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琼 严 菲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感染病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因病原菌侵袭出现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此积极防控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中对140 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报告如下参考。
1.1 病例 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符合文献[3]诊断标准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男90 例,女50 例;年龄20 ~74 岁,平均(41.55±3.68)岁。140 例中54 例(38.57%)确诊为院内感染,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4]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对本研究知情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非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衰竭者、存在肝脓肿者及心、肺、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病变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调查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基础疾病等;记录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有无侵入性操作、有无并发症、有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血白细胞水平、血浆置换情况、住院时间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患者入院后采集的血、尿、粪、痰、咽拭子、腹水等进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 - 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相关试剂盒检测血清感染病毒标志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有基础性疾病、有腹水、血白蛋白水平低、免疫功能低下、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侵入性操作、血白细胞<4×109/L 以及住院时间长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和表2)。
2.2 感染情况 54 例感染者中,观察期内感染1次者34 例(63.0%),2 次者16 例(29.6%),3次者4 例(7.4%)。腹腔感染18 例(33.3%),上呼吸道感染3 例(5.6%),下呼吸道感染13 例(24.1%),胃肠道感染9 例(16.7%),泌尿道感染1 例(1.8%),胆道感染3 例(5.6%),血液感染为1 例(1.8%);其他部位感染为6 例(11.1%)。单一部位感染33 例(61.1%),2 个部位感染16 例(29.6%),≥3 个部位感染5 例(9.3%)。
2.3 病原菌分布情况 54 例医院感染者共检出56株病原菌,见表3。
表1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2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表3 医院感染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差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本组140 例患者中54 例(38.57%)发生了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胃肠道为主,病原菌以真菌居多。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包括:年龄大、基础性疾病多、腹水、侵入性操作以及血白蛋白、血白细胞计数、免疫功能较低,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保护性因素。老年和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多伴有营养状况差、抗体生成能力减弱等,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腹水导致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容易因腹腔穿刺、肠道细菌移位而出现感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虽然可能导致正常菌群紊乱[5],但由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免疫力极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够起到积极的抗菌作用,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深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的正常组织造成破坏,导致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6-7],如果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病原微生物会随着管道进入到组织深处,导致严重感染。血白蛋白<35 g/L、血白细胞<4×109/L、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机体抵抗能力降低。由于医院环境复杂,住院时间越长,患者与各种病原菌接触的机会越多,感染风险越大。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制定了以下预防对策: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疾病和并发症,尽量缩短住院时间;②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在肝功能逐渐恢复后,指导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劳逸结合,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8];保证睡眠质量;③患 者住单间病房,定期对空气物表、地面进行消毒;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和次数;④改善营养状况;⑤血白细胞计数<4×109/L 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9];⑥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早期预防性使用敏感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