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县级媒体融合中的应用

2019-04-08 02:43赵子忠刘若歆
新闻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融合

赵子忠 刘若歆

国内媒体纷纷推进媒体融合工作,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VR新闻”“融媒报道”等新的新闻产品形式不断出现,新闻传播影响力持续增强。但是,仅仅依靠国家媒体、省级媒体进行传播是不够的,县级媒体在我国媒体传播矩阵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也同样需要考虑媒体融合的技术工作建设。

技术既催生了新媒体的诞生,也影响着其走向,甚至直接决定了一家媒体未来能走多远。技术创新已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从内容创作到内容生产,再到内容分发,技术创新贯穿了整个媒体的产业链。因此,在县级媒体融合的工作中,需要深入思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县级媒体融合的基本技术

(1)采编发平台是媒体融合的基础平台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次分发的采编发平台是目前组建媒体融合中心的基础平台。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采编发平台模式,实现了报刊、网站、客户端、社交平台的联动,统一采编发平台可以打破部门之间割裂的运作模式,通过总编调度中心和采编联动平台可以统筹采访、编辑工作,在面对重大专题宣传,能够实现报、网、端、微内容生产全流程的深度融合。在采编发一体化平台支撑下,传播活力和内容创作力得到释放,生产出一批深受网民喜爱的H5、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内容作品。《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也完成了统一采编发平台的建设,可以看到,采编发平台大大提升了内容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了新闻的发布数量和质量。

(2)数据中心是县级媒体融合的核心资源

数据中心通过数据集纳与整合,打通媒体信息、政府信息、网络信息间的数据孤岛,盘活数据资源,建设和完善来源多元、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基础性海量信息资源池,可以为媒体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能力。从宏观上看,媒体通过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挖掘后转化为满足不同层面用户需求的定制化的新闻资讯,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以直观、易用的形式向公众提供互动式服务,可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县级媒体建立数据中心后,可以开展新闻选题、受众画像、舆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在信息中寻找关键联系,可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既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也能为新闻采编找到方向。

(3)云平台是县级媒体融合的支撑保障

云处理、云存储、云接入为核心的云技术和云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媒体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发展,用户数量快速扩张,数量及存储量呈几何级增长,云平台的建设成为传媒媒体发展转型的基本要求。近几年通过对媒体融合项目建设的观察,我们发现云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央媒推进媒体融合进度的标配。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央视云,形成了全媒体采集、制作、播出、数据智能关联的闭环云生态体系。湖北广电推出长江云平台,在融合方式上较单一媒体云平台更进了一步。

县级媒体在应对大量的信息存储和计算的时候,采用云平台的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硬件成本。此外,多家央媒的云平台也可以开放给县级媒体直接使用。以新华社“现场云”为例,截至2018年2月12日,该平台入驻机构用户2400多家,覆盖全国省级、地市级媒体,入驻记者、编辑12000多人。

(4)客户端是县级媒体融合的重要渠道

移動化是媒体融合的前沿,通过移动终端完成媒体发布,推动媒体融合进入移动互联网进而影响手机用户,促进了主流媒体阵地的建设。客户端的建设赋予了传统媒体新的生机,对于专业性强而平台空间不足的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来说,客户端不仅可以提供内容平台,还能直接将海量用户呈现在媒体面前。

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由于投资、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只有少量县级媒体拥有客户端,新媒体渠道方面普遍使用微博、微信、头条等平台,我觉得这个低成本的模式也是可以选择的,最重要的是“移动化”,手段、措施、阶段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也是可以多元考虑的。

二、新兴前沿技术适度采用

新兴媒体同样要面对新兴的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对于县域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不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适度采用新兴前沿技术,跟进技术潮流,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1)无人机

无人机为新闻摄影开辟了新视界。一方面,无人机独特的空中视角,使其在拍摄城市景观、大型工程项目、大型地标性建筑、范围广大或地势险峻的风景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可表现出宏大的场面、清晰的方位和透视效果。另一方面,无人机突破了新闻摄影的空间限制。在一些对摄影记者人身安全有威胁的区域,如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现场,人力难以靠近区域或某些有毒有害环境等,无人机就可大显身手,代替记者接近现场。

