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藏地题材纪录片发展概述

2019-04-08 02:43支晓亮
新闻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改革开放

支晓亮

【內容提要】藏地题材纪录片,又称为藏族题材纪录片或西藏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纪录片,通过运用现在进行时的镜头,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发生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地题材纪录片取得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这些优秀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藏地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社会变迁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本文以藏地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为主线,将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地题材纪录片发展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新时期、转型期、发展期和辉煌期,对每一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展示藏地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 藏地题材 纪录片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西藏,因此反映西藏的影像作品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在反映西藏的自然景观、风俗民情、社会变迁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革开放40年来,产生了大量反映藏地题材的优秀纪录片,这些藏地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将从以下4个阶段来具体分析和揭示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地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一、新时期的藏地题材纪录片(1980-1990)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开放的大幕也正式开启。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变,文化领域也开始进行转变,这种变化在纪录片领域也得到了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上,其教育性和宣传性减弱,其艺术性、科学性以及文化性进一步加强。纵观改革开放之前的藏地题材纪录片,其主要功能在于宣传和歌颂党和国家在西藏解放以及西藏社会建设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关于农奴解放方面,主流媒体拍摄了大量此类题材的纪录片,代表作品如20世纪中期八一制片厂与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制片厂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1959年,郝玉生、何钟辛等拍摄制作了反映西藏农奴解放的长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同时期,中央新影厂拍摄制作了《阳光照耀着山南》《欢腾的西藏》《山高水长》等纪录片。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拍摄制作了反映中印两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纪录片《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以及反映昆仑山自然景观和藏族小伙达旺的《在喀喇昆仑山》《达旺见闻》。还有一些藏族摄影师与一些其他影视公司共同制作的《十世班禅》《故乡行》《拉萨一家人》《我们走过的日子》《我们的家乡西藏》等纪录片。此外,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组织拍摄的反映西藏农奴制度的《西藏农奴制》,“文革”结束前,他们在藏东南察隅地区拍摄制作了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僜人》,该片记录了生活在藏东南地区的僜人的生存状态和西藏解放后他们生活发生的巨大改变。还有反映中国人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征服世界最高峰》,以及后来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央新影厂拍摄完成了纪录片《西藏高原大寨花》,197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中华健儿登珠峰》《仁布掠影》等藏地题材纪录片。1976年,正在筹备中的西藏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欢腾的高原》。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央电视台和西藏、青海等地的电视台纷纷投入到藏地纪录片的拍摄中,使藏地纪录片的摄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西藏电视台正式成立。电视的出现,加快了藏地村落和社区生活形态以及生存方式的变化。西藏电视台先后拍摄制作的反映青稞丰收的《青稞在欢唱》、表现藏北草原牧人措达一家人如何在藏北草原上生活以及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的《藏北人家》,以及反映在唐古拉山无私奉献的一群女性的《走上唐古拉的女人》,这些优秀纪录片都在藏地民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如“《唐蕃古道》就被许多藏族人民誉为奉献给藏族人民和广大电视观众的一条圣洁吉祥的哈达”。进入新时期,拍摄的藏地题材纪录片跟以往有很大区别,最重要的是主题的变化,这时的题材已经不再把表现的重点放在政治教育上,而开始把目光投向西藏的自然风光、生活习俗、名胜古迹和社会变迁。同时,随着纪录片的发展,传统的新闻纪录片的电影记录形式慢慢被电视纪录片所取代,并且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性。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反映徐凤翔无私奉献、积极投身西藏林业研究事业的人物纪录片《小木屋》。此外,还有反映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文明发展史的《古格遗址》。这些纪录片中,尤以著名纪录片导演王海兵拍摄的《藏北人家》影响最大,“该片不仅通过客观真实的影像展现了藏民族与大自然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还展现了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游牧文明。

