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涛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下颌骨髁突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可应用于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断方法较多,本次研究对我院常见的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核磁共振技术实施分析,总结其应用价值供临床参考,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之间收治的6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29.67±1.39)岁,其中男女分别为36例和24例,患者的致伤原因为:25例交通致伤、19例坠落致伤、9例打击致伤、7例跌打致伤,患者或家属知晓本次研究概况,并表示愿意接受检查。
均对本组入选患者实施CT、MRI检查,CT检查所用仪器为A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为仰卧位,进行螺旋薄层和常规轴面的扫描,扫描时头部先进入,从颅底部扫描到患者的下颌骨下缘部位结束,扫描时的螺距为1.0mm,扫描的电流为120毫安,电压为120千伏,扫描的重建间隔为1.5mm,层厚则为3mm,扫描完成后获得相关数据并将其上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通过构建多平面重建成像等方法对图像实施后处理,获得任意平面的三维容积重建图像供临床参考。
MRI检查时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超导MRI成像仪,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在仰卧位,选择DUAL线圈,并将患者的骨折部位贴近线圈实施扫描,但应注意不接触患者体表或皮肤,对患者实施斜矢状位T1/T2的加权扫描,T1W/SE序列扫描时,其TR设置为652ms,TE则设置为15ms,扫描时间为2.5分钟;闭口斜矢状位扫描时其TR设置为2540ms,TE则设置为92ms,扫描时间为2.2分钟,扫描的层厚为2mm,矩阵为256×256mm,获得相关扫描资料并做好整理。
观察不同方法的检查结果,并由2名影像学资深医师对所得资料进行阅览评估,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
患者的骨折分类标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Ⅰ类表示囊内骨折,即患者的骨折线为纵行分布,Ⅱ类骨折为髁突颈部骨折,Ⅲ类髁突基底部发生水平状骨折,Ⅳ类即髁突极低前缘斜后向下部到升支后方中上部出现骨折。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统计,并使用χ2实施检验;检验所得的P<0.05均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本次入选的60例骨折患者中Ⅰ类40例、Ⅱ类14例、Ⅲ类6例、Ⅳ类0例,MRI的诊断准确率则高于CT,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诊断结果详情[%(n/n)]
下颌骨髁突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骨折发生会对患者的面部结构产生严重影响,若不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则可能导致其骨折部位的退变,进而出现面部畸形和功能退变现象,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对常见的两种影像学方式进行了分析,意在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显示:MRI的诊断准确率为95.0%,高于CT诊断的83.3%,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CT扫描的方式简单,能够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的旋转、切割和断位观察,利于临床对患者实施判断,但是其横断位和冠状位所得的图像资料有限,因此多数存在误诊和漏诊现象[2-3]。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过程中,具有CT操作简单等优势,同时该方法能够在检查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关节腔内信号异常情况,对于渗出物和炎性液体等异常均可以不用程度的高低信号做出区分,能够能够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价值MRI的诊断分辨率较高,因此对于患者的细微骨折情况也可做出观察,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更好[4]。
综上所述,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时应用MRI的价值好于CT,因此MRI值得优先推广使用,以期及时为相关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