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
王敬东是一位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多年的作家。他的创作一向关注社会的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孔院芬芳》这部反映中国在世界各国创办孔子学院进展及成就的报告文学新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对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教师、院长等的描写与刻画,也有对各国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员及其学习情况生动形象的描绘,以及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的描述。
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推广十几年来,实际上已经成为外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扇明亮窗户,也是中国向各国人民推介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个个很好的窗口。作者将自己的创作放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来展开,旨在反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表现中华文化日益“外溢”走出国门的可喜局面,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人民相互的理解与友谊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中国在这里拥抱世界
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
——题记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铿锵步履,标志着“软实力”的孔子学院已成为全球熠熠生辉的中国名片。截至2017年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分别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25所和1113个,学员总数高达210多万人。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孔子学院是如何萌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她又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和曲折?她的未来又将演绎怎样的传奇?这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精彩纷呈的故事。
孔先生·洋弟子的“甜蜜初吻”
兴奋中略带不安,新奇中有点儿忐忑。来自中国湖北的楚潇潇,就这样踏上通往国外学校教室的小道。
她无数次设想过在异国他乡上第一节课的情形,不管是哪种情形,都一定是精心准备了的,可实际上刚好相反,第一次课来得是那样令人猝不及防。
因为是独自到北极圈内的挪威博德学院孔子学院赴任,中外两位院长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她在这里生活不习惯,工作有麻烦。院长说,这个周一没有课,主要是熟悉环境,了解上课的有关事宜,周二开始上课。
一切井井有条,楚潇潇很安心。哪知到了周一,拿着同事小燕博士打印的课程安排,周一,9月21日,明明白白写着有课呢,15:15——18:00,还三节课!小燕刚开始也以为周一没课。顿时,俩人都愣住了。
调课?不合适。听小燕说,她的课是在教师教育学院,估计这些学汉语的学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能选择学汉语,多不容易,而且是利用业余时间,热情多高啊!若学生第一次大老远赶到学校,就看不见老师,那怎么行?
楚潇潇灵机一动,何不在小燕的办公室准备啊,还好把给学生的教材提来了。小燕也说好,而且还可以就此机会找办公室主任要求赶紧给安排办公室。
很快,楚潇潇拿到了办公室钥匙和临时员工卡,她迅速打开电脑准备备课。可是办公电脑里没有中文系统,她做课件教中文,怎么能没有中文输入?很简单,下载一个。下载后发现还是不能安装,因为她不是管理员,还因为人家设置了未经确认是正版的软件不能安装……只能老老实实准备没有课件的课了。
备课的过程中,两月前的大考又一次闪现在眼前,那紧绷的心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是一次有趣又窘迫的经历。” 楚潇潇说。
2009年暑期,荆楚学院的楚潇潇,赴京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面试。在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中国为帮助世界各国解决汉语师资短缺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汉办负责组织实施。国家汉办下设“志愿者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志愿者主要从所学专业为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外语、教育学、历史、哲学等文科专業的在职教师、在读研究生、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中招募选拔,经培训合格后派出任教。志愿者任期一般为一年,任期届满履职考评结果良好以上者,如本人和接收机构提出续任要求,经国家汉办审批同意后可以续任。志愿者服务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志愿者需热心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使命是:推广汉语,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传播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磨砺自我,奉献爱心。
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面对文化差异等问题,在收获与失去中平衡心态,激励自我成长。
迄今为止,国家汉办已外派汉语教师万余名。对外汉语教师的遴选无疑是严格的,因为这些为人师表者不仅要称职,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这次考试除了已经有证的普通话外,要考的有四项:心理测试、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面试、综合能力面试和英语面试。
一路过关斩将,楚潇潇接到通知,赴吉林大学集训。
集训结束后,带着梦想和憧憬,对外汉语教师们各自奔赴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
这边,听说今天上翘盼已久的汉语课,这些“万岛国”的莘莘学子早早来到教室,时不时地探头张望: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老师是“天使”还是帅哥?
这些北欧的成年学生听话吗?我教的汉语他们能听懂吗?楚潇潇也在跳跃纷繁的思绪中,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
哇!楚潇潇刚刚跨进门槛,教室里就一片惊呼: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洋学生们顿时对她多了一份亲近感。
“同学们好!”楚潇潇用有些生硬的英语打招呼。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上课。
楚潇潇手头的教材是《当代中文》(1)和《汉语拼音》入门。她知道,教学当然是以前者为主。可《当代中文》(1)的第一课是汉语拼音概述,长篇大段地讲声母、韵母、声调的,作为教材开篇貌似可以,但作为第一次课来讲,估计要把学生吓跑了。
没有丝毫的犹豫,她放弃了这个专题,准备把相关内容化整为零,融入以后的教学中。第二课开始,主要学习板块有:会话、声母、韵母、语音知识、课堂用语的学习等等。
楚潇潇决定根据学生实情——汉语零起点的成年人,灵活把握课堂时间,学习几个声母、几个韵母、四声的发音,另外学习几个课堂用语,学写几个汉字。特别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不一口气把声母学完再学韵母呢?她的想法是,一样学一点,让他们有拼合的材料,有音节可以练习,穿插进词语的意义,学起来会觉得比较有趣一些。
果然,“混搭教学”奏效了,洋弟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
北欧的学生比较害羞,果然如小燕所说,自我介绍说说名字就完了,免得冷场。楚潇潇马上开始教学生会话“你好”“你贵姓”“你是哪国人”等。接下来学习了几个声母、韵母和四声。然后学习了“上”“下”“人”“大”“小”五个汉字的书写。最后学习课堂用语“上课”“下课”。这看起来简单,但对于老外真的是不容易,但他们都很认真,学得很投入。
学会话的时候,楚潇潇告诉他们,中国人的姓和名与西方的人的名字有什么不同。学习拼音时,她发现送气与不送气真的是个难点。她拿起一张纸,放在嘴巴前,向他们演示b、p在发音时的不同,读p时,能把纸吹动。四声也是老外学汉语的难点,她画出调值图,并配合手势示意,让他们形象地感知声调的高低变化路径。学汉字书写时,她尽量结合汉字的形象性特征,比如“上”和“下”,就说那一条长长的横,仿佛是地平线,“上”就往上写,“下”就往下指;“小”呢,就好像一个人挑着担子,担子里一前一后,分别坐着一个小孩。
楚潇潇的第一次对外汉语课,就在洋弟子们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结束了,无绚烂光彩,但有生活气息。课堂气氛轻松自然,师生之间交流真诚。她说:“有点像我在北欧这么些天的感觉。
给洋弟子们上课,不记住他们的名字怎么能行?但要叫出这些外国学生的名字,真的是太难了,更别说记住并一一对上号了。“既然是上汉语课,那就每个人来个汉语名字吧。”楚潇潇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只是大家都希望老师能帮助他们起一个汉语名字。
楚潇潇先问他们的family name,取出谐音作为姓氏,再询问他们的爱好特点,给出一个名字——
姓“石”的Per说,他喜欢中国的啤酒,那就叫石燕京吧。她说燕京就是北京,燕京也是中国的啤酒品牌。大家说这名字好,到了中国没人不认识的。
Benthe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收养了两个中国女儿,自己学了汉语回去再教她们。楚潇潇她取了一个大气的名字,李牡丹,王者之花,母性之美。
Hovlund姓“何”,说自己想要个花花草草的名字,与姓相谐,就叫何柳吧,一個“柳”字不知道包含了多少中国文化。
有个法国姑娘写出了她名字的音译汉字:赛琳,不错,就这个吧,她还告诉楚潇潇她的姓氏里有时间的意思,那就叫时赛琳。
……
有了中国名字,没一会工夫,楚潇潇就记住了他们,下课后,偶尔叫一叫他们的中国名字,他们便乐得咧着嘴笑,有的还向她行鞠躬礼,师生一下子亲近起来。
万事开头难。这汉语教学开好了头,洋弟子们接纳了自己,接下来就顺理成章、渐入佳境了。
2014年早春的一天,在通往北京的动车上,笔者巧遇了楚潇潇这位湖北老乡,她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她的一次对外教学经历,同时也引起我对孔子学院采访的兴趣。
慕名走进位于北京德胜门西北角的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业务大楼,那热热闹闹簇拥在一起的100多面各国国旗分外耀眼。随着我的逐步探访,孔子学院的精彩故事,似乎幻化成了一幕幕生动鲜活的绚丽画面,和五彩缤纷的国旗交相辉映,猎猎飘扬——
西方海外办学的启示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中国汉字的盛赞。它无疑表明,汉语及汉字,这种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有着非凡魅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在语言使用人数上居世界第一。
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世纪中叶,法兰西公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汉语教授职位,中国也于1893年在同文馆开设了法国学堂,专门培养法语人才,此后法国的汉学家精心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著作,中国的翻译家也将众多的法兰西经典作品翻译推介给中国读者。
在中国政府没有介入海外汉学教学事务之前,中外大学校之间的际汉语教学合作一直存在,海外华人华侨的母语学堂也一直存在。
随着一波又一波新移民的兴起,华人自发筹办的汉语教学班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同乡会转向跨省籍,从汉语班扩大到中国文化兴趣班,从华裔孩子扩大到当地普通人,成为海外“孔子学堂”布点的原始基础。
各国综合大学基本设有汉语语言专业或汉语课程教育,学校通常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这些交流合作关系在中国被认为是“官方关系”,在国外则被定为非官方的民间行为。此外,汉语教育在国外非学历成人教育学校和社区学院占据一定规模的人数,只是学员的行业领域、年龄结构都极为复杂,结业率非常低,师资也参差不齐。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推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但长期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
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创办传播中华文化相关机构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身上。领导小组下属的国家汉办成立于1987年,是由国务院1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日常办事机构,设置在教育部内。国家汉办最初负责对外汉语推广的教材制定、考试标准、师资培训。
说到国家汉办,不得不提到其后来的“掌门人”许琳。
2005年担任国家汉办主任之前,许琳在中国驻加拿大温哥华总领馆任教育参赞多年。再往前,许琳是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外资贷款办公室主任。当时的中国,一切都在寻求发展,国内很快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国外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许琳说,2000年她刚到温哥华的时候,翻遍当地几家报纸,很少有关于中国的新闻,但后来每周能有一两篇,再后来,每天都有中国的新闻。这些细节告诉她,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时代即将到来。
的确,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
在中国的近邻韩国,上百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一些著名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越来越注重培养员工的汉语能力。
在日本,“汉语热”直追“英语热”,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学习汉语的人多达200万左右。仅日本五大主要中文培训学校,2004年的入校生已突破5000人,比2000年增加了5倍。
美國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4年有2万多名,到2006年则猛增到5万多人;2003年,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2006年增长3倍。美国大学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愿意把汉语列入大学预修课程的高中有2500所。正是顺应了这种学习汉语的需求,美国有40多个州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要求。
据国家汉办统计:2004年,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2006年则翻了一番,2007年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3000万人。
学习汉语,在全球已成喷涌之势!
汉语热伴随着全球化经济浪潮而来势汹涌。瑞典失业人士的再就业培训课程中,汉语竟然被推荐为有利于就业的学习课程,可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市场潜力都是刺激外国人学汉语的主要因素。
为顺应这一潮流,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
那以什么来命名这一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呢?
大家绞尽脑汁,积极建言献策。
长期从事教育、科研领导工作的国务委员陈至立,以及教育部、国家汉办的负责人,在踏访五大洲的过程中,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推广有了一定的了解,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不时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法语联盟,创建于1883年的法国,是一个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一所致力于传播法国语言的优秀学校。
德国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建立于1951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学院,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
塞万提斯学院,是西班牙于1991年创办的非营利性官方机构,以西班牙文豪、名著《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名字命名,其宗旨是与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20多个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教学和西班牙其他官方语言的教学,传播西班牙语文化。塞万提斯学院在30多个非西语国家设有机构,分院遍及世界4大洲。
既然德国能以本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西班牙能以本国的文豪塞万提斯来命名本国的语言推广学院,中国何不效仿之?
那么,谁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杰出代表呢?
当然是天下皆知的孔老夫子了!
