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
土壤與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一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消耗的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纤维都直接来自于土壤。保护好“大地母亲”的“皮肤”,是人类不容推却的责任与义务。
人们通常认为,冰冷的土壤是没有生命的。其实不然,土壤也是有“温度”的,它如同地球表面的各类生物一样“活”着)据科学估算,每1克土壤中约有1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产生平衡作用,以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果这个平衡被自然或人为打破,土壤就会生病,就会失去生命力走向消亡。
土壤究竟是什么?
随着人类又明的进步及土壤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什么是土壤”有了更准确、更丰富的认识。
目前,业内对土壤的定义为: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简单地说,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基本功能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作为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土壤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生产功能,它支撑生物生长生活。植物能立足自然界,经受风雨的袭击而不易倒伏,是由于根系伸展在土壤中,获得土壤支撑的缘故。此外,土壤还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
同时,土壤为陆地生物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空气外,氮、磷、钾及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都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土壤也为动物及人类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级生产获得的植物产品,也包括次级生产获得的动物产品。
其次,土壤具有生态功能,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研究表明,仅农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约13.1%的温室气体。土壤有机质含量每提高1%,就可从空气中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土壤好比是一个净化工厂,当少量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过生物化学降解可降低其活性,转变为无毒物质;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通过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可变为不溶性化合物,使某些重金属元素暂时退出生物循环,脱离食物链。
此外,土壤还具有缓冲性。当土壤中酸性物质过多时,土壤可以使酸中和;反之,如果有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又能表现出酸的性质而加以中和,使土壤本身保持相对稳定的酸碱度。当可溶性盐类或肥料过多时,土壤中的无机物及有机物便会吸收一部分,不至于因盐类太多而伤害植物;而一旦盐类不足时,土壤又能缓慢释放出所吸附的盐类,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使植物吸收利用。
如何给地球“护肤”?
虽然土壤具有净化的“本领”,但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把大量工业废水废渣、化学肥料、酸碱、盐类、重金属以及不断产生的高热倾入其中,那么土壤就会失去活力。
与空气和水体不同,土壤污染更具有隐蔽性、积累性和难治理性。土壤污染治理通常成本较高,而且难以在短期内大规模修复,治理周期见效漫。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更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保护土壤,已经刻不容缓。
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土壤质量向好的方向变化,如利用定期施用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方式保持或提高土壤质量;相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土壤质量向坏的方向变化,如过度放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高强度多频次耕作等不合理利用及耕作管理措施,将会造成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理化性状及生物多样性差、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加速土壤质量降低。
我国农耕文化悠久,基本延续了传统农业的有机培肥和精耕细作。目前,我国虽然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但从国情、农情出发,有机培肥理念与方式不能丢——走有机、无机结合之路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同时,进一步提升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率、覆盖率,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