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花,袁江鹏
(江苏丹阳云阳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也是胸外科多发病。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诊断,确诊的时间越早越能争取到最佳治疗时间。16排螺旋CT在临床上较早就开始应用,存在很多优点,比如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广等[1],而且具有很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我院为了探究分析16排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上的实际效果和价值,特地选取了部分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将2015年7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30例设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5.21±0.65)岁,经病理检查其中24例心血管畸形,19例心脏畸形,22例心脏大血管连接部位及心外大血管畸形。
所有患者在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前要先禁食4~6小时,如果发现有患者的情绪比较亢奋,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可以给予适量的水合氯醛,使其处于镇静状态,剂量通常按照0.4~0.7ml/kg的标准。当然也可以在其熟睡之后再进行检查,但是熟睡时由于患儿不能自主配合,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在吸气后屏气的阶段快速完成扫描。CT的电压一般设置为120kV,扫描层厚3~5mm,增强扫描时使用到的造影剂是浓度为300mg/ml的碘普罗胺,最大用量不得超过80ml,注射速度保持在0.6~2ml/s[2]。在符合所有条件后即可开始扫描,通常情况下扫描的范围是胸廓入口至膈下,1岁以下患儿扫描时间不能超过10秒,1~2岁的患儿扫描时间保持在15秒左右,2岁以上的患儿可以18秒。如果选择经足背静脉注入造影剂,可以分别在上述标准延迟2~4秒。
详细观察记录接受16排螺旋CT扫描和超声新动图扫描后病情检出效果。
采用SPSS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显示CT检查对心血管畸形、心脏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部位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均显著比超声心动图检查要高(P<0.05),见表。
表 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率情况[%(n/n)]
作为儿童好发心脏病之一,先天性心脏病一旦发病,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因为病情的反复发作而大大降低。所以在进行手术之前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先心病的治疗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3],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通常选择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这也对手术的开展起到了比较不错的参考作用。常见诊断方法包括MRI、UCG、MSCT和EBCT,其中心脏超声检查的价格相对其他几种而言比较便宜,检查步骤简便快捷,不会对病人造成额外的辐射损伤,还能适时形成二维图像,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多普勒扫描,可以比较准确的诊断心内畸形心瓣膜病变[4]。可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胸部解剖结构会一定程度上遮盖住视野,操作者的手法和主观判断也会干扰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而16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广,有着很强的成像和图像处理能力,空间分辨率较其他几种而言也很高,不会给患儿带来机体上的创伤和疼痛,种种优势使其成为目前临床小儿先心病的首要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采取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其他几种影像学检查相比,不仅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检查后的手术效果也更佳,因此可以说明经过16排螺旋CT检查能够为之后的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这种方法的价格比较亲民,很多家庭都能承担得起,所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