从2004年开始,在借鉴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终于诞生。陈至立提议,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孔子学院”。
新生的孔子学院,将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藉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无疑是正确的。
数年后,见到孔子学院总部“掌门人”许琳,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法语联盟等国际传播机构的负责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符号,“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中绽放出中国文化的光芒,凝聚了“最大公约数”。
孔子学院“化蛹成蝶”
韩国首都首尔江南区的江南大道,在一栋8层建筑前,白底黑字的“首尔孔子学院”匾牌格外醒目。 韩国,因它与汉学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当地成熟的汉语教学体系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等因素,被选为汉语推广计划的带头试点地区。2004年11月21日,“汉城孔子学院”(现称“首尔孔子学院”)正式挂牌,这是世界范围内正式挂牌的第一家孔子学院。
李充阳是韩国德高望重的汉语教育家,是前高丽大学中文教授。他和前任驻华大使金夏中同属韩国最早的一批汉语学习者,是韩国第一本拼音汉语教材的编写者,几十年来为推动中韩文化交流贡献了大量的心血,并见证了汉语教育在韩国的蓬勃发展。
中韩建交后,他与热衷汉语教学的志同道合者一起致力于在韩国推广和实施汉语水平考试。在李充阳的积极推动下,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首尔,他也成为孔子学院的理事长。
李充阳在分析韩国汉语持续高热的原因时说,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同属儒家文化圈,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渊源,韩国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对中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中韩建交后,两国的贸易持续扩大,韩国社会对中文人才的需求骤然增加,加上两国交通往来日益便利,理解日益加深,这使得韩国的汉语热如火如荼。
几乎在韩国首尔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诞生的同时,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也迎来了新的“掌门人”许琳。建立孔院在韩国首战告捷,并不等于其他国家也能成功。当许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着手创办其他孔子学院时,她心里其实是没底儿的。
“当时国外有朋友对我说,你们在外国独立办孔子学院,绝对不可能。因为在温哥华,德国的歌德学院坚持了20多年,最后还是关门了;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法国法语联盟也举步维艰。在加拿大,每一家人往上数三代,几乎都是欧洲人。除了血缘因素,无论法语还是德语、西班牙语,这些语言和英语都是同一语言体系,尽管如此,但它们依然无法坚持下来,因为这些语言还是水土不服。而汉字是象形文字,‘一个字一幅画,根本就是两种语言体系。”
但许琳不信邪,她逆势而上,“说实话,最早成立的那一批孔子学院是我找了一些熟人。”凭借多年的国外工作经验,她充分利用起她的人脉关系和资源优势。
在此之前,她在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世界银行贷款时,认识了一些行业专家,其中有不少国际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授;后她又任中国驻加拿大温哥华总领馆教育参赞,在此期间也结识了诸多教育人士。
第一批获批的孔子学院一共27家,3家是她来之前就签了协议,其他24个都是她此前工作中认识的校长教授们所在的学校。
在2005年7月份举办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国家领导人给这27家孔子学院授牌。在那次大会上,国家汉办邀请了5000多名外国大中学生和600多名来自于全球67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主流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教师。这次大会和孔子学院的首次授牌仪式对国外高校触动很大,会议结束不到半年,就有100多所高校向国家汉办提出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
许琳认为,什么是质量?影响力就是质量。什么是影响力?规模就是影响力。所以要先把规模搞上去。于是,国家汉办就开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到2006年时,孔子学院的发展形势跟2005年相比,一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快就形成了规模,发展到200余所。
从第一批27张孔子学院牌子发出去之后,全世界申办孔子学院的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始终没有间断过,而且是呈直线上升之势。直到2012年发生美国公告事件,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在排队等着申请设立孔子学院,其中包括50多个美国的机构。
国家汉办建立孔子学院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平均四天一所的速度更令人称奇。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
仅2006年一年,国家汉办就接待了7000多位来访的客人,其中国外客人3000多人,谈的主题基本上就一个:要建孔子学院。
按照国家汉办高效的工作机制,通常从签协议到开课,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这样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国际上日益增长的中文学习需要。
仅仅截至2007年春,国外大学、社会机构正式向国家汉办提出开办孔子学院的书面申请就已经超过400份。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我们在推孔子学院,而是国外拼命推着我们要赶紧办。
有这样几则故事能充分显示世界各地对建立孔子学院的热情。
美国罗得岛大学是一所在全美大学中排名120多位的工科院校。2007年,当罗得岛大学提交要办孔子学院的书面申请后,考虑到离该大学只有1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已经建了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办就没有同意。
罗得岛大学的校长专门通过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找到了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十分急切地说:“给我1分钟时间,就看一张图!”这是一张罗得岛大学孔子学院的效果图,这张图上清晰地绘制了一个把宁波“天一阁”和北京“恭王府”结合在一起、按比例缩小的中国园林式建筑。罗得岛大学校长说,罗得岛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现在中国的各种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多的,学了汉语,我的毕业生才有更好的机会。我们孔子学院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工了,在全球招聘汉语教师的工作也已开始……
许琳深为对方的诚意和举措所感动,国家汉办随后启动了相关批复程序。
为庆祝孔子学院成立,美国罗得岛大学于当年10月27日晚举办了一场大型专业越剧表演会,40名来自中国宁波越剧团的演员们为观众们表演了一场高水准的《梁祝》。
波兰雅盖隆大学教授卡皮舍夫斯基身患骨癌,只剩3个月时间。医生给他两个选择:休息,或者做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曾任波兰驻伊朗、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大使的卡皮舍夫斯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创办波兰第一所孔子学院——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他说:“我崇拜孔子,赞同中国的和谐文化。波兰文化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似相通之处,希望两国加强交流,努力找到用文化解决国际争端的钥匙。”
卡皮舍夫斯基虽已离去8年,但他把“最后的生命”献给孔子学院的故事,仍在孔子学院口耳相传。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学院在瑞典的奇遇。
七八年前,全世界说瑞典语的人只有1000万左右,所以瑞典人对本国语言十分“爱惜”,出版物、广播、电视几乎都是瑞典语,甚至一些人士表示瑞典要保护好自己的语言“领地”,绝不能让英语、德语“抢占了地盘”。
但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却一下子得到了瑞典人的热烈欢迎,绿灯大开。孔子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就开办了一个汉语强化班,政府官员、从事对华贸易的企业界人士纷纷报名参加培训。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孔祥德这样分析,要让孔子学院在当地得到认可,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德”。自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言必信,行必果。展示出自己的德行﹑才華,自己把事情做好了,别人才会尊敬你,才会想要了解你是怎么做的。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从我写申请开设报告到现在,有一万多个学生,分布在50多所学校,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学院在所有孔子学院中是唯一可以授予本科学位的,叫“亚洲研究和国际贸易”专业,现在有40多个在读学生,将汉语学习融入大学体系当中,学生们选择来学习,就不是一时兴起了。
哥斯达黎加大学是哥最大的公立大学,地处首都圣何塞圣彼得罗区。离校门不远,有一座修葺一新的两层小楼。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红白相间的墙壁显得格外明亮和喜庆。这就是哥斯达黎加孔子学院的所在地。
哥斯达黎加孔子学院的建立既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也可以说是随着中哥两国外交关系建立后水到渠成。说它是白手起家,是因为哥斯达黎加虽然拥有4所公立大学和50所私立大学,但没有一个高等教育中心设有汉语教育课程。说它是水到渠成,是因为哥斯达黎加拥有一批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群体。他们中既有成人和大學生,也有在职教师、警察和退休公务员。中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促进汉语教学创造了条件。哥斯达黎加大学审时度势,提出在哥大开展汉语教学的设想。经与中国有关部门协商后,很快就与哥大共同建立孔子学院达成了一致意见。2008年10月,哥大校长亚米莱特·贡萨雷斯博士率团访问中国,就哥大成立孔子学院与中方签订了框架协议。一个月后,在胡锦涛访问哥斯达黎加期间,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双方签署了在哥大成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在成立孔子学院的协议签订后,中哥双方本着积极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成立了理事会和顾问委员会。哥大还通过了R7504号决议,宣布建立孔子学院符合大学的利益,孔子学院直属校长办公室领导。对此,哥大副校长卡洛斯·维亚洛波斯曾经评论说,哥大一直认为汉语会在未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因此非常重视汉语教学工作。孔子学院的建立标志着哥大有了自己的专业汉语教学机构。哥大希望在未来能够与更多中国大专院校及学术机构开展合作。
哥大孔子学院充满朝气和活力,正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自孔子学院揭幕挂牌后,现在已经开了6个班,学生人数从上个学期的78人增加到新学期的130人。中方樊院长告知,2009年,哥斯达黎加教育部明确汉语为国家第三大外国语。现在全国有10个教育中心和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甚至在一些中小学,包括私立学校,也开始教汉语。
在孔子学院使很多人羡慕、赞扬的同时,也有个别评论家感到担心甚至恐惧,发出风言风语,个别人甚至说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威胁”。事实胜于雄辩。许琳说,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申请要办孔子学院,我们担心其校内有些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看法,就问校方是否想好了。为此,哥伦比亚大学专门召开了教授联会,结果是除一两名教授反对外,绝大多数教授都表示赞同。
2008年春天,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董事长访问中国,他对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说,想见见汉办的许琳。他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最棒的品牌。见到许琳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原来你是个女的啊!”
他对许琳说,现在孔子学院在英国非常时髦。48家集团俱乐部经常举办社交聚会,以前大家见面都说西班牙语,以显示自己的国际学识;现在都改说“你好”“吃了吗”,甚至还有的说“饱了饱了”。可见,汉语在英国上层社会开始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他们讲一两句汉语的意义不在于学习了汉语,而是把中国当作了他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并以此为荣耀。
北京奥运会前,有人问许琳,奥运期间肯定是中外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奥运之后是否也会这样持续下去?
“我个人认为孔子学院或者汉语热不仅仅是因为奥运,更多的因素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是全球第四位,中国在各个组织中的声音越来越强。应该说国际地位在提高,是大国,而且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强国。什么事情不问中国,好像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这个是最基础的东西。”许琳如是说。
她认为,外国人现在很喜欢了解中国不是因为奥运会来的,是因为中国GDP的年年增长,30年不断,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还有目前东西方都愿意在一起交流,交流的过程当中也有交锋。我们自己认为中国人也该到了让全世界人了解我们的时候了,要不然中国人穿着中国的衣服、中国的鞋子,都是made in china。大家觉得中国到底怎么回事?应该说四五百年以来,中国人没有更主动地出去,去让外国人了解我们。所以很多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你们是长袍马褂的阶段,国家领导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品,还是标志性的长辫子。不了解的程度是非常深的,由此而带来的想了解的愿望非常迫切。不是我们汉办有多大本事,或者我们一定要怎么着,或者我去开拓市场,真的不是这样。是需求成立了。
2004年11月17日,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落户著名公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时任马里兰大学校长牟德起了关键作用。如今,美国孔子学院已达100所,孔子课堂已建366个。
时至今日,已担任美国工程院院长的牟德仍然认为:“孔子学院这件事非做不可!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这种交流关乎未来,不仅对两个国家至关重要,对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重要。全世界都认识到中国将影响每一个人,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看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学习中文,孔子学院越来越受欢迎,是中国文化升温的表现。在这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是中国梦的国际感召力不断汇聚,是国家硬实力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提升。
这些年,国家汉办察觉,学习汉语的人,年龄层越来越小,中小学学汉语的增长速度比大学快。外国家长觉得想学好汉语还是年龄越小越好。他们认为,孩子未来必须具备一定的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才有可能有出息。比如英国有一个由3000多所学校组成的特色学校委员会,他们做了一个马路上随机问的民意调查,很多家长就说他们现在10岁左右的孩子在10年之后,不可能不和中国打交道。英国过10年以后的新的就业人员一定要和中国打交道,所以现在得赶快学习汉语。“这就是孔子学院走出去并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最好理由!”
前几年,当媒体上关于“占领华尔街”、欧债危机的新闻铺天盖地,许琳办公桌上来自各国的申办孔子学院的信件却越积越多。美国60所研究型大学,每个月召开一次网络或者电话会议,一上来大家讨论的核心就是,你们办孔子学院了吗?
面对“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和孔子学院的炙手可热,许琳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美国、欧洲等国家经济阴雨绵绵。全世界在从经济发展角度羡慕中国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思维、生活方式以及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思考:中国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的地方为何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各国申办孔子学院的几乎都是带着这些问题来的。”
2007年4月9日,在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国政府批准,孔子学院总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国务委员、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组长、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陈至立为孔子学院总部揭牌并致辞。
2009年4月16日,教育部、国家汉办就“孔子学院发展情况”答记者问时,教育部副部长章新勝对孔子学院的组成、性质、章程、职能、办学模式等作了如是解答——
孔子学院是一个公益性的、非营利的教育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总部理事会由中外人士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国务院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副主席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国务院侨办、财政部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由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商务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家语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人和国家汉办主任担任。
孔子学院的办学遵循《孔子学院章程》的规定。《章程》由全球孔子学院大会讨论通过,经第一届总部理事会批准。根据《章程》规定,孔子学院旨在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是:面向世界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
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所有孔子学院的申办都由外方提出申请,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而且,这个协议也秉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
目前孔子学院办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重点还是中国的高校和国外的高校,采取民间合作的形式,实行民办官助。当然也有国外的社团和我国的高校合作,国外的企业和我国的高校合作,也有包括国外政府与我们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现有孔子学院中,中外高校合作举办的占90%,国内有116所高校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此外,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的广播孔子学院和由国家汉办承办的网络孔子学院也已经开始运行……
孔子学院受到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许琳说:“我们从不回避,始终在学习、实践用外国人的思维和话语方式,讲清楚中国的事情。”
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一张中外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现在全世界对汉语言的学习显得那么迫切,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本身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世界各个国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兴趣必然扩展到文化的兴趣,必然要对中国语言的学习提出迫切的要求。美国亚洲协会2005年写了一个报告《扩大美国的中文教学》。这个报告提出,学习中文,学习汉语,涉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并且提出到2015年,希望美国的高中生有5%要学汉语的目标。同样,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都已经把汉语作为大学生的选修的外语课程之一。这充分说明全世界掀起了“中国热”,也掀起了“汉语热”。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2009年4月16日的“教育部、国家汉办就‘孔子学院发展情况”答记者问时,给出了上述答案。
奇妙的汉语令“洋弟子”着迷
对外国人来说,真的要学会汉语,并非易事。在包括雅利安语、含米特语、图兰语、印第安语、班图语等各大语系在内的人类语言中,汉语在西方人眼里是最难学的。
外国朋友如何形容汉语难学?在欧洲曾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学生调皮,老师惩罚他的方式是,让他去学汉语。最偏激的反应应该是英国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H·G·威尔斯,在其经典作品《世界史纲》中,威尔斯把中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归结为语言原因——因为太难学,中国人都把精力用在语文学习上了。
外国人觉得汉语难学,难在哪儿?主要是汉语与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所使用的语系完全是两个概念。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都属雅利安语系,学起来自然方便。更麻烦的是,汉语一字多义、一词多义和多字一义、多词一义现象很普遍。如有人专门就“我”的不同用法作过研究,竟然有多达108不同说法。再加上外国朋友喜欢用他们单一、简单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汉语,忽视汉语字、词结构的复杂、多义性,常常会闹出大笑话。
如“东西”一词。外国学生学中文,最头疼的就数“东西”这个词。老师说,“东西”这个词类似于英文“thing”,但又有些区别,东西可以用来表示物,如粉笔是东西,黑板是东西,也可以用来代表人,形容人调皮,可以说,“你这个鬼东西。”描述人坏,可以说,“你这个坏东西。”
学生听后,就对老师说:“桌子是东西,板凳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
老师听后赶紧纠正:“不能说人是东西。”
学生马上改正说:“老师,你不是东西。”
老师听后哭笑不得,说:“这更不对了,这是骂人的话。”学生听后糊涂了,不解地问老师:“说你是东西不对,说你不是东西也不对,那你到底是不是东西呢?是东西又是什么东西呢?”
……
学习汉语,对每一个外国人特别是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人能避免和中国打交道。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国,最好能学一点中文,成为不少外国人的选择。因此,尽管学习汉语那么难,但仍有成千上万的老外“着迷”。
我们在电视上看日本人和韩国人学英语就很吃力了,汉语这么难,他们学起来是不是更难?笔者带着这一问题请教汉办教师。
他们说,韩国人和日本人学汉语可能更容易一些,他们在思维上更像我们一些。东方人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帮助,或者说是个很好的基础。比如你跟他讲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就理解;但是美国人就会说,为什么要移山,绕过去就可以了。韩国和日本人就能理解这是东方人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学得很快。对于孔融让梨,美国人觉得大人应该让小孩,韩国和日本人就能意会这个故事。而且后者自学能力很强,汉文化氛围嘛,他们的语言里都有一批汉字,学得可能快一些。泰国也快,他们跟汉文化圈关系较为密切,能听得懂你的故事,对你的历史比较了解。亚洲整个儿差不多,欧洲和美洲学汉语的难度肯定大多了。
“汉语难学,但汉语热已不是‘一阵风。”开设孔子课堂的意大利威尼斯彼格菲塔高中汉语老师胡春爽,给出颇有说服力的数据:学校允许选修汉语的同学试读一年。在她所教的近80名学生中,只有2名放弃。“这些同学对中国不再只是好奇,而是长久的兴趣,坚信学汉语很有前途。”
在歌德学院的家乡德国,汉堡市已有4所中学、1所小学提供汉语课,孔子学院和当地合作的中德双语幼儿园也即将成立。市长朔尔茨说:“孔子学院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我们对歌德学院很自豪,对孔子学院落户汉堡也很自豪。”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从“喜爱中国的文化”到“影响未来的语言”,更多外国年轻人走进孔子学院:22岁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二年级学生罗迪,母子两代都学汉语,热切期盼能去中国工作;三姐妹都学汉语的15岁匈牙利布达佩斯女孩安琪,笑言“汉语很美”,正积极备战汉语水平考试;15岁的意大利威尼斯彼格菲塔高中学生白华力,不仅是汉语迷、功夫迷,还是中国流行音乐迷……
2011年1月,德国乒坛名将波尔开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他说:“我很仰慕中国文化,学中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希望经过一两年的汉语学习,能够和中国人聊天,这是我的目标。”
由于波尔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很多,无法参加孔子学院正常的课程,孔子学院专门给波尔安排了一名汉语教师。对于这样的“优待”,波尔夸赞道:“这里的老师非常好,我们每次上课都要三到四个小时,但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学习很有趣。”
同时,波尔也坦言自己由于训练、比赛太忙,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时间还是不够,他就在课余争取一切机会去学习和使用汉语。“我尽量和我的教练、对手说汉语,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波尔说。他对中国文字也非常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有一次,他在给一名正在孔子学院实习的中国粉丝签名时,很认真地在他的德文签名旁写下了“波尔”两个汉字。
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说:“现在对汉语和中国感兴趣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像波尔这样的德国乒坛名人也来学习汉语,他们感到很骄傲!”