二、转型期的藏地题材纪录片(1991-2000)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平民文化迅速起飞,纪录片也越来越重视将“人”作为表现的中心。此时,虽然主流文化仍占据主导位置,但始终对其他文化如精英文化、平民文化等保持着警惕。然而,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主流文化纪录片,也将注定遭受来自精英文化、平民文化等其他文化的纪录片的冲击。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像纪录片《望长城》这样在“纪录过程、再现原生态、声画并重”的纪实理念下创作的纪录片。同样,作为这一时期的藏地题材纪录片,也开始受到像《望长城》这样注重纪实风格的纪录片的影响,出现了注重展现西藏真实的游牧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批优秀纪录片作品,如展现高海拔地区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纪录片《格拉丹东儿女》,该片就运用了客观记录手法。还有90年代初拍摄的展现西藏40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我们走过的日子》和记录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情形的《在西藏的日子里》。特别是1993年中央新影厂导演傅红星拍摄的《雪域明珠》《回访拉萨》,这两部片子还获得了少数民族纪录片骏马奖。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反映藏族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的《轮回与圆圈》,以及反映藏族出版人使用传统雕版印刷术为周边国家印制佛经故事的《藏族的雕版印刷术》。这些纪录片都运用了客观记录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藏地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拍摄的关于藏地题材的纪录片,代表作品如《困顿》《西藏七年》。然而,这些作品并没有反映真实的西藏,“大多都是从西方国家的政治立场出发,一种过于政治化、过于符号化的形象。整个画面故意充斥着一种神秘,包括服装、道具、造型以及场景,都故意让人感觉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从而在刻意歪曲西藏的社会历史发展,极力将西藏形象妖魔化,以便其在国际上丑化西藏形象。

三、成熟期的藏地题材纪录片(2001—2010)

从2001年到2010年,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藏地题材纪录片走向成熟期的重要标志。随着西方纪录片的大量涌入以及纪实主义理念的影响,中国纪录片人也开始积极探索,从而使纪录片逐渐形成了纪实主义的传统,回归到了纪录片应有的品质和精神,同时吸纳借鉴了国际主流的纪录片语言和国际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大批真实地呈现藏地自然景观、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特别是藏地普通民众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本相的优秀作品,逐步呈现出中国藏地纪录片的特色、风格和品质。

段锦州的《八廊街十六号》运用纪录片大师怀曼“直接电影”的理念,通过对八廊街居委会这一从内地汉人社会“移植”过来的公共权力机构的理性观察和记录,以其独特的纪实语言真实呈现了拉萨核心基层组织处理邻里纠纷、家庭问题、偷盗诉讼、打架斗殴等事务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记录了普通藏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嬗变。季丹的《贡布的幸福生活》通过对甘孜一位有6个女儿并要再生一个儿子的老房东贡布日常生活的跟踪拍摄,呈现出了藏族普通农民豁达开朗、快乐自在的族群性格和藏地民情。季丹和沙青的《老人们》也是通过对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记录,直观地反映了藏族人民俭朴随和的生活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导演曲静深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是用视听影像叙述了班禪喇嘛圆寂后,一名诞生在西藏藏北草原的名叫确吉杰布的男孩被发现,并被中央政府确认为转世活佛的故事。导演郝跃俊的《最后的马帮》则通过真实而有感染力的情节推进和细节描摹,对现实生活中不可预知的突发情节进行捕捉,一步步揭开了藏地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艰辛的生存状态,从而多侧面地反映出藏地原生态的区域马帮文化。著名导演田壮壮拍摄制作的《德达姆》,则以行走的马帮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分别选取不同阶层的人物作为叙述对象,有本身就充满很多故事的老牧师、藏族赶马人、104岁的老太太、年轻时经历过浪漫爱情的喇嘛,以及想去外面世界的藏族女教师等,通过他们构成整部片子的主体,进而呈现了怒江流域不同文化与宗教的融合统一,用精雕细刻的电影语言记录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的马帮文化和以丙中洛乡为中心的滇、川、藏边区民众的生存状况。还有导演李虹拍摄的探寻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的纪录片《三江源》,该片以分集主题的形式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地理进化史、澜沧江的源头和雪域动植物生态体系等内容。彭辉的《平衡》则把他用3年时间追踪的西部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过程,浓缩在一部相当于故事片长度的纪录片里,讲述了藏人围绕濒危动物藏羚羊展开的一场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坚毅与彷徨的角逐,有力地凸显了保护生态平衡、尊重生命与自然的主题内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震撼力量。2004年,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拍摄了纪录片《最后的防雹师》,该片是从藏族人的世界观出发,向世人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和宗教观等一系列问题。他的另一部纪录片《静静的玛尼石》,则展示了一个身处偏远的小寺院、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小喇嘛和他身边的人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下午的故事。该片以细腻感人的纪实风格摒弃了长久以来汉族导演对藏族文化探索的偏狭视角,展示了藏地的文化魅力、雪域精神与佛国景观的张扬,以及这一切与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与融合。

