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9-04-06 05:56王春秀
求知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专业

王春秀

摘 要:文章研究了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机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新体系等培养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8.4;G6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1-0121-02

2014年1月,教育部在黄淮学院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会,178所地方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自此,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迅速行动,纷纷掀起了转型发展的学习和讨论热潮。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扎实推进向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大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目前,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够,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新机制不够健全,不能够采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践教学的途径不够有效。二是国家级和省级品牌专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发挥成效不显著、辐射效果差,不能够带动各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有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重立项,轻研究,轻探索”现象比较严重,各高校为迎合转型发展,校内设立了专业综合改革转型试点、卓越人才计划等专业建设项目,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是许多项目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得不够,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凸显教学改革成效。为了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提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以项目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地方高校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投入了大量改革经费,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等。依托这些项目,在全面研究、借鉴国内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特点,以社会需求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为支撑,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制订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共同编制教学大纲,携手共建实验实训室,组建“教授·工程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工程实践指导,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逐步建立以“校企联动、项目拉动、能力驱动”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培养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口,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大学应成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与“发动机”。地方高校应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突破学科专业定势,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系统整合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贯穿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等过程。采取加强工程训练、鼓励科研探索、组织科技竞赛、开设创新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实施“导师”制度、搭建创新项目平台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建立各种管理办法,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学分转换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体制机制,构建起国家、省部、学校和学院(系)四级科技竞赛体制,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培养其学思结合、团结协作、动手实践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三、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机制

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平台,搭建“校内基地——科研平台——校外基地”三结合的研究实践平台,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技能型人才,进入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实现“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工程训练、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的功能。此外,建立教师顶岗锻炼制度,激励教师在这些平台中进行中、短期顶岗锻炼。同时,必须建章立制,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技能型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评选办法等,充分利用校内外研究实践基地,努力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团队和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批技术型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

四、以企业深度参与质量评价为手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新体系

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坚持“持续改进”的理念,从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检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多个方面开展与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成立由行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对该行业相应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将评价体系设计为“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养”等多个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尽量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的若干子项目,并根据专业特点对各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从不同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对人才培养定位、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进行改进,构建闭环的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地方院校面对“转型发展”,应有其自身的考量,“转型”不是在学校类型上转变成高等职业教育,而是在办学定位上更加明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产学研教深度融合,与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在专业设置上更加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教学上更加凸显能力本位、融合行业企业标准,在师资队伍上更加强调“双师或双能标准”。

参考文献:

[1]王海东.“新工科”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探索[J].轻工科技,2018(12).

[2]赵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J].牡丹江大學学报,2018(11):145-148.

[3]孙杨,常亮,邓伟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4]王维思.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革新及启示[J].职教通信,2018(13).

猜你喜欢
创新性应用型专业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