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

2019-04-08 01:59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满族民俗文化文化

张 利

(北华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一、引言

满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一支古老民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居住在长白山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自然浑厚的风俗习惯。满族始于明朝初年①,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发布谕旨“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②女真族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并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标志着满族自此形成。农历10月13日这一天也成为满族命名纪念日,称为‘颁金节’。

民俗即民间风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③民俗文化是文化生活化的精华体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形成的,东北地区地理特征鲜明,作为满族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中,满族民俗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自然浑厚、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满族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的满族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其中主要包括服饰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和文体游艺文化等方面。

二、满族服饰文化

明朝中期,满族在承袭先人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中原汉族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独特服饰“旗装”,也称“旗袍”。到清朝,满族贵族使旗装得以大大推广。满族服饰“旗装”,一方面是为适合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旗装”四面开叉便于骑射,马蹄袖也是为了射箭方便。另一方面“旗装”是为了适应东北的气候环境,东北冬季寒冷漫长,“旗装”可更好的御寒保暖,另外还配有坎肩、马褂、马甲等,兼具美观与保暖,满族男子一年四季都戴帽,秋冬御寒,夏季遮阳。

另外,在满族贵族中,“旗装”所使用服饰的面料与刺绣工艺都非常考究,色彩艳丽、构图丰满,色彩艳丽鲜明,以鸾鸟、麒麟、芙蓉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为纹样,以及满族妇女独特的高跟木底鞋,这些都彰显了满族服饰丰富的审美情趣。

三、满族居住文化

居住习俗是指人们日常居住的风俗习惯,著名的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指出“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④,以此建造住宅,圈定庭院,考虑到满族人们生活在东北的气候因素,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大,所以建筑形成了“口袋房,万字坑,烟囱出在地上面”,典型的满族居室的特点,南北西三面构成的万字炕,满族以西为尊,所以西炕不住人,供奉之处,南北炕住人,南炕住长辈,北炕住晚辈,炕既能居住又能取暖,在满族居住民俗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满族建筑的屋顶选择八角形平面或八角重檐攒尖顶的造型,具有独具特色,体现了满族八旗制度,赋予深刻的政治意义。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现存大量具备满族建筑特点的历史遗迹。

四、满族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满族人喜爱的叉子、酸汤子、萨琪玛、黏食、火锅、白肉血肠以及满族饮食文化巅峰之作满汉全席等,都是满族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满族的饮食文化从以肉为主食的较单一的饮食结构,逐渐转变为“以米饭、肉食兼用,以菜蔬、果品为辅以及酒、茶等饮品为助的多样化饮食结构。”⑤

另外,受满族宗教礼祭的影响,满族饮食也有禁忌,最主要的是忌食狗肉乌鸦的习俗。据说,此禁忌习俗源于“义犬救主”的传说。

五、满族婚丧文化

满族婚俗文化极具特色的,门户贴、响棚、亮轿、迎亲、离娘肉等婚礼仪式与满族生活环境、信仰崇拜有直接关系。在满族家庭中妇女地位较高,妇女操持家中内外大小事务,下田犁田,做生意,调解纠纷等皆由妇女所为,有妇女当家则家发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满族婚嫁习俗中“拜女家”时有待嫁女子为长者点烟之礼。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⑦被列为关东三大怪,满族女性几乎人人吸烟。满族曾有不与汉人通婚的禁忌习俗。俗语云:“旗民不交产,满汉不能婚。”

满族丧葬文化,满族盛行木棺土葬。其丧葬文化有二,一是“做嘎”、二是“陪嘎”。满族门是活人走到,棺材不可从门而出,故有窗户出棺之俗。男子在治丧后百日内不能剃头,禁止参加宴会及娱乐活动,送葬后亲人不许在家哭等禁忌。

六、满族文体游艺文化

满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要数满族的节日,节日期间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等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构成了满族民俗文化。

满族特色节日最主要的是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走或走沙滚冰,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祈求风调雨顺。

满族信奉萨满教,在祭祀过程中都要以歌舞的形式举行,“萨满”的意思为“疯狂的人”,即指巫师。萨满文化以最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满族人的生活中,在吉林省境内仍能寻找到祭祀、祭台的踪迹。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性的体现,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满族民俗文化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满族的建筑、服饰、民间艺术都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但随着满族的没落,满族民俗文化大量流失并逐渐边缘化。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将文化产业介入满族民俗文化探究之中,为民俗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满族民俗文化为主线,加强满族民俗文化自主更新能力,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魅力的同时,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完善当地满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为振兴东北旅游经济提供重要契机。

注释:

①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②清太宗实录.卷25[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③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④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

⑤李自然.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04).

⑥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⑦佟明.关东风情录[M].北京:线装书局,2014.

猜你喜欢
满族民俗文化文化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谁远谁近?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