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计,孙 礼,于艳红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间质性肺疾病(ILD)主要是由于诸多原因引发的以肺间质的弥漫性改变(渗出或纤维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相关研究显示[1]:肺间质疾病的病因有170多种疾病可以引发,并且ILD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及预后各有不同,因此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相对困难。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高分辨率CT检查可以清晰的扫描出肺的次级肺小叶水平,能够准确显示出病灶的分布范围和一些不易发现的特征表现,以此来确定病变是具有活动向等,能够显著的提升ILD的诊断率。本研究选择2018年6月1日—12月31日之间,在我院确诊的74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和常规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等。报道如下。
附表 两组患者显示的CT征象对比[n(%)]
研究样本选择2018年6月1日—12月31日之间,在我院确诊的74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男40例,女34例,年龄38~75岁,病程1~5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7名,平均(55.20±18.52)岁,平均病程(3.56+1.12)年;对照组37例,平均(56.72±17.97)岁,平均病程(3.56+1.1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可以进行本次研究。
入组标准[2]:入组患者均在本院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可以正常沟通,无精神类疾病;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具有严重的沟通障碍。
实验组:研究采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Light Speed螺旋CT扫描机进行高分辨率检查,扫描参数:层厚:2.5mm,层距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矩阵512×512,FOV 350~400mm,同时采用高分辨率重建方法,观察肺窗,窗宽为1000HU,窗位-700HU。患者取仰卧位,嘱咐患者吸气后屏气,范围:肺尖扫描到肺底。
对照组:采用常规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轴距扫描,层厚10mm,螺距1mm,准直1.5mm,矩阵256×256,患者取仰卧位,嘱咐患者吸气后屏气,范围:肺尖扫描到肺底。
两组患者扫描结果均由两名经验丰富CT诊断医师进行诊断,若出现不同意见后需要统一结果并且记录。
观察指标[3]:观察两组患者的CT征象表现。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的CT征象等资料采取χ2检验,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CT显示的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胸膜下线、小叶肺气肿以及小叶间隔性不规则增厚较对照组显著增多,两者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高分辨率CT主要是薄层扫描,采用高分辨率算法进行重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矩阵、管电流及管电压,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扫描层面对的部分容积效应,显著的提升其空间分辨率。另一方面,其可以在肺小叶层面显示出肺部的细微结构,进而显示和大致标本结构相似的形态学,进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肺间质病变的阳性诊断率。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在中晚期一般显示为网状结构或者蜂窝状,两种检查方法均可以直接显示上述特征表现,但是高分辨率CT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磨玻璃样密度影像学一般在病变的早期和急性期,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以显示特别征象,然而常规CT并不可以显示早期小叶间隔轻度增厚的影像学征象,只可以显示出磨玻璃样征象,因此在早期其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的意义并不高[4]。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CT显示的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胸膜下线、小叶肺气肿以及小叶间隔性不规则增厚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证实了高分辨率CT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在早期可以显示出常规CT无法显示的特殊征象,具有高度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高分辨率CT在检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较为显著,能够早起发现患者活动性病灶,对于疾病的疗效评价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临床中可以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