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应用技术,最早被运用于我们的工业设计中,其过程是以某一个环节为中心,将图形和词汇进行横向关联,进而形成放射状的知识链条。这种思维方式将人们大脑中的文字、图像与逻辑空间想象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继而形成多发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人对不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与掌握,从而改善了人的行为和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类右脑的颜色、图像、空间和想象能力,同时左脑的文字、逻辑、条理、顺序等因素也会参与人的思维与记忆,最终完成思维多向性、发散性的转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够把我们的思维与事物进行有效联系,就可以有效改善我们的学习能力。
随着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应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小学教育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需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与推理能力,而恰恰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与推理能力较弱的学情,这时进行逻辑性强的数学学习就十分容易出现机械性记忆缺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而本文就是以思维导图教学法为出发点,结合现代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使小学生能够有序合理地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系统知识架构,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的管理,从而帮助学生挖掘出更为深层次的内容,让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将数学学科中的知识构建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体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易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解题上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错题本并依照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将错题记录下来,在考试前通过错题本的复习,就可以进行系统分析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应当掌握的重点知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数学知识普遍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实际情况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理解、推理、归纳等方面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学生需要我们教师在他们遇到数学学习的知识难点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思维导图法对于我们解决数学难点知识有很大的意义及作用。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这类题型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相对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考试中也占有较高的分值,这时如果学生能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掌握其相关各类条件,以正确思路为引导,并通过框图与箭头的方式整理相关知识点间的关系,就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解题思路与分析能力。
整理复习是学生做好自身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概括和巩固,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进行自身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条件与基础,是学生帮助自身优化其数学知识结构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就可以把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点,归结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在自己需要时就能够快速检索与利用。而整理复习工作往往存在时间紧、内容多、范围广等问题,所以学生要提高自己整理复习的效率,学生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帮助构建适合学生自身的思维导图,其目的是把所学知识中那些细小的、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与合理的整理,从而形成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整理笔记和建立错题本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进行整体复习时能及时查漏补缺,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强度,避免了教师不必要的重复性教学工作,所以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等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来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概念知识、难点知识、新旧知识及整理复习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