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妙玲,邱小青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东 广州510400)
KOA是一种慢性关节炎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主要是因局部损伤、激素水平异常、长期劳伤引起的关节软骨丢失或者变性、关节边缘及其软骨下骨质再生,最终导致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KOA在50~70岁群体中的发病率约为52.00%,X线片检查的异常率为89.18%[1]。KOA属中医“痹症”范畴。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所致[2]。针灸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行气止痛的效果,温针灸有刺法、灸法的共同优势,让热能通过针体传入关节腔的深处,刺激经络循经感传,促进血液循环。本研究用温针灸治疗KOA风寒湿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7岁,平均(52.83±2.79)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2.86±1.24)年;合并症血压2例,糖尿病2例,高血脂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3.15±2.37)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73±1.18)年;合并症高血压1例,糖尿病3例,高血脂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1995年美国风湿病血会制订的KOA诊断标准[3],符合《针灸学》[4],属风寒湿型,适合保守治疗。排除精神疾病、外伤、扭伤以及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对照组用普通针刺治疗。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关元穴,用40mm的28号毫针,消毒后朝着膝关节方向进针,得气后留针0.5h,其间行针1次,用平补平泻法。
观察组用温针灸治疗。取穴和对照组相同,用60mm的毫针,针刺深度2.5cm,得气后留针0.5h,在留针过程中将艾条切成艾柱约2cm,中间穿上孔,套在针柄上,艾卷的底部距离皮肤2~3cm。再把厚纸板的中间剪开一条口,放在艾卷和皮肤之间,以免艾灸灼伤,艾灸结束后取针。
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周3次。1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2天再开始下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用Lysholm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说明膝关节功能越正常。
用视 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膝关节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重。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愈:膝关节活动自如,功能恢复正常,疼痛、僵硬、肿胀等消失。显效:膝关节症状明显改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膝关节症状有所改善,功能有部分恢复,但在受寒与疲劳后容易疼痛。无效:膝关节功能和症状均没有改善,甚至更加严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Lsholm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Lsholm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Lsholm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Lsholms评分 VAS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50.42±10.86 6.08±1.97治疗后 92.43±6.52*△ 3.05±1.41*△对照组 30 治疗前 51.13±9.76 6.15±1.87治疗后 76.23±5.47* 5.14±1.37*
KOA主要是因为风寒湿邪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记载[6]。肝肾不足,经脉失养,气滞血瘀,因此,治疗原则为活血通络、补益肝肾、散寒祛湿。
温针灸结合了针法和灸法,《医学入门》载[7]:“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及、必灸之。”温针灸通过针体将热能传入膝关节腔深部,以激发经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快炎症清除,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研究认为,温针灸对KOA患者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的影响[8],选择内、外膝眼穴,发现NO、PGE2含量显著降低,说明温针灸可防治KOA。相关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KOA的临床疗效达到97.14%[9]。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寒湿型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