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波
(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在临床中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治疗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患者往往出现髋部不适、疼痛、走路跛行等症状,尤其夜间疼痛更为严重,病情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患者病情初期得到明确诊断后,可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利于患者预后[1]。伴随影像技术的发展,CT、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取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86例,探讨CT与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采集2017年2月—2018年5月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86例,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1.03±2.62)岁。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患者均经CT检查,采用GE公司16排CT,电压参数120kV,电流参数250mAs,层厚5mm,层距5mm。患者均仰卧,通过CT实施常规平扫,由自髋臼上缘一直往股骨颈下缘部位的横断面实施扫查,然后通过骨算法予以重建。
患者均经MRI检查,采用GE 1.5T MRI机进行检查,层厚参数4mm,层距参数2mm,通过常规方法完成冠状位、矢状位横断面的扫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扫描序列进行检查。
观察CT和磁共振技术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2]。
数据采用SPSS20.0予以录入分析,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的数据结果采用χ2进行对比验证,当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在86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病理确诊75例股骨头坏死,MRI诊断68例股骨头坏死,CT诊断63例股骨头坏死,MRI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CT,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种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析[%(n/n)]
经CT检查,股骨头坏死通常会出现骨硬化,呈现为囊形的透亮区域,也就是说中心是死骨,其外围为新生骨硬化区域。由于患者病情具有差异性,所以在CT下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通常在股骨头坏死早期,经CT检查时,部分骨小梁有加粗现象,且明显增加数量,发展到中期时,通常有新生骨硬化带、骨吸收带形成,而且中心位置是死骨,患者的髋臼较低,且周围出骨质增生情况,发展到晚期时,会有关节整体变形现象。
经磁共振检查显示,存在局限性斑片状,或形成不规则的低信号,或形成条状、斑点状的T1WI、T2WI信号,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斑片状、楔形以及其他不规则状的低信号。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骨关节病变,患者相邻关节面组织受到破坏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由此发生股骨头坏死,若是疾病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得患者终身残疾。髋关节具有自身特性,内源性致病因子在清除和承受力均较低,使得微循环出现局部瘀滞现象,从而出现栓塞,导致其坏死。在对股骨头坏死进行临床诊断时,通过影像学技术检查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疾病在早期并无较为特异的临床症状,导致其早期诊断率较低,所以采用合理方法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CT检查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检查时,能够观察到骨皮质、松质存在的关系,而且可显示皮质下是否有骨折、关节面是否出现断裂。在CT检查时,可观察坏死区域周围改变情况,由此来判断边缘硬化情况,对于诊断关节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股骨头坏死发生后,在早期往往出现疼痛,通常是因髋关节内出现积液导致水肿,出现血管阻塞而造成的。但是在应用CT检查时,对于积液诊断并无较高的灵敏性[3]。
经研究可知,MRI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CT。MRI技术在使用时,其分辨率较高,可通过多个序列进行病变扫查,而且能够按照患者病变情况选取合理层面、轴位。而且MRI在检查关节积液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即便只有很少的积液,通过MRI也可顺利检出,因此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优势[4]。与CT检查相比较,MRI可更为准确的检测到病灶面积、范围,而且能够增加病变区域检测。
总之,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均具有明显效果,但是磁共振技术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