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效果评估

2019-04-08 01:2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B型A型磁共振

陈 辉

(如东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400)

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率较高,高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头痛、眩晕、意识消失以及面部麻木等,由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疾病缺乏典型的症状,因此较难诊断[1],现通过研究我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不同方法诊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样本入组起始时间为2016年2月,终止时间为2018年9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且知晓本次研究,签署了研究知情书。全部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35~81岁,均值(50.1±5.82)岁。

1.2 方法

1.2.1 检查 (1)CT检查:采用64层螺旋仪器进行全方位扫描检查,取患者仰卧位,保证扫描基线和眦线相垂直,从患者下颌骨下方3cm处开始扫描,一直到眉弓上方3cm处,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参数为:电压115kV,电流220mA,检查时间持续5分钟[2]。(2)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选择核磁共振成像仪(生产厂家:西门子),在头部有标准的8道线圈,患者在行CT检查之后开始进行MRI、MRA检查,MRI检查中取CORO位上T1W1和T2W1、TRNS位依次进行序列成像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判定是否需要注射造影剂以增强扫描[3]。MRA检查:使用3D-TOF磁共振动脉成像序列于患者脑前、脑后循环的颅内段进行扫描。

1.2.2 分析图像 CT和MRI在诊断血管性眩晕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在CT检查中结果呈阳性的为脑梗死,与MRI检查不相符或不存在脑梗死病变的为阴性,当MRI检查为阳性的实则是脑实质改变,无病变情况的为阴性。由于中老年患者大多数存在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疾病,在进行临床检查中常常会发现小出血灶和梗死灶,但是这类情况与眩晕症状无相关性。

1.2.3 分型 (1)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A型为管壁增粗或不光滑,存在珠样化改变;B型为走形迂曲;C型为管壁狭窄、闭塞,信号减弱。(2)椎动脉血液供应不足:A型为管壁增粗或不光滑,珠样改变;B型为血液流动迂曲;C型管壁狭窄且闭塞,血液信号减弱;D型为血液信号减弱,管壁闭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阳性率

CT检查的阳性率为26.67%、阴性率为73.33%,MRI检查分别为75%、25%,两者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两组检查阳性率对比[n(%)]

2.2 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

基底动脉分型:A型占38条,B型占8条,C型占8条,A型并发B型改变占3条,无异常占3条;两侧椎动脉检查结果:有61条A型,有10条B型,有13条C型,有13条D型,有12条A型并发B型改变,有5条B型并发C型改变,有3条无异常。

3 讨论

临床上诱发后循环缺血眩晕疾病的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在发生硬化之后会栓塞血管,从而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在后循环缺血会发生脑迷路卒中,还会引发耳源性眩晕和周围型眩晕,在临床病理上认为是血管性眩晕。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由小脑前T动脉、小脑后T动脉、小脑上动脉组成,在其中任何一部分的组织发生病变后都可能会引发眩晕,当患者内耳发生血液供给不足后,人就会产生的眩晕的症状[4]。磁共振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未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可全面检查患者血管的结构,还可清晰显示血管的结构,在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中,磁共振动脉成像在诊断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磁共振动脉成像能够检测后循环动脉硬化的情况,且进一步可判断血管对患者脑部的压迫情况,有相关资料提出,小脑前T动脉和内听动脉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出现阻塞性现象,在阻塞之后会引发前庭周围型眩晕[5]。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的阳性率优于CT检查,P<0.05,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的分辨率高、操作简便,且直观性强,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血管的结构。

综上,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的优势与CT检查相比更为显著,针对眩晕的患者因尽早开展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尽快找出病因,在临床上尽早确诊,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及时、准确的依据。

猜你喜欢
B型A型磁共振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DS6-K5B型计算机联锁故障分析与处理
DF100A型发射机马达电源板改进
A型肉毒素在注射面部皱纹中的应用及体会
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应用
AZA型号磨齿机工件主轴的改造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