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聪灵 廖翌棋 李建
近几年,相关部门、地铁企业都高度重视应急指挥能力的建设。应急指挥车作为固定指挥所功能的延伸和完善,具有机动性高、生存能力强、应急处置迅速等特点,在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指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应急指挥车技术相对陈旧,往往难以满足当下应急指挥的更高要求,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隧道、基坑等危大工程建设的事件应急,需要更高技术、更全面的应急指挥设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的集5G、AI(人工智能)、无人机、AIRMESH(无线设备)等技术于一身的应急指挥车应运而生。
应急指挥车作为临时应急指挥场所,对功能的要求很高。由于应急指挥车系统组成复杂、设备种类繁多、通讯手段多样,几乎涉及通讯全领域,电磁环境复杂,设备密度大,系统间抗干扰要求高。目前不少已建成的应急指挥车建设质量与运行情况不尽人意,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设置不当、操作不便、设备配置性能较差、综合布线不规范;二是系统运行不太稳定、抗干扰能力弱;三是整车配重不合理,表现为集成后整车超重或车后部过重,影响了车辆行驶的平稳性。
当代处于信息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近几年,5G 网络的实现、无人机技术的日益成熟、AI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等,为新一代应急指挥车提供了无限扩展的可能。
更新的科技,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更稳定可靠的性能,北京金穗联创科技有限公司结合5 G、AI、AIRMESH 等技术并根据应急管理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研发生产了新兴应急指挥车及相关配套系统(见图1)。
图1 基于5G和AIRMESH的应急指挥车
自动门人脸识别系统:应急指挥车车门改装为电动门,并配有迎宾踏板。车门控制采用人脸识别控制,保证车内指挥室的使用权及安全性。
无人机整合技术:无人机的合理使用会使应急指挥车如虎添翼,应急人员及其他设备无法到达或难以到达的地方,可用无人机巡航,图像实时回传应急指挥车指挥屏幕。无人机亦可作为“先行勘察兵”,提前全方位掌握现场环境及事故情况为应急方案制定提供支持。
高效的空间利用率:从副驾驶双座椅到指挥室双排座椅排布,折叠桌设计及显示器墙与设备前后分离设计,后部储物柜空调布局显示了对有限的车内空间高效、充分利用的设计,整车车内是以会议室布局布设,为远程会议、应急指挥讨论会、临时会议提供环境,使环境更舒适、更专业(见图2)。
全车5G 网络覆盖:5G 技术是网络技术里程碑式、革命性的发展。超快的网络速度让很多之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应急抢险指挥分秒必争,5G 通信超低的延迟、超快的网络传输速度,为应急指挥提供便利。
卫星应急通信:应急指挥车配备有卫星电话,为无信号地区的电话支援求助工作保驾护航。
超长距离传输及高清自组网图传:临场应急指挥,现场深处的真实情况尤为重要。一些特殊地区,如城市轨道交通的隧道内、未部署网络的站体、基坑等,处于弱网甚至是无网络状态,这令应急指挥工作难上加难。该应急指挥车的自组网图传设备能够自组搭建专用网络,实现单兵设备—应急指挥车—指挥中心三级联动。
全车语音控制系统:应急指挥车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与智能音箱对接,可进行语音控制。
专业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车上配备安装自主研发的应急系统,可实现全网物资设备在线实时监控;社会资源、专家信息、防汛点等信息整合;应急队伍信息集中汇总;应急预案数字化、动态化管理;应急预案与应急演练联动管理;系统平台对应急指挥全过程视频、语音、文档、图片、信息及社会舆情等实现全自动记录,便于事后复盘分析与经验总结。
图2 应急指挥车内空间利用合理
图3 新型应急指挥车可实现全方位应急及三级联动
三位一体,全方位应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期间,突发事件场景通常比较复杂,事发地点处于地下很深的位置,应急指挥车往往不能够到达第一现场,存在“最后一公里”通信困难。该应急指挥车采用AIRMESH 自组网设备,为应急指挥车至事件现场搭建通信通道;应指挥急车配备基于WebRTC 通信(即网页实时通信)的指挥系统,可呼叫地面值守的5G 单兵设备,建立有网环境下的远程指挥;通过无人机空中监控,全方位获取时间全局视频信息。综上为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全方位应急。
三级联动:AIRMESH 自组网技术+5G 的组合,实现了事故/事件现场单兵、应急指挥车、总指挥中心联动一体。临时指挥中心及总指挥部服务器(电脑)上装有基于WebRTC 的远程分享通话桌面工具,启动连通之后,临时指挥中心可以把获取到所有现场视频信息通过5G 网络共享给总指挥部,同时又可以实时通话接受总指挥部的指挥命令,指挥中心可以指挥现场各单兵,达到快速指挥迅速平战(见图3)。
AI 智慧监控:利用AI 技术实现事前应急物资装备无人远程监控清点;事中人员及装备的限界管控与违规预警,规避事故次生灾害与损失。[本文作者史聪灵、李建,单位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廖翌棋,单位系北京金穗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22403),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9JBKY12、2019JBKY0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特殊支持经费项目(WRJH201801)等项目资助,作者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