“兄弟姐妹齐上阵,学习汉语圆梦想”,是贝宁共和国孔子学院学生阳光一家学习汉语的动人故事。
2013年,孔子学院刚刚开设汉语专业,阳光和弟弟爱达就报名参加汉语学习。阳光说:“一开始觉得学汉语很难,写汉字就像画画一样,但是很有意思。”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一年后,阳光参加了2014年贝宁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并获得二等奖,还以观摩员的身份体验了一次中国之旅。此次中国之行让阳光更加坚定了学习汉语的信心,他的汉语水平迅速提高,先后获得“2015年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杯暨汉语桥大赛”三等奖、“孔子学院杯”诗艺大赛等奖项。
2015年,弟弟爱达获得奖学金,赴中国重庆留学。阳光时常向弟弟询问中国各方面的情况,讨论学习汉语的感受,去中国留学的愿望也愈发强烈。除了汉语专业学习,阳光还在一家中资机构做翻译,学以致用,汉语水平再上新台阶。
2016年2月13日,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欢乐春节”征文比赛中,阳光构思独特,以一封写给弟弟的信的形式探讨“中贝文化相交”,他从中贝语言、饮食、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描述了自己眼中中贝文化的异同与交融,阐述了自己对中贝文化的理解,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摘得中文组一等奖桂冠。
阳光和弟弟的学习热情也带动了姐姐和嫂子,她们现在在孔子学院汉语专业一、二年级就读,学习成绩也很棒。
当问到为什么他们兄弟姐妹都会学习汉语时,阳光表示他们都很想圆自己从小就有的去中国的梦想。阳光一脸骄傲地说:“我马上就要毕业了,HSK四级和HSKK中级都已通过,我一定要争取得到奖学金去中国留学,更好地学习汉语,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老师教了我们一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去亲眼见证中国的飞速发展。”
阳光兄弟姐妹四人对汉语的痴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贝宁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在贝宁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贝宁人学习汉语,亲近中国文化。
李莉是北京語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在读硕士生。2010年,她开始了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从她下面两则“支教日记”里,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痴迷。
初印象:“从教授到主妇,‘汉语fans 那么多。”
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学生想学汉语。洋学生们对汉语的热情劲儿让我始料未及,我教初级汉语,都是零起点的学生,两个班一共60人,但是报名的人远多于此。只能按照选课的先后顺序,选择前60个报名的学生。但是依旧有几个学生争取到我的同意,在上课时旁听,这些人中既有语言系的教授,也有家庭主妇。
骄傲事:“50岁学汉语也不迟。”
50岁学汉语也不迟?对,这是孔子学院2010年7月院刊上的一篇文章标题,讲述的是4位50岁的加拿大人学汉语的经历。孔子说“有教无类”,尽管这些学生比老师年长很多,但他们还是非常客气地管年轻助教们叫“老师”。Breda Higgins 总是面带微笑,因此她的中文课老师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叫何悦。何悦2010年6月从麦克马斯特大学毕业并获得意大利语和语言学学位,热爱学习语言的她对汉语也心驰神往,她的几个孩子在中国工作时都学会了汉语,这更激励了她选修汉语,希望有朝一日去中国“操练操练”。
同样是50岁,在我的课堂上,还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她就是麦克马斯特大学校长夫人,她的中文名字叫艾丽。她走进孔子学院学习中文是因为她收养了一个可爱的中国女孩。从收养女儿的第一天起,她就决定学习女儿出生国的语言。艾丽的汉语课本扉页上贴了一张女儿娇娇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这是你做此事的原因。”在2010年汉密尔顿市华人春节晚会上,艾丽和同学们登上舞台,在1000多位观众前演唱《康定情歌》,娇娇在台下用中文给妈妈助威:“妈妈,加油!”
哥斯达黎加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樊素琴在国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在花甲之年她还能到远离祖国的哥斯达黎加担任孔子学院的中方领导。在谈到来哥斯达黎加近一年的经历时,樊院长告知,她体会最深的是哥斯达黎加人对中国的热爱。哥斯达黎加人对汉语的热爱“让我感动每一天”。
在这股学习中文的热潮中,孔子学院起到了领头作用,教育成果也最明显。2010年3月,中国使馆组织了“汉语桥”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就是孔子学院的学生。另一位中文名字叫阿杜的参赛选手也是孔子学院的学生,他已经年过半百,但当他声情并茂地用汉语演唱中文流行歌曲《我们能不能不分手》时,立时赢得了评委和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樊院长说,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用汉语唱中文歌曲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她知道,这既是汉语老师的辛勤劳动的回报,也是学生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学习取得的进步,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樊院长最后说,在中哥双方的努力下,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相信孔子学院一定会为促进中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她强调说:“我每天受到的感动正在激励我把工作做得更好。”
“汉语桥”:我和中国有个约会
美丽的文字
一笔一画像飞檐走壁的轻功
不同的语种
只要用心懂
一定会乐在其中
中国的汉语桥
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
新的曙光
世界的汉语桥
要和全世界一起加油
携手微笑
“汉语桥”,是国家汉办的一个创举。
“汉语桥”中文比赛是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是世界人文交流领域的知名品牌活动,共分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三项比赛。每年一届,由汉语桥比赛组委会进行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选手们首先在各自国家参加预赛阶段比赛,优胜者应邀来华参加复、决赛阶段比赛。优胜者还将获得相应的来华留学奖学金等奖励。比赛之余,选手们还将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汉语桥”中文比赛旨在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的理解。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汉语桥”比赛始于2002年中国山东,后跟央视等媒体合作,在2008年正式落户湖南,由湖南卫视和湖南教育台共同承办。“汉语桥”比赛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
2012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学生中文比赛预赛在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举行。由美南地区各孔子学院、中文项目及中文教师协会推荐的12名大学生、9名中学生选手参加了比赛。
比赛的主题为“我的中国梦”,比赛分为自选题目演讲、中国文化知识问答和才艺表演三个部分。经过激烈角逐,“汉语桥”比赛大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两名一等奖获得者将代表休斯敦总领馆领区赴华参加2012年“汉语桥”中文比赛的决赛。佐治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选派的学生李昊献闯入6强,荣获休斯敦领区大学组预选赛三等奖。
李昊献酷爱中国文化,虽然学习汉语仅短短7个月,但是他勤奋用功,所以进步迅速。在孔院领导和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他经过充分准备,在本次休斯敦领区的预选赛中大展风采。因为学过三年日语,并在其间爱上中国汉字,他在演讲中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学汉语的趣味点滴——把中文繁体汉字、简体汉字和日语中的汉字进行对比,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在才艺表演中,他更是创造性地将传唱三十余年的中文歌《甜蜜蜜》改编成饶舌歌曲,结合时尚与经典,赢得满堂喝彩。
作为学习中文时间最短,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去中国学习过的参赛选手,李昊献对于自己獲得三等奖感到非常惊喜。他说自己的愿望是有一天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成为一个“中国通”。他正在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希望能到北京学习中文,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3年7月14日,在国家汉办重大项目处和中国驻日大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下,第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东日本地区赛区决赛在东京新宿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比赛的优胜者将前往中国参加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决赛。选手们在演讲中都选择了自己感受最深的话题,例如,我的汉语缘、心灵的纽带、美好的时光、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和中国文化、朋友等,演讲声情并茂,打动了现场的观众;还有的选手选择了中日友好相处的话题,例如日中关系、我的哥哥姐姐、汉语连接着我的梦想等,朴素真诚的祝愿,令人动容。
对这次比赛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主办方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著名中日友好人士西园寺一晃先生在决赛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了最好的诠释。
西园寺先生认为,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统计预测,50年后的世界经济版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占据世界的28%,第二位的印度占18%,美国占16%,而日本仅占3%。虽然发展中的中国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综合国力肯定会有巨大的飞跃。与发展中的中国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关乎日本未来的重要课题。因此,正确客观地理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中文,仅仅在语言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现状,希望大家对中国的所有一切都抱有好奇心和兴趣,通过语言增进中日双方的理解。西园寺强调,孔子学院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信息窗口,这里有大家学习需要的教材和教师,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个窗口,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和能力,将来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不仅考查外国选手的汉语水平,更将中国元素融入比赛环节,让选手在比赛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013年第十二届“汉语桥”的总决赛上,各洲选手用情景剧的形式演绎《郑和下西洋》《红高粱》《王宝钏与薛平贵》等,这在考查参赛选手汉语水平的同时,也让选手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外国参赛选手不仅通过比赛感悟中国文化精神,他们在比赛中还要以汉语为媒介,向中国观众展示五大洲丰富多彩的文化。决赛场上,选手们分别以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为题,开展临场演讲,介绍世界文化。这种比赛方式不仅考查了选手的汉语表达能力,还让观众领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山的秀丽风采、多伦多皇后街的艺术长廊的无限魅力、奥地利果蔬乐园蔬果乐器的奇思妙想以及新西兰鼓舞人心的阿卡舞等。决赛第二场,选手们用一段美食推荐秀来展示具有本国特色的美食,并融合本民族的舞蹈、歌曲等,使出浑身解数获取评委青睐;同时,观众也通过这一环节知晓了乌克兰人民喜爱吃的蜂蜜南瓜饭还可以用来表达爱意、啤酒是除了足球之外英国人民的最爱等知识。比赛不仅让观众对世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架起中国观众了解世界文化的桥梁。
湖南卫视举办的第十二届“汉语桥”,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形式展示了选手的汉语实力,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搭建展示自我、交流经验、传播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中国民众了解海外汉语推广成效、感知世界风情的窗口。
2013年8月7日晚22:00,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湖南卫视播出,经过三场复赛、三场决赛的激烈角逐,10名汉语高手从五大洲123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澳大利亚选手贝乐泰荣登总冠军与大洋洲洲冠军宝座。“汉语桥”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绽放华夏之美最动人的舞台!
自2013年7月17日晚开幕式晚会在湖南卫视播出后,第十二届“汉语桥”比赛不仅收视创历届新高,还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广泛好评,网友纷纷表示:“湖南卫视承办严肃的汉语比赛,碰撞出的火花效果惊人,真正寓教于乐,让这个比赛‘活了起来。芒果台的‘汉语桥好精彩,比赛内容生动丰富,让外国选手们设身处地感受中华之美、中文之魅,比很多选秀节目都要精彩得多!”
第十二届“汉语桥”比赛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关注。多家高端主流媒体纷纷撰文对本届“汉语桥”在体现中国文化自信方面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对“汉语桥”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予以升华。本届“汉语桥”的网络关注度高于往届,网络活跃度创历史新高。有网友感叹:“今晚的‘汉语桥就像一张中国名片,让选手们、让我们更喜欢中国,觉得汉语是最美的语言,有中国文化和世界一家亲的感觉!”
作为世界优秀大学生展示汉语水平的舞台,“汉语桥”为湖南卫视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窗口,“汉语桥”更加助力湖南走向世界。中国有个湖南,湖南有座“汉语桥”,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进一步推广做出了有力的推动。正如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上台为冠军贝乐泰颁奖时所说,经过12年的建设,“汉语桥”已经被建得更宽,筑得更牢。今后,愿和所有热爱汉语的朋友一起,把“汉语桥”打扮得更绚丽多彩、美丽动人!
2016年10月9日晚,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迎来收官之战,总冠军争夺赛空前激烈,五位实力超强的洲冠军纷纷使出“洪荒之力”进行最后一搏。经过三轮激烈角逐,当美洲洲冠军、加拿大选手安德烈夺得本届“汉语桥”比赛总冠军时,他激动得跪地欢呼。
“汉语桥”除各种比赛外,还衍生了一种吸引海外莘莘学子的方式,即中学生夏令营。
“汉语桥——中学生夏令营”是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与各孔子学院合作,每年暑期举办的面向在读中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体验项目,旨在增进中外青少年学生交流,加深各国中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其学习汉语的热情。“汉语桥——中学生夏令营”项目将为来华学生提供汉语课程、中国文化课程(如剪纸、书法、水墨画、茶艺、武术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中外学生联欢、住家体验等)及文化体验活动。
每年的中学生夏令营精彩纷呈,2013“汉语桥”美国高中生夏令营(中国云南)写作大赛中,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孔子学院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我的“汉语桥”夏令营生活》中有如下描述:
作为一个美国人,当我听到“中国”这个词时,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中国的美食、中国的茶叶以及中国有很多人。现在,孔子学院总部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亲身感受中国。在云南的这十五天,我看到的是面带笑容友善的中国人、历史超过2000年的漂亮景点,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我能有学习汉语的机会。我从没有想过中国这样美。如果没有云南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提供的帮助,没有博学的老师所做的精彩讲座,没有志愿者们的支持与照顾,我想我不会这么好地体验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云南的这几天,我学习了中國古老的文字和乐器,学习了中国民族的多样性、少数民族的风俗及其含义。然而,关于云南我还了解得还不够。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到云南民族村,就像到了迷你版的迪士尼乐园。我可以到每个少数民族的房间里观看,看他们唱歌,跳舞,演奏那些只在照片里见到过的乐器。老实说,我觉得我没有艺术天分,但是我很享受那个时刻。在看过大象表演之后,就下雨了,使民族村有一种魔法般的感觉。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文化与历史。在这次旅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无价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从此开始,连续四届德国中学生赴华参加夏令营,已有400余名德国中学生来华交流,和中国普通民众面对面。
胡春春说,很多学生回来写作文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他们的热情和好客甚至超过了德国人。
“心态平和,目光平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递完整的中国形象,用事实说话。”胡春春说,“这一点,孔子学院准备好了!”
