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去武当山,住下来后去一个小餐馆用晚餐,餐馆主人神秘地对我们说,“有野味儿。”他把我们引入厨房将一个纸箱子打开,一双哀怜的眼睛,迅即与我对视,内心为之一震。动物有小山羊般大小,借着昏暗的灯光,我发现它的一条腿已经折断,白骨的断茬刺破表皮明晃晃地露在外边,应该是捕猎的夹子夹断的。不知是痛苦还是惊恐,它的呼吸非常急促。我问这是什么?店家告知:麂子,有人刚刚卖到店里。我们迅速告别了店主,选择了隔壁。但麂子的那双不知所措的目光,却一直刻在我的心里。
有一年去内蒙某旗,街边餐馆门前大都立着招牌“手指羊”。我不解其意。停车用餐,我观察到在餐馆的屋外有一个羊圈,里边有十几只羊,相互偎依着。真有几个客人,隔着栏杆,仔细观察,而后用手一指,厨师就将客人选定的羊只,强拉硬扯着牵出,走向屋后。食客寸步不离,盯着厨师动刀……
看到过一位记者写的文章,说的是他在北京某餐馆门前发现待宰的羊羔,被拴在一根柱子上。绳子很短,迫使羊羔的头,几乎挨着地,没有半点活动的自由。他忍不住把餐厅老板叫出来,跟他商量:能不能把绳子放长一些?让羊羔舒服一点。老板像是遇上了外星人,上下打量了记者许久,十分不解地憋出了一句话:你有病啊!
如何对待动物,真是千差万别。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友人来访。三言两语他就把话题引到了他养了17年的爱犬“熊熊”身上,60多岁的汉子,竟然呜咽起来——半个月前,爱犬寿终正寝,至今他依然割舍不下。他夫人补充说,“熊熊”一日三餐都单做单吃,从不马虎。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全天候相守。她说得不假,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聚餐,他反反复复才做通了店家的工作,把“熊熊”安置在了餐桌下面。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同学养了一条萨摩耶,四年前因为糖尿病双目失明。夫妇两人从此成了这条盲犬的双眼。他们曾花费三万元为狗做白内障手术。不仅如此,为了控制狗的血糖,他们每天要两次为它测试血糖,并注射胰岛素。外出活动时,他们要自备一个小冰箱,用于放置胰岛素。为了避免所购狗粮含糖,他们会将鸡胸脯肉买来切片裹在狗食棒上,用吹风机风干后喂食。
善待源于仁义。
前段时间有一部韩国纪录片,叫《牛铃之声》。导演名叫李忠烈,他在准备自杀时,发现了一位农夫与40岁老黄牛之间充满情感的故事。他拿起摄像机追踪了整整九年,拍成了这部人与牛相依为命的感人至深的纪录片。 该片投资只有200万,却获得了1.2亿的收益。导演本人也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曾经深刻反思自己的经历。他说为了不让他家养的黄狗咬到邮递员,他会用棍子抽打黄狗,并为自己的威风而自豪。可过后当黄狗依偎着他时,他开始为自己的行径内疚。他为了找到马车夫驾车的激情,曾经拼命鞭打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可当他为老马缷套时,才发现老马肋腹部的惨状。他盯着老马疲惫的双眼,请求它的原谅。他在上高级中学的时候,曾经又狠又准地用鞭子抽瞎了邻居家一条狗的一只眼睛,伤狗在雪地上疼得打滚儿……哀嚎声几个星期都在史怀泽的耳中回响。他曾去钓鱼,但很快开始厌恶虐待鱼饵和撕裂上钩之鱼的嘴而不再钓鱼。他用生命大声疾呼:只有在不可避免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才可以给其他生命带来死亡和痛苦!
2300多年前,亚圣孟子便提出了“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聞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大约370年前,文化大家李渔先生在介绍饮食烹饪的时候,专门空过了牛和犬。他说“以二物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乎?”有人向李渔介绍肥鹅掌的制作方法:用滚油烫鹅掌,鹅痛不欲生,跳入水中。将其捉起,再浇油再置水中,往复四次,鹅掌便肿胀巨大,而后加以烹饪,口味独特。李渔怒斥道:“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意思是说,虐鹅之人,死后必入地狱,受刑必比鹅还甚。
1800年,英国颁布《牛饵法案》,以确保动物免受虐待。1903年,上海制定《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禁止虐待牲畜。如:倒提鸡鸭过租界,会受到处罚。据说鲁迅对此很是赞赏。
比利时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梅特林克在《万物如此平静》中断言:地球上生存的动物里只有一种已经成功地逃离自己的领域跳向我们人类……这种动物就是我们熟知的狗……人类有发展史以来,狗就在我们身边……它对我们满怀感激,比我们的眼睛还忠实可靠。它是我们亲密无间又热情四溢的奴隶,没有什么能让它对我们灰心泄气……除了狗以外,没有哪个物种,把心思用在人类的存在上。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因为南太平洋上,每年仍然有大量鲸鱼被日本船只捕获。因为毕竟就在大约六十年前,我们曾全民动员,消灭过19.6亿只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