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辉
摘 要:乙酰螺旋霉素片制备工艺的有效选择,一方面能够确保药物溶出度满足我国药品安全监督管理要求,以便药效与药品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凭借制备工艺的不断完善,更能够增强药品质量的可控性,以此持续降低药品制备风险,避免对厂家经济造成损害。本文基于乙酰螺旋霉素片制备试验展开分析,在明确对溶出度系数的影响同时,期望为后续药品制备工艺提供良好参照。
关键词:乙酰螺旋霉素片;制备工艺;溶出度;影响分析
1 试验仪器与药品
紫外分光光度仪、智能溶出仪、乙酰螺旋霉素、L-HPC崩解剂。
2 试验方法分析
2.1 乙酰螺旋霉素片制备工艺
根据以往乙酰螺旋霉素片制备工艺经验,先取药品粉末、淀粉、崩解剂混匀,而后再加入粘接剂将其置为粒状,待进入烘干箱烘干后,再将制成干粒过16目筛网,以保障粒径与硬度满足药品要求。而后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并拌匀,再采用直径9mm的深模进行压片,并包糖衣,使乙酰螺旋霉素片剂制备完成。
2.2 药品溶出度数据的检测
按照药物制备比例称取崩解剂,并依照我国药典及药品质量检测标准对乙酰螺旋霉素片的溶出度进行检测,以便得知是否符合药物安全的基本要求。期间,药品需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波长扫描,根据以往资料可知,崩解剂在232nm部位存在吸收度,而在实际试验中却并未发现吸收状况,如此便可判定崩解剂并不影响乙酰螺旋霉素片的溶出度。同样,其他制备工艺对溶出度的影响,也可以遵照以上流程进行检测,以便试验数据具备可对比性。
3 试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3.1 崩解剂用量的影响
L-HPC崩解剂是乙酰螺旋霉素片制备期间常用的材料。根据崩解剂检测试验与资料可知,此类崩解剂因纤维素与衍生物的特性具备较广泛的用途,同时亲水性极好,加入乙酰螺旋霉素材料中,能够极大提升药品的溶出度。根据崩解剂用量差异性检测要求,本次试验分为五组样品,并依次加入1%、3%、5%、7%与9%片剂重量的崩解剂,通过溶出度检测措施判断数据差异性同时,还需要根据时间进程选择最适宜的添加方案。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随崩解剂含量的不断提升,乙酰螺旋霉素片剂的溶出度并未呈现明显的速率提升状况,反倒是因为崩解剂粘合性能,在选用大含量崩解剂时,极易将崩解过程中的乙酰螺旋霉素重新聚合,使片剂密度直接上升同时,更降低了溶出度的速率。故而,在选择适当的崩解剂用量时,必须根据实际溶出度数据进行分析,并选择具备以经济性与质量性的方案,才能确保乙酰螺旋霉素片质量得以保障。期间,根据试验资料显示,崩解剂在含量为3%时,溶出度数据能够达到99%;而崩解剂在含量5%时,溶出度系数并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崩解剂用量选用3%最为合理,并且从片剂制备质量角度来看,此时的乙酰螺旋霉素片剂在硬度与表面光洁度方面具备绝对优势。
3.2 崩解剂加入方式的影响
在两种药品溶出度检测措施中,选择同一种崩解剂,但加入方式分为内加法与外加法,以便根据崩解剂加入方法的不同判定对乙酰螺旋霉素药品溶出度的影响。根据试验资料可知,崩解剂内加法试验中,片剂外观质量较好且包衣无明显异常情况,在溶出度试验时达到了100%的数值;而崩解剂外加法试验中,片剂外观存在硬度不足的质量问题,并且因为崩解剂具备极强親水性,包衣期间遇水会急速膨胀,如此更进一步影响了药品包衣的质量,使片剂表面出现了较多裂痕,从乙酰螺旋霉素生产质量方面便不满足销售要求。
3.3 乙酰螺旋霉素粉末细度的影响
乙酰螺旋霉素具备难溶于水的特性,从溶出度角度来看,药品并非颗粒细度越低溶出度便越大,甚至部分药品在细度变小后,通常因为疏水性的特点使片剂孔隙率降低,反倒使整体药剂的疏水性得到增强,难以让溶出度得到提升。根据试验资料可知,在80及120目乙酰螺旋霉素粉末细度研究中,可将两组试验数据分别设置为大粒径与细粒径。而通过试验结果,可知80目大粒径乙酰螺旋霉素片剂溶出度为99%,而120目细颗粒乙酰螺旋霉素片剂溶出度则为80%,比较实际数据有效论证了乙酰螺旋霉素粉末细度与溶出度的影响。
3.4 粘合剂对工艺的影响
