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理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曲靖 655100)
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是临床较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在临床发病时,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激烈疼痛等症状,也会导致诸多严重并发症的出现[1]。因此,对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准确有效的诊断非常重要。本研究中,即分析了对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16排CT的诊断效果,具体如下。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1年内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数量为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39.62±7.52岁)。以及在此期间,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39.25±7.14岁)。所有患者均使用影像学方法和病理诊断方法确诊,并且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到本研究中。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进行。
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需实施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16排CT的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2.1 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在实施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前,需对让患者禁饮禁食约8h,并在检查前摆放为仰卧位。将成像参数设置为TE 650ms和TR 219ms,将层后设置为1mm,矩阵设置为256×256.将FOV设置为380×380mm,层数为100层。使用腹部线圈和呼吸门控监控的方式,对信号进行收集,并实施检查。在检查时,首先需实施冠状位的自旋波快速扫描,同时需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冠状位的自旋波快速扫描,在轴位和冠状位上进行定像处理,完成三次高分辨率的自旋回波磁共振成像扫描。
1.2.2 16排CT检查 在16排CT检查前,首先需让患者饮水,让膀胱充盈。在饮水后约15min后,可使用16排CT机对其实施检查。在检查中,需将参数设置为120kV管电压,22mAs管电流,将层厚和层间距设置为7mm,将准直设置为0.75mm。首先需进行常规平扫,然后需从右侧隔顶部位扫描到胰腺勾突的下方。在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中,并建立图像。在检查完成后,需由我院2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分析检出率、特异率和敏感率。敏感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率=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
使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使用“χ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本研究显示,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检出率、特异率和敏感率均明显高于16排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对比(%)
图1 16排螺旋CT
对图1进行分析后可显示,16排螺旋CT虽能够较好的显示出患者病灶位置信息,但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
图2 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对图2进行分析后显示,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病灶信息。
由于生活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我国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特点,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会导致严重症状的出现,但一旦发生结石嵌顿的情况,则极易导致感染、胆道阻塞等症状,对患者造成尤为严重的威胁[2-3]。甚至可能会导致胆源性胰腺炎和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巨大威胁。因此需对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找出有效的诊断措施。
16排CT是当前临床上较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能够较好的观察患者脏器情况,而在当前对诸多疾病的诊断中,16排CT的使用也较为常见。通过使用16排CT,可有效检出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4]。但仍需注意的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16排CT已经无法在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中取得较好效果。
在这样的前提下,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相比16排CT而言,其扫描速度和成像速度均比较快,同时也能够显著减少伪影并提升分辨率[5]。因此能够对患者病情起到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可对病灶内部的结石情况进行较好观察。由于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一般发病急、起病快、预后差,而使用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其病情,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中也显示,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检出率、特异率和敏感率均明显高于16排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效果明显更佳,有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