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媒体人应肩负新使命

2019-04-08 02:43张泽华马瑞萍
新闻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笔力内蒙古绿色

张泽华 马瑞萍

对于宣传思想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过去的5年,有3次重大的会议指导和引领着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从5年前强调的“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到今天要求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强化“四力”建设是媒体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使命。

一、增强“脚力”,基层和实践才是最好的课堂

范长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十多年,成就了文学巨著《创业史》;不足一千字的通讯《夜宿车马店》成为经典,同样是深入基层采访的最好新闻案例。如果采编人员不深入基层找线索,写稿子都靠抄电脑,鲜活有温度的节目是做不出来的。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6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策划组织多路记者从脱贫攻坚难啃的一个个“硬骨头”人手,走进一个个村镇,去发现他们脱贫的做法经验和困难。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兴安盟,记者走进蒙古族群众占主体的科右中旗西日嘎嘎查(相当于汉语中“村”),这里几十年只有一口机电井,牧民只会养羊,230多户中60%以上都是贫困户,嘎查没产业、牧民没技术、发展没信心。经过多天实地蹲点,《科右中旗西日嘎嘎查幸福院》《嘎查书记眼中的扶贫:从打基础到谋产业》《金·布特格奇:新产业里的新希望》《白·色日古楞:家里有了“安居乐业”群》四篇组合报道,展示了这样“难啃的硬骨头”,脱贫还是充满了希望和勇气。这组报道持续了一个多月,过程中记者完全凭借“脚力”,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使其成为脱贫攻坚报道中有温度的作品。提高队伍的“脚力”,就是把基层和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人民当成最好的老师。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有百姓;在现场,心中才有感悟和收获。

二、增强“眼力”,善于发现才能挖掘背后的价值

有一句话说,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选题,不同媒体、不同的人关注的角度、做出的节目、传播得效果就不一样呢?今年,全国众多媒体聚焦库布其沙漠进行了采访报道。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各新闻节目也围绕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进行了全面播报。对于内蒙古的媒体来说,库布其沙漠治理是一个老典型,这个选题很难做,这些年能报道的和该报道的内容,都已经报道得差不多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中推出《绿色的琴弦》系列报道,采用“故事+评论”的结构形式,重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和报道。在内容设计上,每一集找一个鲜明的载体,通过“两条穿沙路一片大绿洲”“引领全球的绿色经济”“沙漠卫士的守望”“地球金腰带上的创新实验室”“分享沙漠的价值”五个篇章,去讲沙漠从黄到绿,再到多彩的库布其之变。在讲典型故事的基础上,通过评论总结梳理库布其模式的经验和启示,分别从“树起中国生态文明的一面旗”“沙漠奇迹的历史担当”“用幸福创造美好”“让创新的种子处处萌发”“库布其精神的时代启示”五个视角,用评论彰显主流价值,提炼库布其精神。

就这样,《绿色的琴弦》在全国多家媒体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对于媒体来说,增强“眼力”,就要眼光敏锐、眼界开阔,善于观察发现,善于辨别判断,既看到新闻价值,也能辨别是非曲直。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报道,就是用好“眼力”的一个典型例子。

三、增强“脑力”,有思想有深度才不会浮于表面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身处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在宣传报道中精准发力,更需要增强“脑力”,多动脑筋多分析。很多媒体人认为成就性报道难做,其实,只要善用“腦力”多思考,这类报道也能出新出彩。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走过70年,内蒙古的发展欣欣向荣,成就世人惊叹。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选择了用颜色讲故事,推出《多彩内蒙古》系列报道,以五彩斑斓的视角,通过实景拍摄、前景模型、背景大屏、逐格动画、建模场景等表现形式,让主持人自然地穿行在不同场景、不同年代,实现每一种颜色的内蒙古在时空中的精彩跨越。而这每一种颜色既不是单一的某个产品,也不是孤立的某个行业。比如,绿色在内蒙古不只是草原、森林和绿色的生态,还有绿色的环境、绿色的产业、绿色的理念、绿色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绿色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断延展的变化,是把内蒙古所有的“绿”打包,作为内蒙古的底色和名片,呈现在屏幕上。再比如蓝色,对内蒙古来说,也不仅仅只是蔚蓝的天空,她还诉说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这期节目从唱响的长调开头,呈现灿若星河、绚烂多姿的草原文化,用一个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展示内蒙古的蓝色气质,展示内蒙古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在策划采制这组报道中,还选择红色作为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烙印;选择白色作为这片土地最淳朴的情怀;选择了金色作为这片土地最富激情的希望;选择黄色作为这片土地最有诱惑的挑战;选择多彩作为这片土地70年来一致吟唱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我们用空气罐头讲绿色的故事;用玉米做成的衣服讲金色的故事;用沙粒地砖讲黄色的故事。每一种颜色至少都有六七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多彩内蒙古》系列报道可以看到,增强“脑力”,要善于思考才能有问题意识。对于媒体人,多想一些,宣传报道就能出新出彩,让人耳目一新,而不是浅尝辄止、失之浮浅、流于表面。

四、增强“笔力”,善于表达才能成为有效传播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说过这样的话:“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意思就是,善用笔力的人作品有风骨,不善于用笔力的人作品气质就不好。如果风骨多一点肉少一点,可以说成是有点筋骨的作品;如果光是臃肿不堪的字而没有书法的风骨,那么这幅作品就像是用墨写成的肥猪,毫无风采可言。虽然这些话是针对书法作品的,但对写文章也很有借鉴作用。提升“笔力”要有筋骨,这与书法家的“笔力”有相通之处。

增强“笔力”,要改文风,要善于表达,用好真情,多讲事实少说道理,用火热鲜活的故事打动人,用真实和朴实直指人心。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时候,《内蒙古新闻联播》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一片赤诚》,祖国北疆《守望在额尔古纳河的父亲刘长旺》、年近九旬的内蒙古大学老教授《郝维民送给母亲的礼物》、身患绝症的政法干部《蒋青春把公正当成一生的信念》、《像沙蒿一样扎根腾格里沙漠的李天琪》,好“笔力”有筋骨、会表达,这组报道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鲜明地表达出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一片赤诚”,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作品靠真情打动了人心。

2016年5月,18岁的微软“小冰”举办了个人_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在发布会开始的三天前,微软总部宣布“小冰”已经拥有了唱歌、财经评论、写诗三种创造力。现在,一些媒体已经陆续用“写稿机器人”,它们速度快,资料搜集整合能力强,这个时候媒体人如果还只是跑会议发通稿,写八股文,做信息的搬运工,那么职能就可能被替代。但新闻策划采访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四力”推动创新,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永远不会被机器人所替代的。

猜你喜欢
笔力内蒙古绿色
入木三分
绿色低碳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可爱的内蒙古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爱在内蒙古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