孔子学院就像一把打开中国的“钥匙”。这把“钥匙”,通过汉语教学、特色教育、学术研讨、文化活动等综合文化交流,打开了一个多元化中国,让外国人“零距离感知”。
奥地利国防大学语言中心主任瓦尔特准将向汉语教师递过一本小册子——《常用汉语会话及军事词汇手册》,说是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国防大学有25名学外语的高级军官,其中3名正在学汉语。瓦尔特说:“中国在世界平台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我们要为未来做准备。”
2012年2月14日,意大利罗马人民广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办迎春联欢活动,上演十万人狂欢。中方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铮说:“精彩的文化活动,让意大利公众看到一个立体、丰富的中国,更加喜欢中国文化,更加希望与中国亲密接触,谋求共同发展。”
感受从冷到热的变化,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匈方院长郝清新只用了不到5年。5年前学院成立时,他主动去其他学校联系开汉语课,却四处碰壁。“如今,不用跑来跑去,等着他们上门!我们既教汉语又搞活动,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今天的中国,而不仅仅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
在另一方土地上,孔子学院还开通了外方高层了解中国的“直通车”,成为当地政府和部门的“涉华顾问”。
2010年,奥地利总统访华,孔子学院是正式成员;2011年,汉堡市长组团访华,孔子学院也是正式成员;不久前,匈牙利经济部成立推动匈中关系发展顾问团,孔子学院匈方院长郝清新榜上有名;奥地利政府许多部门遇到涉华事务,就会咨询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李夏德……
大约1年前,奥地利国会议员、国民议会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副主席彻尔吉茨女士成了一名“孔院学生”。“你好”“不成敬意”等常用语,她说得像模像样。
彻尔吉茨说:“不管是国会还是奥地利政府及部门,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重要桥梁,在两国交往中扮演了‘顾问的角色,通过孔子学院人们可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立足前沿,着眼高端,孔子学院独具一格的文化交流,让更多外国人摘下“有色眼镜”,没有偏见、没有敌意地看待中国。
30多年前,意大利罗马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马西尼当学生学汉语时,罗马几乎没有中国人,只能去中国大使馆附近“感知中国”。如今的罗马,大街上不时能碰到中国人。马西尼认为,孔子学院的意义,在于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存在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了解,可以消除误会、避免分歧”。
2013年6月初,克羅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驻克使馆,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克罗地亚赛区预选赛。
为了总结成功经验,提高比赛水平,双方继而举办研讨会。各位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汉语桥”活动做成一个宣传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扩大孔院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在历届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中国文化。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充分利用孔院这个重要平台,把汉语推广和文化推广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调动各方积极性,把这项比赛做大做强。孔院访问学者、本次大赛评委吴素梅博士提出,要尽可能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把这项活动逐步推向克罗地亚其他高校。孔院志愿者教师杨健君认为,在孔院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贯穿汉语的基本常识和中国文化的讲授,使教学和比赛同步进行。《光明日报》记者赵嘉政指出,“汉语桥”大赛不仅仅是一个比赛,更要把它做成一个中国的品牌形象,使克罗地亚人民更加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广汉语和汉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来年的“汉语桥”比赛做了坚实的铺垫。
搭建中外“彩虹之桥”
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关注这些利用业余时间、不为任何报酬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同时倡导志愿者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与奉献精神。
国家汉办招聘的对外汉语志愿者,绝大多数都是还在校园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他们,能否胜任在异国他乡的教学工作?在一些小语种国家,面对语言上的不通、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学生交流?在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种种不足时,怎么看待这些“洋支教”……诸如此类的问题令人关注。
本文开头截取了志愿者楚潇潇支教生活的一个片段,这里,笔者将带大家走近另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代表——包银辉,了解一下他在异国他乡的工作和生活。
2011年11月3日晚,包银辉在首都国际机场坐上了飞往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航班。
在包银辉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英文专业的他接触到一个叫美国和平队的组织,这个组织负责挑选合格的志愿者到中国四川、重庆、贵州和甘肃等西部四个省市的高校教授两年的基础英语,以及与环保有关的课程。这些金发碧眼的外教是他人生当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的志愿者。
“虽然这个项目也有推广美国文化价值的影子,但是作为志愿者个体,他们精彩的口语、写作与西方文化课程,以及涉及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多元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讲座,确实让我提高了英语水平,开阔了眼界,从他们身上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美国。”包银辉如是说。
当他听到这些志愿者在中国每月的津贴只有220美元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受这些志愿者外教的影响,他的心里萌生了将来一定要到全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念头。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之后,自己不仅实现了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愿望,而且还把自己在意大利所教的学生送到了中国学习。
包银辉说,当他走出机场时,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孟函和赵蓉蓉就已经在机场出口等待自己了。在他来博洛尼亚的前一个星期,中方院长徐玉敏教授就已经让两位志愿者同事帮他找好了住处,博洛尼亚大学中国学联的同学们也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让他能够很快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博洛尼亚作为欧洲历史文化名城,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人文积淀深厚而又充满活力。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能万里迢迢来到这所大学圣地工作和学习,包银辉深感荣幸。
与众多志愿者一样,语言障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出国之前,包银辉就和另外一个志愿者找了一位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意大利留学生互换技能。
“她教我们意大利语,我们为她辅导专业课。一个月下来,我基本上掌握了意大利语日常用语和课堂用语。但短期内学到的意大利语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遇到了瓶颈。瓶颈主要是指我不太适应教低龄学生,因为很多时候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学汉语,你说英语他们听不懂。但瓶颈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我的学生有不少是中国迷,课下我们结成了‘语伴儿,这对我们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很有帮助。虽然我从未系统地学过意大利语,但是在这一年里,我的意大利语进步还是很快的。”
除了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银辉在博客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身在异国,尤其是一下子来到意大利这样的小语种国家,语言障碍不言自明;漫步街头,你会发现教育发达的西方社会教堂比学校还多,无神论的你是不是有点不知所措?法律法规有差异,风俗习惯有差异,行事风格有差异,你是不是可以左右逢源?生活要独立,工作要投入,教学要保证,身体要健康,你是不是有点应接不暇?与外方院长产生了分歧,你是不是可以借助很多友好而老道的方式让她信你服你?班里的高中生总有那么几个爱捣蛋的,你是不是能很有魄力地镇住他们,甚至让他的同学和朋友都自觉帮你?还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料的麻烦,你是不是有独立的能力迅速化解?
事实上,身处异国他乡,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要接受的挑战绝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独立的生活能力对他们也是一大考验。
“还记得刚来博洛尼亚的时候,连大米饭都蒸不好,第一次去超市时,看着各种各样的欧洲食材,那叫一个蒙,现在随便搞一桌十个菜的中餐不是问题。如果还想来顿全套的意大利餐,也勉强可以拿下,意大利面和煎牛排已经成了我的招牌菜。人的潜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只要生活逼着你必须学会,你就一定会学会。”包银辉说,厨艺大增是他除了教学外颇有成就感的事情。
面对诸多困难,拥有一颗阳光乐观的心,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每一个志愿者在融入当地社会时都必须努力做到的。
“在我赴任的这一年里,整个欧洲正共同面对着债务危机不断恶化的考验,意大利的罢工潮也自我赴任那天起,一直延续到了我回国之前。由于我租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每次遇到罢工日,便无公共交通工具可坐,步行一个半小时到办公室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但最大的考验还是遭遇地震。2012年5月20日,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发生6.0级地震。5月29日,该地区再次发生5.9级地震,两次地震造成至少25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400人,无家可归者达到15000多人。之后的800多次余震也一直持续到了6月底。
地震期间,远离震区的威尼斯、米兰等地的孔子学院因种种原因暂时停课,博洛尼亚周边的华人社区还掀起了一股回国避震潮。但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在做好了相应的防震保护措施和防震预案后,依然坚持正常的汉语教学进度,他们勇敢且镇静的表现得到了汉办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两校领导以及学生们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通过与意大利驻华使领馆的紧急联络,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安全保障。我所负责的班级里有好几名学生的家都在这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他们的课程也在这段时间耽误了不少。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我在地震期间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并把每节课的课件和相关资料都通过邮件发送给学生。有一名腿部受伤的学生不能来上课,于是六月的每一个周末,我都專门坐火车到她家里为她补习汉语,这让她十分感动,而我唯一要求的回报就是她必须顺利考过当年的HSK三级考试,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HSK三级证书,那一刻,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的确,包银辉的教学收获是非常丰厚的。在他一年任期当中,一共完成了11个班级、175人次的汉语教学任务,在2011年赴意大利的13名志愿者中,他所承担的课时量最多,教授学生人次最多……他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在博洛尼亚孔院考点2012年6月的新HSK考试中,过级率100%,通过级别涵盖一到四级。其中10名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者获得汉办奖学金,于2012年7月赴他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汉语国际小学期项目;孔子课堂5名学生获汉办奖学金赴北京、石家庄参加汉语夏令营项目。
这些学生在中国期间的良好表现,得到国家汉办项目负责人和接待院校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并被国内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问起这些同学对中国的印象,包银辉兴奋地说:“来到中国后,他们对我说,北上广是非常棒的地方,他们想不到中国会这么发达。同时到了西部的一些地方,他们也惊叹于中国有如此美的地方,而不像媒体上说的一样,中国整个儿污染很严重。”
听到这些,包银辉感觉很欣慰,虽然他们也看到了中国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次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看到的中国,回国之后,他们在圈子里,也会更加真实客观地评价中国,这也是他的初衷,就是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然后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
在包银辉看来,语言和文化交流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目前来看,我们在这件事上花了不少钱,但是长远来看,两个国家的人民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所产生的好处是远非金钱能衡量的。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多维度地来考虑,年轻的孔子学院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件相当成功的事情。
与大多数刚刚走入职场追求高薪酬的同龄人相比,像包银辉这些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拿到的报酬虽然仅够基本生活所需,但陌生的生活环境,以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他们发掘和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谈起志愿者的作用、意义和收获,不少汉语教师也感触颇深。
同济大学副教授胡春春说:“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钱,是百年大计!”2007年,一腔热血的胡春春走马上任,出任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一干6年,3次延任。
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几乎都能得到孔院学生的好感和尊重。泰国曼松德皇家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原中方院长、天津师大梁德仲教授,身患绝症仍忘我地工作,卸任回国一月即不幸辞世。他的泰国学生黄佩端说:“他不但给了我知识,而且给了我关爱,我觉得他好像是我的爸爸。”
对外经贸大学汉语教师刘岩在孔院大会上说过,作为一名志愿者教师,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深刻领悟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汉字,还要让他们了解到学习汉语的意义和乐趣以及汉语文化中传达的那种源于生活的人文关怀。培养兴趣会促使他们形成一种自我学习的习惯,勤劳的工作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会让他们体会到中国老师的勤恳和友善,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教师的欣慰之处。
山东大学生刘瑞前有过两年在蒙古孔子学院教学的经历,他发表在国家汉办《志愿者之家》杂志上的《青春无悔》,用诗一般的语言记下了自己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回首赴蒙任教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回想两年所做之事,数不胜数,难以忘记;唯有岁月之积淀,收获之整理,方能记录这无悔的青春。
初到蒙古,面对一群活泼可爱、性格豪爽的蒙古学生,有一些不适应,再加上自己第一次正式的全方位对外汉语教学,明显感觉到比较吃力。幸运的是有几位老志愿者给我引导,认真地传授给我应对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课一定要有老师的威严,对学生要严而有松,奖罚分明。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又要施之有度,不可过于松散,同时要保证课程计划的正常实施。经过指点、摸索和两个月的锻炼,我基本掌握了上课的方法,在课堂管理和汉语教学上步入了正轨。
汉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是,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蒙古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的方块字,好比一幅幅优美的画,实在有些困难。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用左手写字,有太多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把字画出来,写汉字的时候,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每当我们看到那个场景都会偷偷地笑。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尽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汉字的正确笔顺,让他们写出方方正正的漂亮汉字……
在教授汉语和汉字的日子里,我们了解了学生,看到了中蒙学生的不同,我们的视野在开阔,学生的水平在提高,教学相长,我们的青春在教授汉语和汉字中得到了挥洒。与学生一起成长,与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青春,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热爱文学,喜欢写作,曾是我大学期间的兴趣所在。然而年少的轻狂,青春的无知,让我与写作隔断了好久,直到来到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才让我有了挥笔泼墨的空间。发表的“刘三篇”——《蒙古高原上绽放的青春》《汉语节——推广中国文化的新平台》和《撒在国外的种子》为众人所知,也因此,我被授予“最佳文字贡献者”,并被评为“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
任何一项工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更何况国际汉语教育,这一神圣并代表国家形象的事业。我想经过这两年的洗礼,我的工作经验、处世态度和人生价值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我以后迈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应该深深地感谢国家汉办和国际汉语事业,感恩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
青春是一首诗,那优美的文字,带给你无尽的想象;青春是一支歌,那动听的旋律,带给你无尽的享受;青春是一杯茶,那淡雅的清香,带给你无尽的回味。
青春书写了一首诗,铸就了一支歌,浸泡了一杯茶,让这首诗、这支歌、这杯茶,留住历史,感动人间,愈久弥香。
无悔的青春,青春无悔!
志愿者们除却历练、收获、成就外,也有牺牲和奉献。
2016年春节前后,笔者不远万里来到柬埔寨,近距离地感知了三位中国志愿者的情怀。
早起锻炼时,我顺道来到离下榻酒店不远处的西哈努克港高中孔子学院教学点,见三位志愿者正在赶制春联,便见缝插针地同他们聊了起来。负责人李智告诉我:“我们开有九个班,有100多名学生,主要是社会青年和上班一族,不少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工人。”
“快过年了,你们回国与父母团聚吗?”面对我的询问,两位女教师似乎有些黯然神伤,分明流露出思乡念家之情。李智马上接过话题:“我们志愿教学一年,春节就不回去了。柬埔寨没有春节一说,这不,我们赶制春联,就是准备与学生一起欢度中国春节,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中文。”
是啊,为了中柬友谊,为了柬埔寨青年的前途,他们只得牺牲與亲人团聚的时光。
每当碰到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都会轻轻哼唱起《瀚宇之花盛开》,这是由孔子学院志愿者、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闫娜创作、并经国家汉办确定的“志愿者之歌”,它恰切地表达了一批批志愿者的共同追求和报国激情:
女:你我为了同一个梦想,携手并肩远走他乡
男:我们短暂相聚就别离,也曾在孤独时刻流泪
女:每次听到问候感到欣慰,不同语言汇成中国话
男:听那不同肤色齐声说
合:你好中国我爱你
未来总有一天会发觉,我们为自己而骄傲
未来总有一天会见证到,中国梦的闪耀
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
就在世界某一个角落,有你和我认真地在绽放
女:瀚宇之花盛开的地方
男:每次听到问候感到欣慰,不同语言汇成中国话
女:听那不同肤色齐声说,你好中国我爱你
合:未来总有一天会发觉,我们为自己而骄傲
未来总有一天会见证到,中国梦的闪耀
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
就在世界某一个角落,有你和我认真地在绽放
瀚宇之花盛开的地方
合: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
就在世界某一个角落,有你和我认真地在绽放
瀚宇之花盛开在地球上
“和而不同”的魅力
几度耕耘,几度收获。
孔子学院之所以一开始就风生水起,主要是缘于许琳和她的团队的“三个创新”。跳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圈子,大胆走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把孔子学院办到了外国大学里,一头“扎进西方主流社会”。
后来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由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合作创办孔子学院,首先遇到的就是“牌子”问题。“很多中国高校要求孔子学院的铭牌上既要写上外国大学的名称,也要写上中国大学的名称。外国大学表示不同意,我们就做了让步。这样,他们就认为是真正给了他们。”许琳深有感触地说:“把牌子给到外国高校手里,他们才会当成他自己的事情,才会真正爱护,才会全力以赴把孔子学院办好。让外国人学了你的文化,写了你的文字,这是最大的主权。”
真正的中外合作,取得了真正的双赢。正是由于冲破了传统教育主权的这一藩篱,通过孔子学院搭建的这座桥梁,中外双方学术交流日益深入了,师生互访也越来越密切了。许琳强调:“尽管牌子给对方,瓤子里装的却是我们的水。”例如,《孔子学院章程》开宗明义强调:“各国孔子学院必须遵守两国法律法规,不得与中国有关法律相抵触。”
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赢,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协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
许琳说:“现在很多国外大学,都把办不办孔子学院看作是否够国际化的标志。这一点得到知识界、教育界、精英层的认同。”
“牌子”问题解决了,在文化推销战略上要“敢于推销,舍得推销”。“敢于推销”就是要解放思想。每年,当新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要赴任时,许琳都会跟他们谈话:“到非洲、拉美国家,当地人才缺乏,孔子学院可以中方为主;到欧美,这些国家汉学人才济济,就以外方为主,中方掌握否决权就好。”“舍得推销”就是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孔子学院制定项目时,不能只考虑中方高校的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一旦开始合作,一定要加强管理,根据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严格执行由双方理事会协商决定项目的规则。这是许琳的第二个创新。
第三個创新,体现在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方面。每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大约7000人,这其中有中方院长、汉语教师,还有志愿者。在许琳看来,这些“空降兵”和在外的留学生不同,这些人是真正在外国工作。一方面派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生动的“中国读本”;另一方面,他们深入各国主流社会汉语教学一线,单兵作战,摸爬滚打,必须学会话语转换,克服文化差异。这无形中拓展了各自的国际视野与世界胸怀,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这对高校走向世界,培养未来接班人大有裨益。
与“三个创新”息息相关的,是经过国家汉办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孔子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前提,多元共处的和谐世界为目标,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联络汉学家,开展广泛文化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首先,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学院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语言课,有商务汉语、少儿汉语等,有中国文化课,还举办中国文化讲座几百场次。近几年编译了近50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如多语种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快乐汉语》等。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的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达500多种。
其次,除了课堂教学,孔子学院还建有网络孔子学院和广播孔子学院,它们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孔子学院面向全球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等多项功能。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长城汉语”也已运行,它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并即时测试学习效果,还有可利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远程虚拟特区。2007年开通的广播孔子学院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孔子学院总部共同创建,依托众多国际台海外听众俱乐部,用38种语言向全球汉语学员传播中国文化。网络孔子学院和广播孔子学院的开通,使中国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
第三,孔子学院在所在大学和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有学术性的研讨会、报告会,也有平民化的开放日、中国节庆活动等。各国孔子学院共举办了近7000场次的文化活动,参加人数多达200多万。国家汉办还专门派出了40多支师生小分队,同270多所孔子学院联合开展中华文化巡讲、巡演和展览活动。由厦门大学负责的德国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最近一段时间就举办过由特里尔大学师生和市民共同参加的“中国电影之夜”系列观影与讨论会;设置了孔子学院开放日,集中展示中国书画、太极拳、茶艺;春节、中秋节组织师生和市民游园观灯猜谜、吃月饼等。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孔子学院以独一无二的“中外合作”新模式,成为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一条捷径。
业内人士知道,德国歌德学院在德国是有产权的。网友们曾质疑:孔子学院只是在当地挂挂牌而已?
