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华
2014 年教育部颁布文件明确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努力方向。
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道:“历,过也,传也。”葛剑雄等人指出:“‘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史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时序性和空间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就会张冠李戴、思维混乱。因此,掌握“时空观念”应该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近几年的命题中,对“时空观念”的考查频率非常高,几乎每道题都涉及“时空观念”,因此,时空定位是解答高考试题的关键。另外,现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以此凸显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知识本身的连贯性。因此,无论从现实性的应试能力的提升还是终身性的素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都要落实对“时空观念”的培养。
“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它必须与具体知识的灌输,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诸多具体的事例和反复的专门训练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而历史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呢?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24 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培养与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途径。
人类历史的发展虽不在同一时空中发生、发展,但各个历史现象之间却不是孤立的,会有一些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厘清历史事件中复杂的因果关系,从而为历史事件构建一个因果的时间关系网,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笔者设计以下环节:要求学生把本课的主要史实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0 世纪70 年代三大外交成就之间的因果时序逻辑。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同一场域、不同时域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连续性(纵向联系);以及在同一时域,不同场域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横向联系)。”
时空观念的史学方法论隐喻了一个规则,如果要获得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就必需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空和空间进行审视,按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等要素,揭示系列史实间的联系,形成历史发展的线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开创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全貌。首先补充20 世纪60 年代的中国外交现状:
材料:在“文革”开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同近30 个国家先后发生外交纠纷,……到60 年代末,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领馆由60 年代的30 个锐减到6 个,而中国的驻外使领馆也从14 个变成5 个。中国……处于半封闭状态。
通过材料,学生认识到60 年代中国的外交环境急剧恶化,几乎四面受敌,所以中国急需打开外交新局面,而打开外交新局面的关键在于中美关系。为此,笔者补充以下材料:
材料: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中苏边境,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同时,苏联在与美国对抗中显然占有上风,美国则由于在越南的战争无结果而无力与苏联抗衡。……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领导人决心结束“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自我孤立,……此外,与美国关系改善了,不仅可以……此外,许多美国人也认识到,……
——摘编自哈里·哈丁《脆弱的关系》
在教学中,借助史料展示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复杂处境,回归历史现场,学生可深切感受到,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如此,学生感受到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历史图片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感,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升华情感、引发思考和汲取智慧。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也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