此外,还有法国导演雅克·贝尔任制片、监制的纪录片《喜马拉雅》,该片在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族民歌和神秘的藏焚呗等音符营造的氛围中,原生态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独有的崇敬天地、与大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信仰与生活观。当然,这一时期最为出名的还数由著名旅英作家、导演孙书云编导的纪录片《西藏一年》。这部纪录片以时间为轴,从夏末到第二年春天,以人为线索,跟踪拍摄记录了西藏江孜县城寺院喇嘛、乡村法师、酒店老板、乡村医生、三轮车夫、妇女干部、包工头和学佛僧徒8个普通西藏人一年的生活。该片于2008年在英国BBC广播公司的电视屏幕上进行了播出,随后又在4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相继播出,2009年,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这部纪录片的中文版,该片也被认为是“改变了中国涉藏对外宣传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局面”。

四、辉煌发展期的藏地题材纪录片(201 1年至今)

2010年以后,国内纪录片发展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期,伴随国内纪录片市场总体繁荣的时代背景,藏地题材纪录片也迎来了辉煌的高速发展期,不仅在数量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质量上也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从2011年到2018年,大概有40多部关于藏地题材的纪录片相继播出,涌现了像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生活的《第三极》,讲述西藏21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物发生的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故事《极地》,展现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的《喜马拉雅天梯》,“首次全面地展示雅鲁藏布江这条国际大河在西藏全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深入介绍该流域的生态现状、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纪录片《天河》”,展现西藏地区历史文明的演进变迁的记录和再现具备极强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西藏》,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藏族青年人的现状,还原真实藏地的纪录片《塔洛》,还有讲述六世班禅喇嘛不远万里从西藏到北京朝觐乾隆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圣途》,以及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往拉萨与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的《冈仁波齐》等一系列精品力作。

这一时期,藏地题材纪录片内容和拍摄叙事手法也向着更为多元的方向迈进,同时,随着新媒体和移动端的迅速发展,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样性,纪录片的播出也不再限于电视和院线,新媒体平台成为纪录片播出的重要渠道。尤其很多商业网站成为纪录片播出的首选,如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和乐视等网络视频播出平台,专门设置有纪录片专区。当然,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很多网络视频公司也开始加入到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中。很多纪录片为了提高传播影响力,都会选择在电视和视频网站两种传播媒介进行播出。如著名的藏地纪录片《极地》,该片就选择了在电视和视频网站播出。该片首先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几天之后,参与拍摄制作该片的B站和乐视便开始跟播,为了吸引观众,两家网站还专门设置了纪录片《极地》专区。传播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得纪录片叙事和艺术风格发生着变化。正如著名导演曾海诺在接受采访时说:“新媒体为纪录片传播及其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更多人了解纪录片提供了可能。”

纵观2010年至2017年国内藏地题材纪录片创作,其内容主要聚焦于藏地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笔者经过梳理,认为最能代表该阶段纪录片成就的当属《第三极》和《极地》两部大型纪录片。2015年3月25日,中国首部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并被推送到其全球电视网络播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三极》,曾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该片是以空间为概念的纪录片,通过40多个故事,全面反映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生活,着眼于把影像语言对准人的故事、人的特写、人的动作和人的劳动,真实呈现藏人在自然条件下如何生存、如何回报自然、如何依靠自然、如何与自然成为朋友的生活本相与存在境况。而纪录片《极地》,作为《第三级》的姊妹篇,摒弃了以往站在上帝视角俯瞰西藏圣洁美丽的地理景观的手法,以“人”为切入点,一个又一个普通人走进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看到在那片绝美与贫瘠的净土上,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纵观这两部纪录片,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平视化。走进去,融进去,坚守平和的心态,用平视的镜头对准青藏高原的每一块土地,对准普通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关注他们在四季轮回里的跌宕起伏,去透视他们在社会转型中历经的迷茫、奋争、困惑和进取,去呈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与信仰理念,力争用平静柔和的心境把西藏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时,与以往的藏地纪录片相比,这两部纪录片具有的质地精神、形式手法以及传播方式大不相同的新趋势,因而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地题材纪录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一阶段的藏地题材纪录片都有经典的代表作,通过不同时期的纪录片的展示,人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西藏的自热景观、风俗人情、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同时,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地纪录片创作理念、主题呈现、表达方式、审美特色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新变化也更好地促进了藏地纪录片的发展,并引发了一波又一波藏地纪录片热。通过这些纪录片,很好地传播了西藏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关注西藏,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西藏的国际影响力,也吸引了更多人到西藏来,领略西藏的大美风光,感受西藏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进而更好地宣传西藏和促进西藏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纪录片改革开放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纪录片之页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