许琳解释,歌德学院是因为每年德国政府给了很多的资金,他们一般来说都是独立建楼房或者是租房子,自己派老师,自己经营,所以它的建设成本、经营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中国没有采取这个方式,我们只是派教师,教师是我们的,刚开始时,教师的工资是中国发的,通过这种软投入方式来支持他们。至于盖房子或者说买桌椅板凳这些事我们都没有干,就是给一些图书,他们搞活动的时候,我们给一些辅助或者寄一些礼品过去,或者给一点钱,让他们在当地买一些材料。我们在活动上给支持,没有搞固定资产建设,所以谈不上学院产权问题。
“德国歌德学院1964年成立,到现在已‘年过半百了,我们才三年,三年你要要求中国什么钱都不给了,自己去弄,那这个市场你就保持不住了。这还是需要有一个前期投入的过程,而且汉语这么难,我想谁也别指望在很短时间内,像英语这样挣一大笔钱,国家汉办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认为这是国家民族的事业,这是一个使命。要按照国力、财力来看,我们能走到哪一步是哪一步,但是推广文化是自己的责任。”
“所有孔子学院都是应外方强烈要求而开办。”许琳明确表示。
在她看来,孔子学院由中外合作出资开办,跳出了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圈子。这种中外自愿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模式,使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孔子学院,一头“扎进外国主流”,成为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使者”。
她认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去国外推广自己的文化理所当然。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不强迫,不勉强,而是平等推广,让双方变成多元化朋友,对双方都有利。
在德国汉诺威市副市长汉斯的熟人圈里,很多孩子都开始学汉语。他说:“文化交流增多对双方都有好处,孔子学院对中德交往有积极意义。”
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外国政要评价:“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
“孔子学院打开了一个‘中国窗口,大大推动了中外交流,拉近了中外民众感情。”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高建表示。
“孔夫子”越洋而来,大大推动了汉语热,全球学汉语人数逾5000万;4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连大国俄罗斯也乘势而上。《环球网》据俄罗斯卫星网2017年1月31日报道,俄联邦教育评估所所长奥克萨娜·列舍特尼科娃表示,2020年汉语将作为外语科目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体系。列舍特尼科娃说:“计划在2018年把汉语纳入9年级国家期末考试体系。两年后的2020年前汉语将纳入11年级毕业生需要通过的国家统一考试体系。”汉语,必将给俄罗斯和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未来带来更大的福音。
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称道:“‘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資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
在奥地利维也纳市中心“寸土寸金”的1区,维也纳大学将半层教学楼交给孔子学院使用。该院院长李夏德说,架设中奥友好桥梁,是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共同理想。具体合作上,我们要做到通畅交流、清楚办事。
比如经费投入,中奥双方大体持平。教室、办公室、语音设备等硬件设施及外方教职员工费用等由奥方提供,活动项目经费及中方教师工资、志愿者津贴等由中方负担。
比如财务管理。总部拨款,划到合作的外方大学孔子学院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就连最基本的资料印刷,也必须公开招标。“一角钱都不可能瞎花!”李夏德坦言。
“‘跨两边的模式!”意大利罗马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马西尼认为,正是中外合作办学,让决策和管理都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组图《和谐》,挂在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白墙上,令人瞩目。一组三联画,两边是中国竹子,中间是德文书写的橡树,自成一体又风格迥异,成了“和谐中的不和谐”;一张印象画,将三联画中的中德符号解构,融为一体又别具风味,成为“不和谐中的和谐”。
指着组图,德方院长康易清解释,这形象地展示了孔子学院的理念:尊重文化差异,尊重中外方不同,搭建中外方桥梁。
他的搭档、来自复旦大学的中方院长耿宝生说:“孔子学院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卡拉OK、自娱自乐,而是中外携手合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主流认可。”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
简单来说,“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就是我们的身体由血、肉、骨头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是1+1大于2的关系;相反,“同而不和”是简单的相加关系,水加上水还是水,1+1还是1,没有提高和促进的因素在里面。
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在合作模式上,孔子学院以“和”取胜;和而不同、平等沟通,在传播过程中,孔子学院同样注重以“和”感人,不说教,不灌输,开放、耐心、真诚地和外国人沟通。
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寻求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孔子学院,这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悄然影响着世界文化生态。
“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在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看来,孔子学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
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佐尔坦关注。西方政治家通常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不支持对方看法,但在对中关系上却是例外。他们共同出席孔子学院的活动,把它当作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每年1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由此,李夏德视孔子学院为“国际型桥梁”——不只是中国与某个国家的桥梁,而成为世界文化的桥梁。
“孔子”远行,天下和平
四面环海,山峦起伏;北岛常年绿草如茵,南岛四季景色分明。这就是位于西南太平洋的美丽国度——新西兰。
2007年2月16日,亦即中国春节的除夕前日,遥远的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的孔子学院揭牌仪式正在隆重举行。
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张援远、中国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孔子学院中方合作伙伴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共同为孔子学院揭牌。新西兰政府官员和相关学校师生300余人出席了此次揭幕仪式。
“我们惊讶于中国21世纪的迅速发展,新西兰将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推动者和获益者,多年来新中两國已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开展了多项有远见的合作,奥克兰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加强新中关系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在揭牌后的重要演讲中如是表达。
一年后的2008年5月17日,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应邀来到罗得岛州史密斯菲尔德市的布莱恩特大学,参加布大孔子学院的新办公区——仿建故宫漱芳斋的中式院落的模型揭幕仪式,接受布莱恩特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当各国政要不断踏访设在本国的孔子学院时,孔子学院总部也在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发挥人才聚集效应,组织文艺巡演、名家巡讲和教材巡展“三巡”活动,先后邀请许嘉璐、袁行霈、杜维明、施舟人、马西尼、张信刚、吴建民、舒乙、于丹等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到各国孔子学院开展文化巡讲,传播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007年3月2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三楼大礼堂座无虚席,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与400多名观众一起分享了她的《论语》心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安身立命之道与伦理理念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几千年时间阻隔,再次征服了今天的人们。听众们纷纷表示,讲座是一趟让人享受的“文化之旅”。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由于时空、地理、交通所限,终其一生,他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但那仅仅是“走出去”而已,犹如暗夜中的一丝亮光。
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湖北大学派往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杨夷平说:“孔子学院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从2004年创办至今,现在全世界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1500多个。从无到有,孔子学院开办到哪里,就把沟通﹑了解﹑和谐﹑友爱的种子播撒到哪里;把汉语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国,又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引入。
孔子学院以一种婉约的方式,呈现给世界一个温暖的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广受欢迎的对外话语平台,形成一套融通中外的中国故事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人文交流加深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创造和演绎人与人﹑心与心交流的新传奇。孔子学院是一张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2013年底,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京举行,让我们听听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怎样讲述孔子学院的故事。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谢尔盖·阿普拉缅伊卡:无知像没有星星的夜晚。
很多白俄罗斯学生都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个屹立在东方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伟大国家,了解她的文化,了解其人民的生活,更希望能够学好汉语。
如果一个人想和另一国家的另一方建立商务伙伴关系,首先就必须了解对方,尊重对方,同时尊重对方的国家和文化。古谚语说:“无知就好像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中国和白俄罗斯决心一起点亮知识的火炬,帮助我们国家的年轻一代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也是我们2006年末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建立孔子学院的原因,那是白俄罗斯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有人会问我﹕孔子学院当时为什么选择了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我们是白俄罗斯一流的大学,在和中国的合作方面,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根据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世界大学排名,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排在第595位。全世界有35000所大学,这个位置是很不错的。而在前苏联所有的大学中,我们一直稳占第四名的位置。
今年我们的学生总数达到了38000人。我们有来自全世界43个国家的2620名留学生,其中有890名来自中国。
所以,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有资格成为与大连理工大学同建孔子学院的合作伙伴。中国语言和文化在白俄罗斯年轻人中间越来越得到普及﹔我们定期组织各种包括科学研讨会﹑展览﹑节日庆祝等在内的重要活动﹔另外我们还出版了多种相关书籍和期刊。孔子学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认为孔子学院应该像一座连接不同文化﹑不同人民和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色桥梁”。
白俄罗斯大学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机构,为中白两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和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良好平台。我们和中方合作学校有着共同的任务,对于孔子学院的发展有着共同的愿景,对于如何完成这些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有着共同的计划,我们准备好了继续前行,为了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一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我们新的理想。
——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校长西德尼·麦克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0年,作为一个教学单位,直接接受大学的学术副校长监管。自从孔子学院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努力把孔子学院展现给大学和小区,我们的目的是让语言项目及文化活动,成为在大学﹑小区以及公立学校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2012年,35名当地小学生访问了中国。2013年7月,我们孔子学院同当地一所小学接待了来自杭州东城教育集团的40名小学生。这些项目不仅仅为我们的孔子学院赢得了小区的支持,同时,也为两国年轻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理解的文化平台。
我见证了孔子学院为我的大学及小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孔子学院的使命是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和谐,为教育机构带来了国际视野,促进了我们对中国的理解。
——赞比亚大学校长史蒂芬·西姆康达:德不孤,必有邻。
自9年前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非洲已成为全球孔子学院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目前,在非洲30国中共设有35所孔子学院和10所孔子课堂。
学好漢语为学习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让他们通过另一种方式服务社会。目前在赞比亚的中资公司有300多家,超过3万多中国人在赞比亚生活。因此对懂汉语的赞比亚人的需求与日俱增。经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推荐,目前在赞比亚中资公司就业的学生就有十几位。这一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汉语学习也帮助学生实现了留学中国的梦想。2013年,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选拔了8位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一位正在攻读国际汉语教学硕士学位,三年后他将回去担任本土汉语教师。在孔子学院学过汉语并能讲汉语,成为被选拔到中国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赞比亚人都已经意识到,学习汉语不仅可以从全新的角度了解中国,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更是大有益处。
实用技能的培养也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竞争力。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积极与在赞中国企业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授日常口语和特殊目的的汉语,使学习者学有所用。
汉语课程即将纳入赞比亚教育体系,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墨西哥《千年报》2009年12月24日发表文章《孔子正在征服世界》,现摘要如下:
作为一个国际性论坛,孔子学院大会正变得越来越引人瞩目,这体现出中国正不断崛起为文化强国。在本月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孔子学院所在大学的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汇聚一堂,交流办学经验,共商孔子学院的发展和未来。
目前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有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海外约有4000万人在学习汉语。中国政府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满足超出预期的学习需求。
中国文化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落后于韩国和日本,这使得中国政府只能将教授汉语作为“软实力”战略的中心。
……
孔子学院不仅在欧洲、美国等有一定汉语教学基础的地区大受欢迎,同时也在非洲取得了成功。自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5年12月建成以来,孔子学院在非洲大陆“遍地开花”。目前约有1万非洲人在学习汉语。
分析人士指出,孔子学院成为学习汉语的“国际品牌”,表明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日俱增。
西班牙人莫帝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工程专业,后来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像很多在华外国人一样,他也是偶然接触了中华文化,亦经历了从新奇到入迷的阶段。
莫帝说,2006年,我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孔子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运作模式对比》,那时候为了写论文,我采访了孔子学院总部的一些老师和我们国家孔子学院的院长。获得汉语专业学士学位后,我凭着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进入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工作,还在西班牙大使馆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当过五年的西班牙语老师。此外,我还在北京不少大学和高中里做过西班牙语老师,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北京109中学和古城中学等。但我的终极梦想是在自己的家乡——西班牙北部的加利西亚省建一所孔子学院。
莫蒂热爱教育,追求知识,并且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汉语老师,决定重回北语这所我认为是全中国教授汉语最好的学校。”2013年夏天,莫帝获得了孔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同时考入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从此步入一个追寻梦想的新阶段。
莫帝说,这些年我一直在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有一些让我特别难忘的人和事。比如于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当北语志愿者,为古巴和墨西哥孔子学院的领导当翻译。这让我认识了很多不同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而且见到了我的偶像——莫言。2014年2月,我在我的家乡跟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长和汉办西班牙代表张丽老师在一起开会,希望以后可以让更多西班牙人学习汉语。而且我每年都会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孔子学院作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让更多西班牙人了解和平崛起的中国。
伴随着孔子学院建设的步伐,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影响随之扩大。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新闻周刊》评论指出:“通过建设孔子学院来向世界介绍中国是一个好主意。”
孔子学院的建设也为树立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多有贡献。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对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孔子学院不仅可以促进巴中教育交流,而且还可以促进巴中在文化、科技、艺术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法国普瓦提埃市夏普大区副区长马丁·达邦说,孔子学院通过语言、文化和教育来促进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将为法国培养大批了解并热爱中国的优秀汉语人才。
美国芝加哥市市长戴利说,中国经济发展强劲,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美国人民应该更加关注、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还呼吁“联邦政府也能像中国政府这样来支持我们的中小学外语教育”。
孔子学院的建设始终是世界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
《华尔街日报》发表《汉语推广热全球》一文评论道:“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孔子学院的推广,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
2006年1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评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产品:汉语》,文中引用当地一所汉语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许琳则说,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千余所孔子学院、学堂本身就表明,这种文化交流形式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而对于孔子学院的宗旨和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解,温哥华孔子学院院长谷丰表示,孔子学院让外界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能减少外国对中国的猜疑,通过文化交流,让他们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而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给汉办写的申办孔子学院的材料上的第一句话是:“为了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因为不了解就可能产生误解误判,就会大大影响中美关系。
2010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跟许琳要一个汉语教师。该学会有一所全美著名的精英私立中学昊济思学校,该校曾培养了多位美国驻华大使。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了未来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校长对许琳说:“你如果能影响这所中学,你将影响未来的中美关系。所以请给我派一个老师,办一个孔子课堂。”于是,双方共同签署了昊济思学校孔子课堂协议,并派出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的女研究生。
目前这位女研究生已经在该校執教两年,一个月只领1000美元的生活补助,但她所做的却是可能影响中美未来关系的大事。很多美国上流社会友好人士说:“孔子学院坚持这样办下去30年不动摇,世界一定会大变样。”
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20多位国际政要参加过孔子学院活动,有些还不止参加过一次。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校长韩德华对许琳说,孔子学院就是一张大圆桌。没有坐在圆桌上之前,有的国家很可能对中国有成见,甚至是敌视。但是大家围着圆桌坐下来开始对话,就会相互倾听,就会相互影响,最后就成了奥运会的“五环”,不求完全重叠,但至少会有部分重叠,共识就会越来越多。
除了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加速了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训诂学专家许嘉璐先生曾总结:“孔子学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我国的知识分子成建制地走出去了,而且是一直在走着。”
我们外派的老师两年一换,但一直都有老师在。每个老师都是活的中国文化标本,都是民间大使。这个作用真的是太大了!