(2)人工智能的媒体应用

人工智能化强调的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机器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学习和理解事物、处理问题并做出判断及对策的能力。在传媒领域,人工智能最典型的应用是传媒核心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在未来的新闻行业里,记者和人工智能形成“人机联姻”的生产模式,算法用于分析数据、发现有趣的故事并提供初稿。随后,记者将通过深入分析、采访重要人物以及幕后故事完善报道。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成都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该平台实现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由机器智能生产新闻。其生产过程是:首先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等方式获取新的视频、数据信息,然后经由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等技术让机器进行内容理解和新闻价值判断。依托于大数据的“媒体大脑”会将新的内容与已有数据进行关联,对语义进行检索和重排,智能生产新闻稿件。

(3)VR推动内容表现力

在VR新闻中,用户面对的是360。的立体空间,可以自主选择观看角度,突破了以往镜头框架的限定。2015年初《德梅因纪事报》用VR技术向观众交互呈现了美国爱荷华当地一个农场家庭的变化,此举引发了VR技术在新闻界运用的潮流。2015年9月,ABCNews与科技公司Jaunt合作开通了名为“ABC News AV”的AV频道,这个频道通过VR技术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观众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Jaunt应用,戴上像GoogleCardboard那样简便的虚拟现实设备,就能观看到来自叙利亚等新闻现场的视频。纽约时报于2015年11月7日制作的VR新闻短片《流离失所》,让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开始关注和重视VR新闻这一新新闻形态。从此,VR新闻便在全球各地呈现爆发式的成长。

(4)机器写作

2002年,在阿富汗战场第一次出现了“机器人记者”,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战争进行报道。初期的“机器人记者”的应用目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功能也非常有限,其作用仅是减少伤亡人数。目前,大部分新闻机器人被用作撰写与处理大量数据相关的新闻,例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新华社在2015年推出的“快笔小新”,它包括4个写稿程序,具体是搜集数据、加工数据、自主写稿、编辑签发。在擅长的体育和财经领域,无论是CBA和中超的体育比赛,还是诸如财经领域的股市行情触发、年报等财报的实时分析,原来需要编辑记者用15-30分钟时间完成的稿件,小新只需要3-5秒钟,极大地降低了新华社编辑记者的工作强度,提升了新闻信息的生成能力和发稿时效性,让编辑记者从基础数据信息的采写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用于采写深度分析稿件。

三、新媒体技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用的几点思考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采用新媒体技术,一经讨论,连我们的学生都提出来很多问题,包括,县级融媒体中心有这么多投资吗?县里面的技术人才水平够不够?这些技术到了县里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觉得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的,但是,应用新技术,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突围之路,是县级媒体发展的必要保证,不存在要不要推动新技术的疑问,只存在怎么适当、有效的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方案。

(1)广泛合作,借力“外脑”

“中央厨房”“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建设与运维需要大量资金。以“中央厨房”厨房为例,目前央媒及各省级媒体的建设投入都在百万级别。但是,县级媒体缺少资金和技术来搭建,而且如果没有多元的回报作为支撑,也难以维系。从美国的地方媒体的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社区报,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很少单打独斗,常常作为加盟台或者大的传媒集团的一个业务单元而获得更高层级传媒系统的支持。因此,和省级媒体、央级媒体或者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是实现技术应用及落地的一个可选方向。

(2)深耕群众需求

受众对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媒体产品、媒体运营,都应该注重用户的感受和体验。传播渠道的建设只是解决了渠道传播的可行性,并沒有解决传播的必然性。读者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内容,内容的特色、可读性等因素吸引着读者,要实现传播目的,依旧需要依靠优质的内容,否则,什么样的新技术都无济于事。“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建设要改变原来由上而下的内容生产模式,要更加关心用户所聚焦的话题,要更加注重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引起共鸣,才能起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脱离了用户需求,传播技术就成了技术堆砌。

(3)搭建适用的新媒体技术团队

对于县级融媒体而言,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制约。优秀的技术人员以及新媒体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县级媒体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一方面面临人才引入困难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现有人才的系统培训问题。县级媒体可以考虑建立小型技术团队,灵活适用,引入外部技术力量。同时,让技术人才进入管理层决策层,可以更好的发挥技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驱动作用。

作者简介:赵子忠,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刘若歆,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师

编辑:徐峰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