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凤英
(乐陵市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3600)
临床上导致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的因素众多,患者发病之后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若是不能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严重时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就需要为其实施准确的诊断,在传统的诊断方法当中,X线是最为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并不理想,随着CT技术的普及,其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鉴于此,本文就主要对CT影像诊断在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30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9例、11例,年龄23~64岁,平均(42.6±2.6)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已经确诊,并且病理检验结果证实共有56个支扩肺段。
所有患者均开展普通CT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具体表现为:对患者实施从肺尖一直到肺底部的CT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流100毫安,管电压120千伏,扫描间距及层厚均为10mm,将扫描时间控制为每层2.8s,一些患者需要开展局部病变位置的薄层扫描,将层厚控制为5mm[2]。
多层螺旋CT检查具体为:正式开展检查前为患者开展屏气训练与吸气训练,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借助于64排螺旋CT扫描仪实施诊断,患者在深吸气之后屏气,在其屏气期间开展快速的从肺底到肺尖的扫描,将扫描时间控制为7~9秒,管电流为400毫安,管电压为120千伏,扫描间距及层厚为1.25mm,螺距设置为1.35mm。扫描过程中多获取的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实施二次薄层图像重建,层厚控制在1~2mm,完成扫描之后其中一些患者需要开展多平面重组[3]。
所有影像检查结构都是由两名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审阅,结果为两名医师的统一意见。
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不同CT诊断方式关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检出率。
以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若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来进行表示。
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CT,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两种CT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上的多发病与常见病,导致其发病的影响因素众多,如肺部牵拉、继发感染、阻塞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费支气管发育不全,随着支气管比受损的加剧,管腔会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不仅如此,炎症侵袭、纤维化瘢痕牵引等也会导致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若是不能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尽早为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分析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变化情况,发现其主要有囊状与柱状两种结构类型,其中柱状所占比例更大,有的患者发病部位仅限于一个肺叶或者是一侧肺,有的患者累及双侧肺,由于患者存在排痰困难症状,所以使得其肺下叶发生于高于上叶,再加上心脏压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肺左侧发病率高于右侧。有研究通过对病灶组织切面观察发现,肉眼能够看到支气管存在囊状或者是柱状扩张,有的患者同时存在这两种形态,并且在支气管腔当中能够看到黏液脓样渗出物[4]。
在传统的支气管扩张症影像学诊断方法当中,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就是X线平片,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由于缺乏特征性的征象,导致其整体漏诊率比较高,而造影检查虽然准确率高,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会额外加重患者的痛苦,随着CT技术的普及,CT诊断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普通CT与多层螺旋CT检出支扩肺段分别为28个、53个,检出率分别为50.0%、9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诊断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其具有准确率高、快速、操作方便的特点,但是由于其只能显示轴位图像,在小内径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层螺旋CT很好的弥补了普通CT的不足,其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对支气管的管壁、管腔等予以清晰的显示,从而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检出率,这也使得其在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王斌[5]在《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证实了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这也与本文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通过为已经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实施普通CT与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表明,在支气管扩张症的影像诊断当中,CT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中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支气管扩张症诊断影像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