孔子学院助力“一带一路”
如同中国雍容华贵的牡丹,孔子学院在异国的土地上一路芬芳,不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日理万机的两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习近平国外出访期间,都拨冗到所在国的孔子学院看望慰问。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更为孔子学院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在柬埔寨,“一带一路”和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良好互动。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过近30年日新月异的发展,羽翼渐丰的国内企业到了“扬帆出海”的时候了。商务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组织大型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得“开放”风气之先的江苏省无锡市政府率先响应,组织市内多家公司成立无锡太湖国际投资公司,几经竞争,终投标成功。
走出去,走向何方?他们锐利的目光一下子锁定了东南亚的柬埔寨。
中国与柬埔寨的友谊山高水长,由来已久。2016年10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金边前,在当地主流报纸《柬埔寨之光》发表署名文章,用“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情同手足的好邻居”形容中柬友谊。柬埔寨政局相对稳定,社会安定,尤其是柬埔寨老百姓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此外,柬埔寨“国际贸易环境非常宽松,外汇管制基本没有,有很多优惠政策,如免配额、免关税。”宋晓国说,中国企业落地柬埔寨,就可以享受到这些优惠。
如此优越的投资环境,可西港特区公司(由江苏无锡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投资有限公司与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出资构成)建设起初并不顺利。中国建设者和当地村民一度剑拔弩张,双方差一点武力相见。
2016年春节前后,我慕名到西港特区公司采访,副总经理邵建明告诉了我曾发生的一切。
西港特区坐落于西哈努克市郊,是柬埔寨王国政府批准的柬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创立园区之初,来自无锡的先遣团队遇到了不少麻烦——热带气候不适,配套条件较差,资金需求较大,人生地疏等,但敢拼敢闯的无锡人并没有被吓退,而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2007年,作为先遣工程队员的蒋君和同事们刚来到时,天天穿着胶鞋跋山涉水过湿地,穿行在雨林之中,勘察土地丈量面积,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与艰辛。
紧接着是 “开荒打草”,时任总工程师的邵建明和他的同事们在莫得朗乡十多平方公里的荒地上开始筑围墙、修厂房。由于特区所征用的土地,原本是附近几个村村民放牛的牧场。特区开发之前,这里的老百姓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里小孩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等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几乎每家都要养些牛,到时卖钱以备不时所需。经济特区开建后,这片养牛场就没了,经济来源被切断,所以村民们十分不满。
这一切邵建明们都被蒙在鼓里。当他们筑墙建厂时,“怪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头一天筑起的围墙,第二天便被推倒,一些建筑工具也被莫名其妙地破坏。邵建明和同事们仔细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村民们担心荒地被开发后自己的利益被夺走,便趁晚上搞破坏。
初期施工只得暂时搁浅。建设者们望着一片狼藉的工地,特别无奈。
如何扫除这只“拦路虎”?一番艰难的谈判就此展开。
村民们也有他们的苦衷:“我们知道,中国对柬埔寨一向友好,你们来帮助我们国家建设,我们当然欢迎。可你们征的地那可是我们活命的来源啊!要不,你们换个地方搞开发?”
公司代表摇头:“那可不行。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才选中了这里。再说,已经和你们政府签订了征地协议。”
村民们又想出怪招:赔钱。公司代表问他们要多少,来不及盘算的他们振振有词:“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放牧、生活,它是我们的命根子。要赔的话,那可是一大笔钱呢!”特区开发之初,经费拮据,恨不得一个钢镚掰成两半花,哪儿还有余钱兼顾其他?再说,如果赔钱的话,说不定是个无底洞呢!暗自思忖的公司代表婉拒了村民们的要求。
后来尽管乡政府多次出面调解,也没有取得丝毫进展。
参与谈判的邵建明在这段时间里可谓寝食难安,冥思苦想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涌入脑海。他问村民:“你们一头牛多少钱?”当得知一头牛大概300美元后,他便提出“交换”条件:“我们免费教你们的小孩学中文,我保证你们将来三个月赚回一头牛!”当时当地月工资水平约四五十美元。
“真的?”村民们有些半信半疑,但总算让了一步,“那就试试看吧。”
说干就干,邵建明先从支持此事的乡长家开始“试验”。他招来七八个孩子,借助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先从看图说话教起,一个简陋的“孔子学堂”在乡长家里建了起来。
“刚开始真的很不容易,我不懂柬语,只有在看图说话式教学的过程中,跟着孩子们慢慢学。”邵建明说。而与此同时,逐渐打消顾虑的村民们把更多孩子送到邵建明这里来。邵建明的学生从起初的七八人变为三四十人,再到后來的近百人。乡长家再也容纳不下,邵建明就借了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室。
下午小学放学后,便是他的“学校”开课时。由于白天没有时间,只能傍晚上课;没有电,邵建明自己掏钱买了几个汽车电瓶,点几个低压灯泡解决照明;没有书籍课本,他到西港的华文学校买了100多套教材给学生用。自转入当地小学开课后,邵建明“单打独斗”的教学活动,一直持续到2012年底特区展开大规模建设才告一段落。
后来,这些感受到中文魅力的学生先后进入当地的孔子学堂继续学习,锻造更加强劲的腾飞翅膀。
前后历时三年,邵建明共培养了60多名可以胜任翻译工作的学生。他说:“柬埔寨人十分善良,他们知恩图报,自从我有了这批学生后,当地村民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们不再与我们敌对,开始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特区搞破坏,围墙、厂房安全了,特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有了保障。
“园区里有很多我的学生,分布在园区各工厂,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所在公司的管理层,拿到了高薪。”对于这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邵建明言语间难掩自己的成就感。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大量中资企业的渐次进驻,中柬双语人才的需求使邵建明的学生们成为“抢手货”,为中资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邵建明说,这些人一般工资水平在300美元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800美元,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到两头牛,有些一家有两三个小孩学中文的,如今的家庭月收入达到2000美元,在当地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步入富裕家庭的行列。
针对特区企业柬语人才稀缺的现状,短期培训、快速就业乃特区当务之急。创业之初,特区公司就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对区内柬籍员工及周边村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语言培训,为入区企业搭建职工培训平台,推进柬埔寨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无论专职教师,还是公司高管,在培训员工的紧张时期,我们都是‘连轴转,恨不得倾其所有,让入职的柬埔寨青年中文交流无障碍。”邵建明说:“截至目前,培训中心已举办了六期培训,先后开设了《汉语基础》《柬语基础》《英语听说》等语言课程,以及《国际会计基础》《计算机应用》《国际物流实务》等应用课程,累计1.4万人受益。”
受当地孔子学院影响,更有柬埔寨人闻风而动,办学教授中文。2016年春节前漫步西港街头,我发现独立街319号有一所柬埔寨台中语言学校,便径直进去拜访。一会儿工夫,只见不少学生骑着摩托车前来上课。
一来二去,与祖籍广东潮州的校长温德淳熟了,他给我交底:“我现在办有初级班和中级班,还有两个分校,来我们这儿学习中文的西港青少年,从最初每年的三四百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学校先后共培养学生8000多人,有不少毕业生都在特区工厂打工。”
说起未来的打算,有中国情结的他信心十足:“现在的简陋校舍就是我家的宅基地。我准备春节过后就动工,建一座五层高楼;争取用六至八年时间,打造一所中文大学,聘请中国优秀教师专授中文,为西港和柬埔寨建设培养高级人才。”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经贸合作区,西港特区在开放模式、发展定位和平台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和样板意义十分重要。”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布建国指出,西港特区一直在努力扮演“中柬友谊的使者”的角色,这也是西港特区开发建设所坚守的信念。多年来,西港特区努力践行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意愿,与柬埔寨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相融合,将“中国梦”同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相对接,与柬埔寨政府实施的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外资、开发人才资源的“四角战略”相融合,正在成为“一带一路”节点上合作共赢的样板园区。
西港特區的建立,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特区成立前,村民们养牛一年仅赚300美元,如今他们在特区的工厂工作,有的月收入就达300美元,许多人家里都盖了新楼买了新车,生活越来越富裕。这种生活品质的大幅度提升正成功演绎着柬埔寨“春天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片热土上构筑着他们的“西港梦”。
“特区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证明双方的合作是成功和有前瞻性的。”红豆集团总经理周海江接受采访时指出,西港特区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人民的就业,使当地许多富余劳动力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而且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他们的家庭条件,西港区更成为加深和延续中柬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堪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友谊之城”。
2015年春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强调:“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洪森首相也多次要求:“把西港特区建成柬埔寨的深圳。”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期盼,更为西港特区腾飞的导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会全力建设好西港特区,共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周边,带动相关地区整体发展,使相关国家都愿意参与,都能从中受惠。”对于西港特区的发展,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豪情满怀:“接下来,西港特区将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打造中柬友谊城及‘一带一路上合作共赢的样板园区为愿景目标,重点打造‘三中心——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最终建成300家企业入驻、10万产业工人就业、20万人居住的生态化宜居新城,成为名副其实的柬埔寨的‘深圳。”
后来我还了解到,不仅仅是柬埔寨的“深圳”,随着中柬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柬埔寨全国学汉语的人群变得更加广泛了。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从2009年揭牌教学以来,迅速扩展至暹粒、西哈努克、实居、干拉、卜迭棉芷和茶胶省等。柬方院长谢莫尼勒博士接受《华商日报》独家专访时说:“2011年3月28日,孔子学院历史性地走进了王家军陆军第70旅特种部队,开设了除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外的第一个汉语教学点。目前,课堂还设在总理府、劳工部、文化部和警察学院等。迄今,学院的学员有将近一万人,包括学生、公务员、警察、军人,也有不少僧侣、在柬工作的老外,甚至连柬埔寨最高机构的参议院官员也都开始学起中国话了。”
由于中柬两国关系日益紧密,柬埔寨政府也开始推动和鼓励公务员学汉语,致力于消除政府间的语言障碍,这是柬埔寨政府高瞻远瞩的策略,也体现了柬埔寨对两国关系的重视。谢莫尼勒院长说,目前,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柬投资,中国各级政府代表团对柬访问也很频繁,政府迫切需要更多的、会中文的人才。“中国代表团来访时,一旦接待他们的柬埔寨官员会说中文,他们一定感到很亲切,而且彼此沟通也很方便。”
谢莫尼勒院长透露,由于对中文人才的迫切需求,他曾经与教育部提议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他说,全国政府学校有上万所,如果要把中文列入外语教学课程,需要很多中文教师,这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他强调:“大家都非常清楚学会中文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学会中文可以拓宽就业渠道,能有机会进入中国公司工作,或者从事导游服务,甚至有机会到中国留学。”随着柬中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学汉语”会在柬埔寨持续升温,而且中文将成为柬埔寨人学外语的第一选择。
2015年7月8日,由柬埔寨参议院主办、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柬埔寨与中国的连接通途”座谈会在柬埔寨参议院会议室举行。中国驻柬大使布建国作为特约嘉宾作主旨报告,柬埔寨参议院秘书长莫沙林阁下,王家研究院院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克洛媞达阁下出席并致辞。座谈会由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院长谢莫尼勒阁下主持。
布建国大使在主题报告中深入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基本原则及合作重点。她说,“一带一路”将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并激发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和合作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与会来宾同布大使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互动交流,纷纷高度评价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认为此举将大力推动和促进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并围绕如何充实和完善“一带一路”构想、中柬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更多务实合作等积极献言献策。与会来宾感谢孔子学院承办本次专题座谈会,认为此类座谈会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目标与行动,希望今后举办更多类似活动。
一年后的10月11日,“一带一路”中柬旅游文化论坛在柬埔寨王家研究院礼堂举行。
论坛在中柬两国国歌声中开幕,克洛媞达院长致辞说,“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纵观全局提出的倡议,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中柬两国是好兄弟、好朋友,近年来,两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赴柬埔寨的游客将达到200万人。此次召开“一带一路”中柬旅游文化论坛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次探讨中柬旅游的好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交流、多研究,以促进两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令人期许的是,“一带一路”将会使生机勃勃的孔子学院如虎添翼!
