至目前,全区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这些年一直在全国第24—27位间徘徊,全区R&D投入占比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原始性创新状况的知识创新能力位列全国倒数位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0%,具有代表自主知识产权的授权发明专利占全国授权发明专利的总量尚不足0.3%,全区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设有技术开发机构,70%以上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6%左右。
总而言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然选择。为此,结合提升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未来要继续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一要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瞄准国内外科技前沿,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现代农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和生态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二要积极打造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和林格尔新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等若干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鼓励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深化行政垄断性行业、金融体系等重点难点领域的改革,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开放式创新。结合地区科研基础和实力较弱的实际,把借助科研外部力量和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建设作为提升科研创新效果的重要突破口予以重点推进,加快搭建和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综合平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尽快出台更加开放的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积极推动区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国际分工,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科技园区、国际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与载体,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联合创新等方式,尽快掌握相关先进技术,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四要深入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相关意见,真正给与科研工作者更大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和扶持机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五要抓好人才这个关键,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培养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是重要引擎
从需求端看,教育、卫生和健康支出是现代政府、家庭支出中的重要项目,在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从供给端看,教育、卫生和健康投入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供给能力增长的重要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适度扩大总需求为前提,根本上说,就是要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当前存在的不足入手,其中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旺盛需求将是未来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所在。从消费需求特征看,我国传统的“吃穿住行”消费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进入了新一轮需求升级转换阶段;从消费结构特征看,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務型消费为主转型,其中教育、卫生和健康等发展型消费正成为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的新蓝海。据有关部门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将达到14—16万亿元,文化服务业为11—16万亿元。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需对接水平看,2017年内蒙古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与全国接近,人均财政供给水平有所提升,但对比周边和发达地区,内蒙古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突出。
为此,未来要把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充分释放公共产品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全面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业优质高效供给。一要建立健全进入退出机制。建议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逐步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加快制定和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政府转移职能目录和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目录,建立健全社会力量的退出标准和程序,破除“铁门”“玻璃门”和“弹簧门”等制度障碍。二要加大对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性和引导性作用,通过政府购买、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与社会力量项目的直接对接,积极创新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授信、审贷、还款模式,鼓励设立公益性小额贷款、公益银行、公益信托、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金融机构及职能,引导其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投资公共服务。三要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鼓励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用于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共建,探索基金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非经营性城乡公共服务供给项目;拓宽社会力量进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并在公共服务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公私合作(PPP)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风口
从需求端看,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于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拉动作用,也是拓展内需的重要方向所在。从供给端看,互联网和大数据本身即是新动能、新增长点,同时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能够使企业找准市场需求、明确发展定位,进而创新产品、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政府及时追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精准助力改革。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抢抓好“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个风口,并充分融入,与之接轨,唯有如此,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快,发展得更为强大。内蒙古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优势明显,已被国家列入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截至目前,全区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100万台左右,居全国首位,和林格尔新区、乌兰察布等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苹果、京东、微软(中国)公司和今日头条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内蒙古。但同时发展中面临创新性示范和深度融合项目少、无序化苗头初现等问题,也亟需在今后发展中进一步予以规范和完善。
为此,结合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政策机遇,关键要在以下方面予以重点突破和推进:一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做大数据中心规模,补齐人才、技术及数据安全等相关配套短板。二要做好政府数据开放工作。要试点加快推进各部门数据块方面的开放,建设政府部门块上集聚大数据公共平台。三是围绕大数据应用产品化加快推进数据评估与交易平台建设。综合考虑地区政策、区位、资源、技术等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数据评估与交易平台,优先在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等领域试点建立大数据评估与交易平台体系;同时要在实际推进中创新交易模式和交易对象,推进数据供给特色化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形成面向“一带一路”及国内区外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个交易主体和交易渠道。三要强化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围绕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痛点和难点,优先在医疗、征信、交通、社会治安、扶贫、教育和食品安全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快大数据方面的应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同时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丽内蒙古旅游品牌打造和质量强区战略推进契机,优先鼓励推进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旅游业、物流业和银行业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建设行业应用平台,推动计算、应用和数据资源在“条”上融合与集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产权保护是根基
从需求端看,产权保护为大众获得财产性收入提供了依据,也为科学家、农牧民和相关研究(技术)人员等重点人群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夯实了扩大消费这个内需根基。从供给端看,产权保护就是围绕“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个关键,使企业家形成良好预期和信心,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促使企业研发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扭曲与效率低下问题。
当前,民间投资下滑,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即与民营企业缺乏产权保护的安全感有关,因此如何稳定生产和消费预期、重新建立信心,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但从现实看,内蒙古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易发多发、私人产权保护规范化法治化缺失、对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的合法产权和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不仅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乃至需求的拓展。
为此,围绕稳定全社会预期和增强信心,加强产权保护,关键要在以下方面予以推进:一要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结合最新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综合应用行政、法制和经济等手段,强化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运行环境。二要发挥政府表率作用。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三要进一步规范设计产权的法律程序。按照《意见》内容,有效解决征收征用中公共利益扩大化、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合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阳.供需结构更趋协调平衡[N].经济日报,2018-08-17.
[2]5月宏观数据“报警”: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下滑,意味什么.[EB/OL].http://www.chinagrain.cn/nh/2018/6/15/20186157545228508.shtml,2018-06-15.
[3]伍戈,宋陕珊,唐心怡.供给侧改革:回顾与展望[J].新金融评论,2018,(1).
[4]内蒙古2017年新引进大数据招商合作项目53个[EB/OL].http://m.xinhuanet.com/nmg/2018-02/10/c_1122397422.htm,2018-02-10.
[5]冯玉龙,祁婧.以消费升级引领内蒙古产业发展新方位[J].前沿,2017,(12).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