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悦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冠状动脉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时确诊病情、积极对症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预后的关键[1]。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是既往临床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加之临床医学领域深入研究,此法检查过程中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已引起相关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2]。本文将以2015年12月—2017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区间,随机选择在此区间内88例前来我院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实施本次研究,探讨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具体效果,为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有效性、安全性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88例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均因病情所需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29~87岁、平均(58.13±5.69)岁。88例入选患者研究前需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研究组n=44、对照组n=44,两组一般资料各项对比均P>0.05(具可比性)。
1.2.1 检查方法 研究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对照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给予常规平板DSA检查,指定同一名高年资、专科影像学医师完成相关操作,仪器选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提供的平板DSA系统(型号:Innova 3100)。不同组别检查参数设置如下:(1)研究组:透视每秒传输帧数15fps,选择Low作为计量模式Detal,电影采集每秒传输帧数15fps,计量模式Detal与透视相同;(2)对照组:透视、电影采集每秒传输帧数同研究组,计量模式Detal均选择Normal,两组经不同平板DSA检查过程中均采用AEC(即自动控制曝光,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视野 16cm×16cm。
1.2.2 观察指标 (1)图像质量:①甲级:图像清晰且无伪影,根据所得图像可使临床医师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②乙级:图像较清晰但存部分伪影,仅对疾病诊断结果造成轻微影响;③丙级:图像质量较差且存在较多伪影,但仍未对临床疾病诊断结果造成严重影响;④丁级:图像质量极差且存在严重伪影,直接对临床诊断结果造成影响(导致疾病误诊、漏诊);(2)辐射剂量:记录患者检查时平板DSA系统显示的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累积剂量(cumulative dose,CD)等相关数据。
上述研究所得两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不同平板DSA检查所得图像质量、DAP、CD值分别经±s、n(%)表示,数据经SPSS19软件给予统计学分析(传入Excel表)并实施相应检验(t、χ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两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均顺利完成平板DSA检查,未见因异常中断检查情况,经分析可知两组经平板DSA检查所得图像质量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平板DSA检查所得图像质量分析[n(%)]
经不同平板DSA检查期间研究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D、DA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平板DSA检查期间辐射剂量对比(±s)
表2 两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平板DSA检查期间辐射剂量对比(±s)
注:*对照组与之对比P<0.05。
研究组 44 1846.57±301.62* 204.69±31.44*对照组 44 2955.33±689.71 389.72±66.58
研究表明,DSA可为医生提供患者准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图像,从而对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两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接受不同平板DSA检查后所得图像质量对比并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CD、DAP等辐射剂量相关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论与李友信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可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保障临床检查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今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