在相同处方中,用淀粉浆、竣甲基淀粉浆、乙醇作粘合剂,考察了3种粘合剂对乙酞螺旋霉素片制备工艺及溶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用60%乙醇作粘合剂,颗粒流动性差,所压片子松片,硬度不好;用3%梭甲基淀粉浆作粘合剂压片溶出度仅为75%,原因可能是狡甲基淀粉具有高度粘结性,遇水迅速膨胀形成一种胶状的具有粘性的物质覆盖于颗粒表面,从而抑制了主药的溶出;用10%淀粉浆制粒,片剂崩解迅速溶出度可达98%以上。
3.5 润滑剂使用的影响
硬脂酸镁的接触角为121°,疏水性质的乙酰螺旋霉素中加入了适量的硬脂酸镁之后,乙酰螺旋霉素的接触角也会有非常显著的提升,这样也就使得片剂不会轻易被水润,这样也就不会对溶出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加入润滑剂的过程中,硬脂酸镁的使用量最好要控制在0.5%。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片剂的各项参数指标。
3.6 乙酰螺旋霉素片药理影响
乙酰螺旋霉素为螺旋霉素的乙酰化衍生物,属16元环大环内酯类。该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对李斯特菌属、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胎儿弯曲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拟杆菌属、产气荚膜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以及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弓形体、隐孢子虫等亦具抑制作用。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通常耐药。作用机制为乙酰螺旋霉素与敏感微生物的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该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类白色或微黄色。
3.7 乙酰螺旋霉素片动力学分析
该品耐酸,口服吸收好,经胃肠道吸收后脱乙酰基转变为螺旋霉素而起抗菌作用。单剂口服0.2g后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1mg/L。该品在体内分布广泛,在胆汁、尿液、脓液、支气管分泌物、肺组织及前列腺中的浓度一般较血浓度高,该品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平均血消除半衰期约为4~8小时。多次给药后体内有蓄积作用。该品主要经粪便排泄,12小时经尿排泄量约为给药量的5%~15%,其中大部分为代谢产物,胆汁中浓度可达血浓度的15~40倍。
4 结束语
乙酰螺旋霉素片是我国针对扁导体炎与支气管炎等治疗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根据药物资料可知,此类药物难溶于水且质量较轻,若要溶出度满足我国药典的制备质量要求,则必须借助制备工艺与崩解剂手段,使药品更便于被消化,才能确保药品疗效更好。而根据试验数据可知,崩解剂用量为片重3%且选用内加法,用10%淀粉作为粘合剂,药品颗粒度保持在80目,并确保润滑剂硬脂酸镁用量为片剂0.5%,能够使片剂的溶出度满足我国药典质量要求,同时从药品制备质量角度来看,此类片剂外观光洁且硬度较高,能保障药品包衣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邢立海.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工艺及对溶出度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6,8(2).
[2]王灵灵.乙酰螺旋霉素的制备工艺及对溶出度的影响[J].医药,2016(7):00109-00109.
[3]宋玉霞,田妮娜.微生物检定法测定乙酰螺旋霉素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医药指南,2017(34):17-18.
[4]陈卓,王立萍.乙酰螺旋霉素的质量评价[J].中国药师,2016,19(9):18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