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单独列项为教学要求,并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笔者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口头语言不够规范,喜欢说话,但不完整、缺乏条理性,用词不当、夹带方言土语,交际时忽视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口语交际训练不够规范,不够扎实。基于此,我们提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紧扣农村特色,广拓渠道,规范、扎实地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起示范作用。
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首先要对每个学段的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有系统的了解,在每节课前三分钟,学生轮流上台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训练。低年级介绍自己及家人的兴趣爱好,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分享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及好词好句好段。中年级介绍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新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欣赏美文等。高年级引入美文赏析、小辩论擂台、即兴演讲、表演课本剧等。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趣味性和随意性。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坚持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不但有益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有益于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心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说明阅读教学隐含着口语交际的训练。课堂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也是展示口语交际能力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加强朗读、注重复述,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复述故事情节、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听、说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师在教学时巧立话题,拓展延伸。把用词说话与理解文本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续说故事等训练形式,学生兴趣浓厚,说话有条理,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与文本语言深层“对话”的基础上,创造运用,使文本语言得以深化,升华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教学重视课内外的结合,让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克服农村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氛围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校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和班级的课本剧表演、童话剧表演、佳作欣赏、组织小小主题辩论会等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胆、主动地与人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应对能力、表达沟通等交际素养。除了在校内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平台外,还利用信息网络的社交平台鼓励家庭参与课题研究,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交际的主动意识,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胆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学中,注重把生活情境引进课堂,营造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对发言与倾听者提出要求,发言时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眼睛要看着对方,倾听者要专心听,认真理解对方发言的内容,要注意用上文明礼貌用语等,让交流的气氛更加平等、和谐,要关注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口语交际的方法。
两年的努力和研究促使教师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着力在生活口语交际方面进行研究,力图探索“生活化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学到”及“得到”。实验教师在研讨课、示范课中不断成长,年轻教师上了很多研讨课和示范课,在集体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中,教师勤于总结,不断反思,积极撰写课题论文、随笔反思、教学设计,有许多论文在市级县级等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教研成果日益丰富。通过课题研究,还打造了一批骨干教师。
两年的探索,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口语交际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语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在口语交际课上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敢于动脑、敢于动口、乐于动手;学生体会到说中学、学中说、玩中乐、乐中求发展的学习模式,并掌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学校朗诵组在2017年、2018年参加县级校园经典诵读比赛中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玉晓玲同学取得县级讲故事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