突起骤落的美国“签证风波”
荣耀、辉煌的背后,孔子学院也有严重的“不和谐音”,其中美国“签证风波”最为典型。
2012年,一纸公告让在美国存在了8年的孔子学院突然变得尴尬;仅仅8天之后,另一份最新公告又化尴尬为友善,政策的朝令夕改使孔子学院成为这年夏季中美之间最热的话题。
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部分中国汉语教师,违反了美国的签证规定,必须于6月30日离境。与此同时,要求在美国的孔子学院申请有关资质的认证。
然而,8天之后,新的公告称,持“不当”签证的老师不仅不需离境,美方甚至不再要求孔子学院进行资质认证。8天内,政策过山车般出现回转,实属罕见。
这都是“万能签证”惹的祸。
美國5月17日出台了公告,直到24日国内媒体报道之后方才引起公众的关注。就在这一天,26岁的中国对外汉语知名博主李鹤鸣收到了一位在美国教中文的华裔教授的邮件:这种事件迟早都会发生,只是不清楚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因为在一些美国人看来,孔子学院是来进行文化渗透的。
事实上,从孔子学院成立之初,美誉与质疑就不绝于耳。作为中国在海外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由外方提出申请,中方提供5万到10万美元的启动经费并配备师资。
中国在海外孔子学院的师资配备上,采取由国家汉办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两种方式。而引发此次风波的正是部分派往美国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的J-1签证问题。
5月17日,美国国务院提出,在美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外国人应该持有“教师”类别的J-1签证,否则在6月底本学年结束时将不能续延,并要求离境。
据了解,美国J-1签证是一种非移民签证,签发给来美国参加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交流访问者计划”的各类外籍人士。而在美国孔子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志愿者持有的恰恰是此类没有标注“教师”类别的J-1签证,这意味着这部分人将面临被迫离境的窘境。
美国签证网首席签证咨询专家朱伟告知,J-1签证的范围包含交换生、访问学者、教师、教授、医师等十几类,被业内称为“万能签证”,极易发生混淆。这一签证既方便又麻烦,方便的是,申请很少被拒,麻烦的是按照规定,若要转成其他签证先要回国服务两年。
事实上,中方教师使用J-1的签证也是美方提出来的。一位美国某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曾说,邀请函是美方发出的,而且按他们的要求可以用J-1签证:“从来没有因为这事纠结过,他让我们用,自然说明是合法的,否则我们也不可能过去。”
一位德国某孔子学院前院长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方学校为了让教师尽快到位,就会用变通的办法。J-1签证细究起来或许有些瑕疵,但绝对是在合法范围之内。“如果说有问题,也是美国的政策前后矛盾。”
曾在美国IUPUI大学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孙莎琪解释说,在美国中小学任教需要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但每个州的资格证都不尽相同;美国规定持J-1签证不能给中小学授课,这在逻辑上讲得通,但让中方教师拥有当地的教师资格证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申请工作签证,以规避J-1签证带来的风险。据朱伟介绍,申请美国工作签证者须为具有特殊才能和专业的人员,并且这个名额是受限的。这种签证要在劳工部门拿到劳工手续,再到移民局备案,比申请J-1签证更为复杂,对于急等中文教师上岗的美方来说,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该公告出台8天之后,情况发生戏剧性转变。当日,美国国务院女发言人纽兰表示,中国教师持有签证的争议只是一个签证类别是否适用的问题,并非针对孔子学院,而只是涉及“签证地位是否适用得当问题”,美方会尽力解决这个问题。
按照纽兰的解释,美国国务院本意是想清理相关签证,但美国务院有关J-1签证的指导文件引起了一些混乱。“我们将尽力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致使任何人离境。”
一天之后,美国国务院文教局再次发布公告称:不再对正规大学内设置的孔子学院作认证要求;除非自愿,不再硬性要求持有不当签证类别的中方教师限期离美;孔子学院与美国高校合作办学,相关的资格认证符合美国规定;美国将会协助相关院校确保教师获得正确类别的签证。
朱伟分析说,美国的第一份公告有些离谱,但可以肯定的是发现了违规现象,其背后涉及的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文化融合、教师体制、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孔子学院也应总结经验教训,规范管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事件之所以引起波澜,主要是美方公告内容未解释清楚,造成误解,加之媒体的关注和过分解读,使人们相信这是美方在打“政治牌”。
类似事件对于孔子学院似乎并不陌生。由于中国国家汉办的官方色彩,孔子学院在海外正常的文化交流很容易被误读甚至曲解。5月24日,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五周年庆典时,许琳表示,此次事件绝非偶然,自2010年开始,美方就已通过各种方式对孔子学院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调查,包括对教材、信件的审查。不仅仅在美国,孔子学院在德国、英国均“享受”过类似待遇。
一位美国某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心存忌惮,说:“在教学上,孔子学院的老师都小心翼翼,只讲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很少提及当代中国的情况,因为美国对这些很敏感。”
不过,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并不认同“政治牌”一说。他认为,在与美方的整个接触和直接洽谈中,整个事情属于签证规范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技术性问题。
另一种说法是,问题的迅速解决源于中国国内的公关力量。
17日的公告公布之后,中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即开始迅速反应。孔子学院总部“总教头”许琳以个人名义给美国81所孔子学院所在学校的校长发了邮件,表达了自己对该事件对中美文化交流影响的担心。
“北京时间5月18日一早,我就收到81所在美孔子学院的‘急救呼号。18日下午,我将81封写给校长的邮件发出去了。不是群发,是一封一封地写。应该说,我们是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信中我写到三点:第一,中方尊重美国的法律法规;第二,关于签证问题,一部分老师和志愿者持有J-1签证不是今天的事,已经近10年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出质疑,偏偏现在提出来?第三,如果要按照美国国务院公告实施的话,对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以及合作的中方院校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对国家汉办来说,压力非常大。因为目前在美国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共有600多人。公告一出,在美的中方院长、老师和志愿者们都非常紧张。有的老师才刚到美国,还没安顿好。于是,汉办又立即给在美的老师们写信,说祖国和人民就在你们身后,不要害怕,我们正在跟美方交涉,相信问题很快会解决的。然后又给中国的合作高校校长们写信,说目前我们正在跟美方交涉,也希望他们能跟合作的美方院校协商。很快,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等都第一时间给美方合作院校写信沟通。
许琳给美国校长们发信的同时,又报告了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亦表示,中国有关部门正在与美方进行紧急协商,希望有关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不影响相关孔子学院项目的正常开展。
此时,美国81所高校的校长们除了对公告表示“很震惊”之外,也迅速行动起来。威廉玛丽大学校长亲自写信给此次公告的签署人说:“作为美国最新设立孔子学院的大学,仅仅揭牌一个月,我已直接感受到该项目对我校中国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社区服务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的美方院长哈瑞福特也公开表示:“孔子学院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学生打开了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不会就这样放弃。”
还有一些开设了汉语课的中小学校将此公告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和学生,家长中有些是国会议员和州议员,其中有40多位议员集体咨询美国国务院,表示被通知下学期没有老师给我的孩子们上中文课了。
美国媒体也穷追不舍,一直在质疑该公告的合法性。
应该说,中国政府、国家汉办、中国相关高校和美国的81所高校、美国民众以及媒体多方面形成了合力,才使事件得以如此快速地解决。
风波平息之后,许琳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份公告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孔子学院官方认可,而美国国务院快速纠正了错误,中美人文交流还要加强,美国的汉语热势不可挡。
美国事件验证了孔子学院顽强的生命力,也给中方带来不少启示。
从效果上看,这次事件可以说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本来美国官方对于孔子学院从来没说过“NO”,但也没说过“YES”,而这次先说了“NO”,后面又坚决说了“YES”。所以从政府层面上,以后就很难再说孔子学院不合法了。也可以说,这次孔子学院取得了同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协会同等的地位。
许琳觉得,这件事情处理得最成功之处就是,我们把美国81所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也验证了汉办最初对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设计是最合理的。孔子学院采取自愿合作办学的模式,这是在中国文化大国地位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这次81所美国大学没有把美国国会针对孔子学院的“驱逐令”当作是中国的事情,而当作是他们各自学校的事情。所以他们最先起来反对。
另外,这次事件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挑战。许琳担心,如果没有把美国孔院的事情处理好,欧洲和日本立刻就会跟上生事。这次我们是利用了美国高校的力量修正了美国国务院的公告,但是如果有一天,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法律和政策来跟美国或其他国家政府正面交涉的话,怎么办?现在,国家对于孔子学院没有立法,甚至于社会上在认识方面也有些摇摆不定。如果可以在《教育法》或《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设有一章,或写明一个条款的话,再遇到此类事件我们就有法可依了,而现在就只有一个《孔子学院章程》。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尽快制定关于孔子学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另外,中方急需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相信美国这次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所以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应对准备。
孔院茁壮成长的“烦恼”
除却遭遇美国“签证风波”外,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孔子学院也频遭发展中的困扰。
国家汉办深知:传播中国文化任重而道遠,要抓紧时间把孔子学院做好做强。当务之急是完善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
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5年,发展迅速,罗兰大学愿意无偿提供一幢更大的教学楼,希望中方承担一定装修费用;爱尔兰政府计划为都柏林大学提供250万欧元用于孔子学院教学楼建设,外方希望国家汉办支持相应资金。由于国家汉办没有相关经费,这两个项目不得不搁浅。
事实上,像这样不被批准的项目不少。因经费所限,中方对每所孔子学院每年投入不超过20万美元。目前,还有7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大学正在申请开办孔子学院。
许琳坦言,10年来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投入,等于欧洲国家修建4公里高铁,其中60%用于支付教师与志愿者工资,而且外方学校的投入大大高于这个数。“4公里高铁,是联通地面交通;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孔子学院,则是修建‘心灵高铁,其路漫漫。”
许琳认为,尽管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但和我国推广文化的需要相比,和其他国家推广文化的成果相比,仍是“拓荒者”,仍是“童子军”。
十多年的成长,年轻的“文化使者”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成绩固然令人鼓舞,但与全球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相比,孔子学院供不应求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开始显现,对外汉语教学思路亟待扭转。同时,不少文化学者也开始呼吁:汉语走向国际化,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逐步简化,打破曲高和寡的局面。
简言之,教师和教材是孔子学院发展的最大瓶颈。
师资之困主要表现在能用外语讲孔子的专家远远不够。
各国兴办孔子学院,开始时教唱歌跳舞,激发兴趣;第二步学日常会话;第三步快速提升学成语。几年后,很多学生自然而然深入到研究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然而,这方面国内的师资却跟不上。就是用外语,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法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专家学者太少了。
国外汉语教师亦是如此。“学习中文的需求增加也意味着对中文输出的挑战增大。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师资匮乏的瓶颈,至少在英国,就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力量。”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威伯利坦言。
俄罗斯国立人文学院孔子学院院长易福成也有同感:“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师多数没有受过教师培训,对语言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经验。而俄罗斯本土的教师虽然可能是毕业于汉语专业的,但是自身的汉语水平又很有限,说、写都不够流利,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许琳原来对孔子学院的设计,就是一个“文化超市”。外国人到孔子学院来,就像我们自己到超市里一样,想买牛奶、面包、饼干、蔬菜……想买什么都能买到,味道不一,种类齐全,越多越好。
“前三年走下来,我才发现孔子学院总部不但应是个超市,还得有前店后厂,工厂里要有很多东西,超市都得去弄。但我发现这个超市里很缺东西,超市里的东西好不好都被抢光。我找货源很难,还得找生产基地自己生产,这个很不容易。本来这个地是种菜的,你还得让他种玉米,还得赶季节,到了秋天了,我的货架需要玉米、大豆、花生等。比如欧盟国家,很多都是小语种国家,希望能派教当地语言的教师。芬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不说英语,而且虽然很多人懂俄语,但不说俄语,需用本国语,这样双语、多语老师就非常缺。你让我反季节种菜就没法弄了,我得去找,找到会说当地语言的老师,但他又没有这种汉语的教学能力。因为人家学的时候,就是学当地语言的。所以还得给他加强培训,然后再往外派。特别是小语种国家,还有非洲国家都比较难派。”
仅仅是如何填补教师缺口就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几年前,国家汉办公派到国外的汉语教师只有六七十人,现在已经增加到2000多人/每年,然而,比起国际漢语热对教师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据国家汉办预测,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中亚五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非洲、阿拉伯地区、南美也有要求,而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都希望在汉语教师方面得到中国的大力帮助。2010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1亿,而全球汉语教师缺口超过400万。然而,中国目前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仅有3000多人,国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多人。
“我们请各高校申报可以用外语讲孔子、讲儒家思想、讲中国文史哲的专家学者名单,统计结果总数不到2000人。人才问题不抓紧着力解决,孔子学院是不可持续的。”许琳心急如焚。
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就是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英国、法国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7000多人;法语联盟2万人。
那孔子学院呢?每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目前,国家对于孔子学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不足的。
人力方面。世界著名的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都有专职队伍,但国家汉办却没有,找人有点像“抓壮丁”!目前,汉办外派的中方院长、教师、志愿者都是临时从各个高校借调而来的。对这些老师个人而言,这是出国锻炼的机会,也增加了个人的阅历,但是对汉办来说是投入大于产出,因为每位老师平均在外工作两年,刚刚积累了经验就到期了,而汉办又不得不从头培养新人。
在许琳看来,打造一支专职队伍,不说像造原子弹一样,也应该像当年开垦北大荒一样,或者像改革开放初期对公检法队伍的充实一样,来对待孔子学院的队伍建设。再有,我们几百年来都没有真正的有识之士让汉语走出去,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学习汉语,没有人那么想。所以教材教学方法、汉语思维方式与外国人的文化有很大差异,弄起来挺费劲的。她是担心不能长期提供满意的服务,人家会凉下来。我们得改,要不改真的不行。我们对外派汉语老师现在都很困难了。就是每年按30%—40%速度增长的来华学生的课都教不过来了,都要找兼职老师了。现在,需求和供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需要很多汉语老师,而合格的老师不是一天两天能打造出来的,至少得有4—5年的培养。对外国的文化熟悉,不光是读几本小说,是一种感觉、语感或者文化感。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的北京志愿者王悦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零的突破,已在2012年开始实现。
孔子学院总部拟建立300人的专职师资队伍。尽管一些专家认为“步伐太小”,但毕竟,这是“零的突破”。
与教师数量缺口同时存在的是教学方法问题。据反映,尽管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师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丰富,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如何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需求的外国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经验还比较欠缺。怎样才能像孔子那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许多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的新课题、新追求。
其次是教材之急。
几年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饶勤首次参观彼格菲塔高中,差点落泪。“这家正式教汉语课的学校,当时还未设孔子课堂,几乎没有汉语教材,连一本汉语字典也没有。”
可喜的是,2013年,孔子学院在彼格菲塔高中开设孔子课堂,提供了1000本书籍,除了教材,还有中国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喜爱中国的孩子们终于“有书可读”。
锦上添花的是,国家汉办编了两本工具书,一本字典581个字,一本词典800个词。非常受欢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搞了7亿3千万个汉字的随机调查,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占使用频率80%以上的字只有581个。于是就编了这本字典。这就告诉外国人学汉语并不难,你把581个字认识了,就可以看中文报纸了。接下来的一本,就是把581个字串成800个词的词典。这为老外学习汉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家汉办的初衷是,把这些字词挑出来,让初学者能够先掌握一批,然后进了门自己再学就比较容易了。
不可否认,汉语以难学著称,如何降低汉语学习的门槛,教材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据统计,目前有1000多种对外汉语教材,但方便外国人学习的并不多,教材中间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方式也不合乎他们的接受习惯。如前所述,许多对外汉语教材中都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按照外国人的思维,愚公的做法就有点不可思议,他们大多认为搬个家就可以解决问题;再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许多外国人不理解孔融为什么要让梨。
总的看来,汉语中初级课程较为完整,中国文化课则薄弱得多。一门笼统的“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高中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这固然和孔子学院中初级汉语教学的大量需求有关,也反映了对此重视得不够。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应该邀请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的文史哲专家共同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拍摄精品课程播出。
与之相应的,是中国文化教材不足。《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等现有教材显然无法满足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举例来说,我们的孔子学院是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形象品牌的,《论语》理应成为孔子学院的必备课程,但是现在很少开设这门课,也还没有这样一部给外国人讲授《论语》的教材。实际上,《论语》的全译本在很多国家都有,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把它引入孔子学院的教学当中。编写适合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易学易理解的、篇幅较小、浅显易懂的国别化《论语》教材是非常急迫的和重要的。其他像《大学》《中庸》《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经典,也应早日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
不少国家的学生还表示,希望能拥有专门针对自己国家学生的教材;因为到中国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希望学习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实用的汉语。这几年,总部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编写本土化教材。尽管如此,但适应各国文化背景和不同层次需要的教材依旧缺乏,亟待解决这一问题。
许琳指出,今后的教材编写要坚持贴近外国人的思想,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贴近外国人的生活原则。目前中国正在采取向外招标、中外合编的办法,加紧编纂国别教材。
汉学家是国外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研究和传播领域的最活跃的专家,他们是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发挥汉学家的作用是孔子学院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方面。要不断深化与他们的合作,挖掘他们的潜力,就汉学家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和如何培养中青年汉学家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加强汉学家与国内文史哲学家和当代中国研究专家的联系,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共同研究中國文化传播的各方面问题。汉学家有了解所在国情况的优势,国内学者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可以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实行课题培养计划。由国家汉办和各大学资助课题研究,内容围绕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来确定。例如,如何编订国别化的孔子学院《论语》教材就需要汉学家的工作等。
