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需要抓住教学的源头——课堂,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才能够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供可行性基础[1]。数学思维品质即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数学实践探究能力、数学逻辑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实现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构建探究式初中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立体且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可以极大地促进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故此,笔者将从构建初中数学探究课堂的三大策略出发,详述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提问交流模式往往占据了交流的核心主体地位[2]。提问作为一种从古沿用至今的教学方式,是构建探究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初中数学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考查学生数学概念以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这种提问的方式,缺乏教学启发性,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中可以运用有效性提问教学方法构建探究课堂,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问题,并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层次性与连接性,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教学主题进行仔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一:
在《轴对称》这一课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个有效性提问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学习轴对称,并掌握轴对称的特征,从而识别中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看做轴对称。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已经为你们讲解了轴对称图形上的相关知识点,同学们你们能够告诉我身边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吗?
生1:老师你看班级的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
生2:老师课桌的表面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的眼睛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谁能告诉我,轴对称图形上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如何?
生:相等。
师:那么我问一下,如果我们的眼睛向右看,那我们的眼仁到鼻梁的距离相等吗?
(学生开始看向同桌,探究眼睛向右看后,眼仁到鼻梁的距离是否相等。)
生:不相等。
师:那么眼仁什么时候到鼻梁的距离是相等的。
生1:向前看时。
生2:对眼的时候也相等啊。(该生比较调皮。)
师:可以看出,把眼睛看成轴对称图形是有条件的。
……
通过所举案例可以看到,初中数学教师通过有效性提问,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轴对称”,设置多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最后实现轴对称知识的有效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多个提问中不断地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在利用有效性提问构建探究课堂,要注意提问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能力与生活经验,生活化的提问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逻辑学科,更是一门功能性学科,可以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通过教材、黑板、试卷完成教学的全部准备,并且讲解“概念——例题——习题”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固定流程。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学生会做数学习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数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目标,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3]。学生在做习题时只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意义,从而导致题型略有变化学生就无法运用知识点解答相关的问题,长远来说学生会在被动的课堂氛围中削减课堂学习的兴趣,并运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从而失去数学学习的动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意识到,学生真正掌握的内容才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构建探究的课堂背景,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更好地探究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探究能力。
案例二:
在《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两名学生分别做定点A与定点B,并且两点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以白色粉笔线为界,让第三名学生到A处取一本书,必须触碰到地上白色粉笔线之后才能送到B处(A点与B点到白色粉笔线的距离并不相等,A处相对距离较远)。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求得最短路径。
师:同学们,你们看某同学怎么走才是最短路径?
生1:老师我觉得,分别做过A点与过B点与粉笔线的垂直线,取这两个点之间的中间一点就是最短路径。
师:那你尝试一下,并用皮尺量一下你取的点分别到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之和,再从这个点的左边与右边各选择一个点,分别测试一下距离之和,并分别与你所取点进行对比,你看一下距离是否最小?
(生1 认真测试三个不同点各自的距离之和。)
师:你所取点的距离是最小的吗?
生1:不是。
生2:老师我觉得应该从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入手,来求最短路径。
生3:可是必须先到粉笔线所在的位置,怎么求A、B之间的线段。
师:你们尝试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与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小马到河边喝水回家的习题是一样的道理。
(几个学生纷纷上前,尝试用轴对称的方式来找最短路径,并用皮尺不停地测量距离。)
……
通过所举的案例可以看到,初中数学教师通过构建“最短路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掌握如何寻求最短路径的方法,帮助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实际探究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中,提升了个人的实践探究能力,实现了构建数学探究课堂,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包括学习习惯与价值观两个方面。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价值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难度过大且抽象性过强的数学知识点并不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4]。数学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要确保小组构成成员的多样性,依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性别将其穿插到各个小组中,从而丰富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角度,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激发各自的学习灵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并通过集体合作培养学习习惯与数学价值观。
案例三: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以“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为主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反复地验证其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学习习惯与价值观。
生1:老师讲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该生数学能力较弱)
生2:我来告诉你,你看我画的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我在这条直线上随意选择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该生数学能力较强,但不够细心。)
(该生说完后,其他小组成员纷纷围上,尝试用直尺量一下,在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是否真的如生2 所说。)
生3:不对啊,你取的这一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并不相等。(该生比较细心。)
生1:是不是书上说错了。
生2:不可能,书上绝对不会错的,再说错了老师为什么没有发现?
生1:老师告诉我们要敢于质疑,没准书上就是错了。
生3:你们看,生2 画的只是垂直线,并不是垂直平分线,根本没有平分这条线段。
(小组成员纷纷上前验证生3 所说的是否正确。)
……
通过所举案例可以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在同学的帮助下可以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构建探究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有效性提问、情景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构建探究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