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状况的分析
——以上海为例

2019-04-07 14:10:06/焦
质量与标准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内芯课业白度

文 /焦 诚

中小学课业簿册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使用量大、时间长的重要教学用品,对教材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牢固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1]达45.7%,初中生近视比例达74.4%,高中生更是高达83.3%,且近视低龄化趋势明显。课业簿册的行高距离、用纸白度和光泽度等相关特性是构成学生近视率上升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用纸荧光白度、封面印刷油墨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元素的溶出和钉针外翘等对学生易造成安全威胁。因此,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维护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他们生产健康、环保、安全和卫生的学习用品,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2011年上海市首次发布了DB 31/T 565-2011《中小学课业簿册安全卫生与质量要求》地方标准,并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改版。自标准出台至今,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整体质量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一、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近年来,上海市多次开展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依据SHCCJSGF 206.2-2013《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规范》和DB31/T 565-2013《中小学课业簿册安全卫生与质量要求》,抽查涉及内芯纸张白度、不透明度、光泽度、危险锐利尖端、苯类溶剂和可迁移元素等27个检测指标。2013年—2018年上海市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详见表1与图1。

表1 2013年—2017年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表

图1 2013年—2018年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分布图

根据图1所示,自DB31/T 565-2013于2013年改版以来,标准中的要求、检验方法与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状况相适宜,发挥了标准在市场中的规范作用,从2013年—2017年产品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但2018年的不合格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回升。这是由于一家生产企业在某一项指标上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8个批次不合格。现就各年检出的不合格项进行统计,详见图2。

图2 2013年—2018年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主要不合格项统计图

表2 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主要不合格项目产生的影响

根据图2所示,近几年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8项产品指标上,特别是危险锐利尖端和纸张紧度,两项指标这不合格批次占比均达30%;其次是产品标识、内芯格线、荧光度和纸张白度这4项指标,属于常见质量问题。当然,不合格批次还涉及到其他指标,如内芯格线误差、左右页面行线误差和成品内芯等均只有1个批次,属于个别质量问题。

结合图2中的不合格项和其他重要指标,对学生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详见表2)。

二、原因分析

1.危险锐利尖端

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由于厚度较薄,装订方式一般采用骑马订装。危险锐利尖端,即整个簿册的中心折缝上订进两个钉锯的钉脚外翘,可能产生不合理伤害的可触及尖端。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订书机头在工作中压力强度不够,只是将钉锯订入,没有被压平、收平。当然机头压力过大,会引起钉脚断裂,造成簿册散页现象。微调机头压力,不断配比金属丝强度和书册厚度,达到最佳装订参数与方式,才能完全杜绝尖端外翘现象。

2.纸张紧度

纸张紧度是纸的一项基础性能指标,它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纸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一般纸的紧度越高,其耐破性、抗张性越好,且不易透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书写控制能力还不强,需要一定紧度的纸张,而生产企业在采购纸张原材料时,或考虑到成本问题,或质量把关不到位,采购的纸张内部纤维结构过于稀松,较难达到标准要求,制造出问题簿册。

3.产品标识

标识反映产品的重要信息,是产品质量的关键特性,在《产品质量法》中明确规定:产品标识的内容必须齐全和真实。DB31/T 565-2013明确规定应在薄册封底有薄册类型、制造厂名、地址、规格尺寸、内芯张数、采用标准编号等标识。一些生产企业往往漠视法律之规,无视标准之则,随意标注产品标识,企业的产品质量把控体系缺失,未能将产品标准作为“质量红线”,导致产品标识内容不全、信息更新不及时等质量问题。

4.内芯格线印刷

内芯格线印刷问题基本表现在格线过淡、过浓、不均和大面积断线,这些现象与格线印刷工艺有直接的关系。目前格线印刷工艺大致有三:

