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各高校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互联网融入教育教学的理念和信息化学习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浅表性学习、碎片化学习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突破困境,解决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转变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关键作用,探索适合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 民办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各高校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和思政课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民办职业院校规模的逐年扩大,思想政治工作愈加复杂。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困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间的竞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
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来自网络不同声音和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上大学校园内环境相对封闭的特点,群聚效应明显,更易受到他人影响。尤其随着民办高职学生规模的逐渐增大,学生层次更加复杂,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思政课是守好意识形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亟待进行教学改革。
(二)适应新时代民办高职大学生思想特点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上网调查分析。我国网民规模庞大,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8.54亿。手机上网用户比例高达99.1%。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曾做过调查,全国范围内的1220名大学生围绕手机上网话题参与了调查。结果发现,超过25%学生每天上网在5小时以上。可见,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有很大影响,推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适应当代大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特点分析。当前的大学生一般都是“90后”“00后”,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在人生发展阶段处于非常重要的时期。新时代学生家庭条件经济方面相对富足,大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層次也有很大提升,个性更加凸显,思维更加独立,自我意识更强,对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更愿意主动尝试。尤其是当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重要平台的今天,学生对教师的观点不再是一味地盲从而是敢于质疑。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思政课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就要关注学生关注的热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3.民办高职学情。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底子比较薄弱,自制力较差。但是又喜欢追求个性、新鲜的事物。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容易成为“手机控”,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手机上,在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上网时间较多的情况下,学生们很容易受不良思潮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对自身专业课建设较为重视,加上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较多,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顾及专业课程会压缩思政课时,思政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的的需要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的传递更加便捷和迅速,信息的互联共享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丰富廉价和无偿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各类主流的、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知识构成、价值观的塑造和师生主体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政课教师应当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在各种价值观的激荡碰撞中,指引学生辨明是非,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真正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目的。
二、民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优势分析
(一)政策支持
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课产生的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关注。尤其随着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发布,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方向。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的重要性,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这些自上而下教育改革发展计划,在政策上为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民办高职院校应乘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转变思维,围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二)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分析
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大思政”格局,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机制体制相对灵活、束缚较小,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会避免繁文缛节,在推行速度和机制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三)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实践借鉴
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基于互动媒体、多媒体技术、移动技术和翻转课堂等核心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了慕课、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等等探索,这些丰富的教学实践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四)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思政课教学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开放、交互和即时,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其由工具属性上升到具有人文关怀层次。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情景式体验,深深触及其心灵,从思想自觉的基础上实现行动自觉。
信息互通有无、便捷快速大大拓展了思政课的授课空间,学生和老师由“面对面”变成“键对键”,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学习,答疑解惑。
信息技术开放、交互、共享和即时等特点大大缩小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促进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
此外,国家通过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大讲堂、学习强国和中国慕课等各种网络平台,为不同高校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学习机会,有效弥补了民办院校师资力量较弱的不足。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困境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传统教学的印记依然明显,信息化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等方面与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和学生求知需求不能匹配,信息化层次较低。
(一)信息化硬件不够
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还需要硬件的支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复杂的工程。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数字网路资源平台,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薄弱,不能支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行。
(二)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因其灵活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容易因某领导意见的改变而改变,制度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不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相对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单一的评价考核方法制约了思政課发展。
(三)信息化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语言、信息化技术等各方面相互协调运作。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需要一支业务扎实、政治修养高、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但是,现实中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较为薄弱,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层次复杂,流动性强,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较为困难。信息化教学软硬件不匹配,没有实景模拟条件,教师信息化教育改革动力不足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比较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无法驾驭翻转课堂和信息化教学。
(四)学生和班级特点的制约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从生源方面来讲,有高考生、单招生、弹性学制,层级复杂。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很自卑不自信。在日常网上课程学习时,敷衍应付的现象较多。
另外,民办高职思政课一般都是上百人的大班授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活动时容易受限,有些老师反映,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时学生积极性不高。
四、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
推进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树立‘思政课+和‘互联网+的教学理念,既要重视发挥传统思政课教学优势,也要研究利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快速便捷、资源量大、易于互动等优势和特点。通过师生共同协作,变原来的‘教师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对思政课被动接受的境况,使学生真正喜欢思政课,让思政教育变得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二)发挥教师关键作用
教师是改革的重要推动者,要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突破困境,学校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督查,教师亟须转变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新媒体的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自主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借助新媒体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从而改变自身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提升专业水平,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方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关键作用。
(三)逐步建设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平台
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信息化教学平台做保障。构建集宣传、教学和辅导,线上线下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师资较为薄弱、工作量大,处于发展阶段资金不充足的高校可以采用逐步分阶段分层次方式来进行。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网络活动中,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相互结合发方式,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优势,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当前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开展预习自学、布置作业、线上实时答疑,增加课程的体验度和亲和力。
此外,推进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信息化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工具固然重要,但掌握工具的人更重要。”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作为传播载体、媒介,最终仍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教学的本质,不要舍本逐末,盲目追求最高级的技术,而应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思想的高度,讲解出课程的深度和力度,从学生的视角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总之,“信息化学习的成效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技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和收获。”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用技术服务内容,实现思政课的知识传授和价值认同,才是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玲英,周宁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以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97.
[2]杨苏.使命与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论文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李芒.学习生存型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8—43.
[4]吴颖慧,李芒,侯兰.《信息化学习方式教学课例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