“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解决。
“孔子学院还很年轻,要有耐心,让它在风雨中成长。”许琳衷心希望,这一点,也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经过十多年跋涉,孔子学院为国家争了光争了气,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它应该说当之无愧。虽然还在蹒跚学步阶段,但是,它已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上,孔子学院的角色定位最主要的还是要教来孔子学院的人学习汉语。只不过对学汉语人的要求不一样,根据对方的需求,量身定做其学习标准,比如商务人员要来中国做生意,要和中国人打交道,就得教他了解一些中国的习俗和法律,还有中国的常用语。
角色定位主要还是教语言,但是教语言的同时,还是要推广传播我们的中华文化,甚至我们的理念。中国人的和谐,以家庭为重,又富有社会责任感,还有谦和、忍让、勤劳、和睦等优良品质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还是应该通过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的讲授,影响到他们,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和了解我们。
许琳的回忆饶有趣味:“20世纪80年代初,我做世界银行贷款,跟很多专家交流,我当时就觉得双方的文化差异比较大。他们不是那么了解我们的文化,比如他感冒了,我每天都问他你今天好了吗?还是否需要我给你弄点药?他觉得挺烦的,他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你管得着吗,你又不是我的妈妈,我已经有了妈妈。我很生气,中国人你要是这样,不关心就会生气的。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又比如中国人见面说吃了吗,老外觉得干吗问我吃了吗。你问今年多大了,咱们不觉得是个事,老外觉得你怎么问我隐私,其实就是特别平常的事,却会造成很大的误会。”
“我们肯定要通过孔子学院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我觉得定位最终还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我们的质量也要定在这个方面,对孔子学院,我们只是和外国合作共办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传播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也通过这个平台让人家能够平稳地走到中国来,和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各个方面更容易交往,起到‘桥梁的作用。”
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固然可喜,但中国文化建设仍要深谋远虑。
事实上,我们走出去的汉语,遭到了巨大需求的冲击。汉语虽然走出去了,但实际上配套工程却差了很远,特别是文化建设;文化走出去,并不是国家汉办一家能干得了的事情。
许琳深有感触地说:“教语言,不教文化,语言是教不下去的,所以既得教语言,又得教文化。文化现在教浅的还行,教深的咱也说不了,比如四书五经,连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真的是这样,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对我们国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咱们没有这种底色,你往外传播也好,或者是介绍也好,都是不容易的。我们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解释道家、儒家、诸子百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涉及对孔子学院目前力不能及高不可攀的一个大课题——如何教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外,必须在思想哲学、文化艺术、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软系统方面具有引领地位。中国学术界文化人士一直呼吁政府大量发展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文化产品和思想观念的对外输出。
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胡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对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可明末清初以降,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却大大地落伍了!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有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明创造。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观念等的束缚,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
“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
令德国下萨克森州议会前议长维恩施德特遗憾的是:中国与西方、欧洲的对话早已开始,但主要在经济方面,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尚未被充分发掘。
这必须引起全体国人的警醒、追问和反思!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幡然醒悟”,奋起直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当代社会,只有把创新作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才能使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二五”文化战略开宗明义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2000年10月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强化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纲要,再到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会,国家文化战略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把发展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首次把文化产业、文化安全、文化输出提升到第十二个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施政纲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
2014年3月29日,出访西欧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同他们就加强中德语言文化交流进行座谈。
习近平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包容友善地相处。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习近平强调,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只要我们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弭于无形。
显而易见,“孔子学院”是一项文化输出和展现国家软实力的形象工程,旨在打造推广汉语教学、传播国学和现代文明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传播中华文明,重要的是向世界提供有价值的价值观念,这就必须是探索创新,而不仅仅是把传统历史打包发售。
中国人试图对今后世界文化和全球化发展提供思想贡献,这是一个富有理想激情的宏伟目标。当前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能够四处挂牌,是好事,但这远远不够。要解决中国自身文化矛盾和向世界输出中国人的思想的问题,绝不可在过往经验中找到有效处方,而是要通过创造力为历史开源提供新动力。
为中华文化“种子”在异国土壤生长备足养分,孔子传人们一直在努力。2009年4月,经国家汉办批准,“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在武汉大学建立,从国家战略高度和全球需求出发,以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研究、创制、开发与推广为主要任务。同时,开辟学术园地,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由武汉大学主编的《长江学术》特别开辟了“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专栏,在加强学术研究、开展经验交流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指出,孔子学院不仅仅要推广汉语教学,更要向世界传递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民族文化精神。武汉大学正按照这一理念,在孔子学院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之路上健步前行。
许琳的“汉文化”情结
见到全球“满天飞”的许琳,是件十分困难的事。
整洁得体的衣着,蓬松的菊花头,透射出职业女性的干练和洒脱;而她惯有的坚毅和果决,则从她紧抿的嘴角显露出来。这是许琳给我的第一印象。
12年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国家汉办主任一职点将点到了许琳头上。许琳却极力推脱,表示自己不适合这个职务,她以往的工作“跟对外汉语推广一点也不相关,根本不沾边”。
大学本科学化学、研究生学经济的许琳,此前做过大学老师、行政干部、市长助理,在国家教育部做过计划、财务工作,后来在驻外使馆当了5年的教育参赞。许琳曾在教育部外资贷款办公室担任主任,深知中国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当她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孔子学院的总干事时,对这项新的工作也充满了不理解。
“我就问我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咱们到了走出去的时候了吗?我们自己的事情都还没解决呢!”她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回忆自己刚接手这份工作时的心情时说。但随着做这个工作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做下来,她真的觉得这笔钱该出,而且非常有必要。
不久前,在以色列、约旦、黎巴嫩的走访中,她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有的时候,一个误会能使两国打起仗来,这得死多少人,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我经常对这些给我们提意见的人说,扶贫是一个轮子,开放是另外一个轮子,我们这两个轮子都要投入,都要飞快地转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走得更成功。”
她走马上任时,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刚刚挂牌。而如今,孔子学院已“花”开全球,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主要平台,甚至成为中国“大外交”和“大外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琳率领她的团队所做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孔子学院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褒奖。
2008年4月22日,为表彰许琳在全球推广中文教学以及创建孔子学院等方面做出的努力,纽约华美协进社和联合国大学为许琳颁发了“青云”奖。
华美协进社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由当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知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以推进对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及遗产的理解和鉴赏为宗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专为美国人开设有关中国和中国文明课程的教育机构。华美协进社自成立以来,在推动中美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每年颁发一次的“青云”奖是表彰对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以往“青云”奖得主包括基辛格博士、何大一博士、前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以及雅芳华裔总裁钟彬娴等人。
2012年4月6日,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在驻华使馆官邸,代表法国政府向许琳授予法国学术棕榈军官勋章,以表彰她在两国教育、青年交流和文化推广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法国学术棕榈勋章由拿破仑于1808年创立,是法国教育领域最高荣誉,主要颁发给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士。
2013年6月11日,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授予许琳荣誉博士学位。大特尔诺沃大学校长普拉门·列格科斯图普,称赞许琳为中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表示,在许琳领导下,中国国家汉办过去几年内建立数百所孔子学院,在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大力支持下,中保汉语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果。
这些年孔子学院发展非常迅速,几乎与孔子学院共同成长的许琳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工作仍让她感到身心俱疲:“主要是需求的这种迫切性和我们能力的反差,让我感到工作挺难做的。我原来在教育部财务司做过副司长,我还是一个可以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人,但是确实这个工作我认为所谓软的东西是很难做的。”许琳说,“人们认为水是最坚硬的,多年的实践我才发现文化是最坚硬的,这是一根硬骨头,需要大家一块来啃。”
在全球汉语学习热潮的推动下,10多年来,孔子学院蓬勃发展,形势喜人。每当孔子学院总部业务大楼又多了一面新的外国国旗,许琳和同事们欣喜之余,更多地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孔子学院的“掌门人”,许琳很清楚,孔子学院是一支文化“童子军”,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美国外语教学中,70%是西班牙语,20%是法语,6%是德语,而汉语只占极少一部分。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及欧洲经济持续衰退,给孔子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现在很多美国州立大学面临财政困难,存在裁撤学科的问题,外语教学首当其冲。“美国人对我说,这时候如果你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帮我们渡过难关,美国汉语教学未来一定会有更大发展。现在,美国一些西班牙语、法语教师已经开始转向汉语。”许琳说。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上是成功的,但在文化和经济并行走出去上却不是很理想,文化的脚步是滞后的。文化滞后的结果是什么?以非洲为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驻非洲,但企业只是走出去了,却没有走进去。为什么没有走进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不匹配。企业在当地修一所大桥,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中国修的?但文化传播就会不一样。
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和单位,能做到像汉办这样在全球已有1500多个点,而这些点都是文化走出去的基地。
这些年来,财政部对孔子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虽然经费在逐渐增加,但项目审批仍是小心翼翼的。国家汉办与财政部往往会因为一个项目不厌其烦地论证其可行性。国家汉办去财政部最多的时候一年跑60趟,其中就包括为教师和志愿者提高待遇。
许琳说,教育投入和文化传播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见效。在孔子学院这件事上,我们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
“向外走得越远、越广,就越能反省自我的文化。”许琳说,这几年孔子学院发展很快,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在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哪些是精髓?哪些是真正需要传承的?许琳说,她真正希望的是,外国朋友能够通过孔子学院,学习中国语言,认识中国文化,真正了解中国。同时,通过孔子学院这一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中国文化通过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与交融,真正实现自信和自强。
如何让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真正结出中国文化的果实?许琳提出:“孔子学院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她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产品,特别在向国际上推广的时候,就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以产业、市场的方式来运作。语言推广不走产业、市场之路是绝对没有发展前途的。
我国对外汉语推广正在逐渐迈出产业化的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比如通过开展外国人汉语考试,成立专门机构,推进形成一个“汉考”市场。仅汉语水平考试(HSK)一项,就由原来每年国家补贴400万元到现在每年赚1000多万元。
近20年来,全世界在外语教学上出现一个趋势,“交际法理论”占了上风。对外汉语教学也从中国人学英语中吸取教训,改变以往重语法规则、轻交际能力的做法,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汉语考试进行分类、分级和灵活化,大学生、小学生、成人都有自己的考题。“改革的主导思想是,采用激励机制,把汉语学习的压力变成动力,让那些觉得学汉语‘进门难的人,‘出门很容易。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进汉语教育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进而形成长效市场。”
一直被视为对外汉语推广“瓶颈”的教材问题、师资培养问题,乃至整个队伍建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来解决。谁想具备汉语教师资格,谁就要来了解、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已出台三个标准,其中《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就是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认证。
如何让价值观和习惯都与中国人不同的外国人觉得汉语教材实用?目前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书,大多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且教材形式单调、落后,提不起学习者的兴趣。在许琳看来,教材经过市场检验才是根本,教师要脱离本体,要贴近外国人的思想、习惯、生活来编教材,组织教学。正如有专家提出的,要把中国式的教材变为当地本土式的教材,出发点是“他们要学什么”,而不是我们“让他们学什么”。许琳认为,目前国内输出的汉语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母语的痕迹,如果有大批外国人来编汉语教材,那才是产业化的成功,汉语推广才大有希望。
许琳强调,未来的对外汉语教材开发必须是多媒体、网络带路。“简单说,就是把光盘放进电脑就能学,而不是先发给人家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制作语言教材的方法,毕竟20年前外国就有“follow me”这样生动有趣的录像教材了。
实际上,对外汉语推广教材开发走产业化道路是有基础的。2008年巴黎语言博览会上,中国作为主宾国,精选了国内10个部门的出版社参展。其中,太原一家公司出版的汉字宫教材,把汉字的偏旁部首拆分,用画面、多媒体来表现,特别受欢迎,所带产品第一天就被一抢而空。公司后悔没带刷卡机。他们说明年还要来,要多少展位费都交。另一家上海民营企业投入1000万元,引进了英国最受欢迎的一套教材来进行汉语教学,也深受欢迎。这一现象反映了在对外汉语教育的教材开发及其市场推广能力上,部分民营、私营企业早就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市场的反应明显要快。
许琳相信,与民间机构的合作在未来会有更大空间,希望更多的公司加入到汉语推广队伍中来。据悉,国内英语教育的最大品牌“新东方”已提出:只要给政策,他们可以做到如同推广英语一样推广汉语。
全社会合力推广汉语文化,是许琳的又一大愿望。
文化推广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过程,是拓展合作空间的过程。
许琳介绍,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正发挥着新的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化部的巴黎文化中心、埃及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合作,国家汉办派出汉语教师,这些中心开始招收汉语学生,效果逐渐显现。再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有43个语种,不少语种出现听众面缩小的趋势。近年来,把汉语文化和汉语教学作为固定的广播时段,不仅留住了大批老听众,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新的听众。
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且扩大了国家外交的舞台。外交部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先后有近百位大使和总领事参加一次或多次孔子学院的活动。由于孔子学院都在大学里,大学又是社会上重要的思想来源,这对于增进了解、相互沟通十分有利。不少驻外使馆的外交官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外交平台。在一些国家,总理、州议员都支持甚至亲自参与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活动,这种情景在过去是没有的。
汉文化圈的一些亚洲国家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走出去。韩国政府在扶持影视行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然后再通过这些载体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并保持较大的力度,“韩流”在中国的出现就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再如日本,20世纪日本经济腾飞带来“日语热”,虽然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华文明,但是日本人很懂得把握机遇,以其高超的手法巧妙地利用“日语热”推销本国的文化,致使许多西方人相信日本文化代表了整个东方文明。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淀却仍然不为世界所认知,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在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方面明显准备不足,还没有完全摆脱“对外宣传”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水平。
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的契机扭转这一局面。许琳认为:“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大事业,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
许琳的“汉文化”情结,无不透露出一种勇敢的责任担当和深沉的国家情怀!
2009年1月31日,许琳在巴黎与全法国公派汉语教师及汉语志愿者畅谈,在听取并回答了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提问后,许琳感慨良多,她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艰巨、长期和復杂的系统工程。她勉励大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和“先锋队”,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她说:“文化的传播不似坚船利炮,一仗定胜负,也不像工业革命立见成效,因此文化的传播者必定是苦行僧。”
有这些“苦行僧”经年累月地默默奉献,有众多文化传播者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假以时日,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必将成为响当当的全球品牌!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属于世界。在阳光与风雨中已走过13个年头,这棵小幼苗将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中国文化的自豪和中国人的骄傲!
(文中参阅和引用了国家汉办网、《孔子学院》院刊、《志愿者之家》等媒介上的相关文章和图片,一并向网站、期刊和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