① 格线印刷

使用划线机进行格线印刷,这种工艺相对简单落后,线触纸时的压力或松紧不适当都会产生格线有浓、有淡、不直和不均等问题。

② 柔性版印刷

这种工艺是通过柔性树脂版将油墨转移到纸张上,由于每种板材的印数是一定的,超过印数后板材上的图文易被磨损,影响油墨的转移,从而出现断线。

③ 平版印刷方式

此种工艺在印刷行业中被大量使用,印数大、质量好是其优势,但是若水墨不平衡、纸粉过多或橡皮布不净等,也会导致内芯格线不清晰。

5. 内芯纸张白度与荧光白度

市场上能满足DB31/T 565-2013要求的纸张较少,定制是大部分生产企业采用的一种方式,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降低成本,部分企业选择与标准要求相近的纸张品种,这就带来指标不合格的风险。特别是纸张白度和荧光白度,在不使用专业检测仪器的情况下,这两个指标根本无从把控。从各生产企业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没有相关的质量检测仪器。

6.正反面对线误差

导致正反面线条不齐整,偏差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制版工艺中图文位置有偏差,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产品,只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到位,是较容易发现并纠正的;另一方面,印刷机械发生故障,如走纸位置偏离、滚筒轴承晃动,都会产生正反面对线误差超标现象。

7.内芯格线规格误差原因分析

由于印刷企业在批量生产中,质量管理体系未得到有效实施,未严格执行DB31/T 565-2013标准要求,造成印前制版版面上的内芯格线尺寸不正确,导致印版转印到纸张上有较大误差。

三、提升中小学课业簿册产品质量建议

1.标准修订

在DB31/T 565-2013标准中,部分指标的技术要求过于宽松和笼统。如:标准中的套印偏差要求是小于等于0.5 mm,但颜色之间套印偏差若达到0.2 mm,图像就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重影,会影响学生对图文的识别。参照GB/T 18359-2009《中小学教科书用纸、印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对套印偏差的要求为小于等于0.2 mm,可见该标准对套印偏差小于等于0.5 mm是十分不妥的。

再如:DB 31/1565-2013要求簿册内芯格线无断线,这在质量检测中较难把握,有的内芯格线只有约1 mm的断线,完全不影响簿册的使用。建议参照轻工标准QB/T 1437-2014《课业簿册》中对断线部分的要求,对断线的长度和页数进行量化,让标准的判定功能更加合理。

2.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应把原材料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纸张质量,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生产线,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加强对员工作业能力、环保知识和意识的培训,严格进行培训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作业水平和环保意识,确保生产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

要配置必需的检测设备,加强对产品检验人员的培训和检测设备的管理,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切实做到不合格项目及早发现,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3.对消费者

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看清封底有无产品标识,包括制造厂名、地址、规格尺寸、内芯张数、采用标准编号;封面的图案和文字是否完整,视觉上有无重影感;按照封底标注的页数,查看内页是否有缺页、破损页和无格线的白页;特别关注内页中缝处两个钉子的钉脚尖端是否有外翘现象,是否偏离中缝线,如发现问题及时向商家退换。

信息专递——

国家发布GB/T 37538-2019《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网上监测规范》

10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浙江义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批准发布由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等单位起草的国家标准GB/T 37538-2019《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网上监测规范》。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近些年在标准化工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继201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复浙江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后,此次发布电子商务国家标准有着特殊的意义。据悉,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除了电子商务领域外,还涉及到工业制造、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电子信息、家居服务、农业安全等诸多领域。

GB/T 37538-2019《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网上监测规范》规定了电子商务交易的有形产品质量网上监测的主要活动和要求,以及实施产品质量网上监测的保障和能力支持要求。该标准有助于规范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网上监测相关活动,为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的风险预警和管控等提供技术支撑,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内芯课业白度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精米蛋白質含有率および米粒白度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その発生要因 (日语原文)
基于荧光增白织物的白度公式评价
游乐园
《电气控制与PLC》课业探索与实践
不一样的/i?/和/I/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写作·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多次洗涤对面料白度的影响分析
My Teacher
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影响小麦粉白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