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瑶对中古文学中药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2019-04-04 01:02唐梦
科学与财富 2019年6期
关键词:王瑶

唐梦

摘 要:王瑶作为一名学术功力深厚的文学研究者,对于我国中古文学领域的研究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在研究方法上王瑶"师朱法鲁",善于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寻找带有普遍性规律的线索并作出合理的论断,阐述文学的发展规律。本文根据王瑶这一研究思路对其在中古文学中药与文学的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瑶;中古文学;药与文学

将中古文学与服药的社会风气结合起来研究的要自鲁迅算起,但由于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作为一篇演讲稿篇幅有限,对很多问题都未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王瑶在鲁迅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对后世的中古文学研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本文就王瑶先生对中古文学中药与文学的研究展开分析,以求为后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研究范式。

汉魏六朝时期所流行的服药指的是寒食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篇》载“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 由此可见,寒食散的名气极大,服散是由何晏开启的,在他死后服用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形成了这样的一种风气。寒食散作为一种由名医所创的药方确实具有治病的功效,后世孙思邈《千金翼方》和李时珍的《百草纲目》中也有着相关的记载,但是作为一种毒性很重的药,若如魏晋风气一般经常性服用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而这种风气却普遍地流行开来——尤其是在富人贵族之间便必要有它盛行的社会原因,王瑶将原因概括为两点,一是延年,二是驻颜。

对于死生观念或许已经久远到难以追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却要觉醒得晚的多。王瑶从先秦文学入手,并未看到对于生命消灭的悲哀之情的描述,儒家对于这个问题只是逃避的“未知生,焉知死”。歌舞升平、海晏河清的汉王朝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对于这个问题也同样选择了漠视。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土崩瓦解,社会陷入动乱之中,人们开始不得不直面随时都会降临的死亡问题;同时,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不再坚不可摧,道家思想的抬头使人们从对生死的避而不谈转变为对生命的思考与怀疑。

道家思想对于死生只做到了问题的提出却没有提供解决的方式。老庄哲学中对于死生的观点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只给他们带来了更沉重的痛苦,他们认为“死”是“生”的终结,是神形俱灭,是万物皆空,无法做到庄子“息我以死”的达观。因此对于死亡他们产生了无尽的恐惧与憎恶之情,而在這种情况下大家所能想到的唯一希望便是延长生命,于是出现服药的风气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这种创作心理对于文学有着之间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死生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王瑶以诗为例展开分析。这种思想在文学中的大量出现是从汉末的古诗开始的,《古诗十九首》开始出现了一些诗句,便显出对生命的留恋以及无可避免的死亡命运的憎恨,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等。再往后,建安时期的诗歌还带着浓重的乐府色彩,直抒胸臆虽然不多,但是也都出现了感慨生命的苍凉诗句。如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纵如一代枭雄曹操也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得以成就,和这一死生观念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再往后到游仙诗的兴起,刘琨、郭璞、钟嵘等人都开始在诗歌中表达对“延年不死”的希望与追求。到晋宋交际时期,诗中对死生的改开依旧常见,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还能有迹可循。

这种情况一直发展到东晋时期,原因则是佛教的兴起。东晋以后佛教的势力发展迅速,上至天子贵族,下达平民百姓都崇信佛法,人们对于“死”的恐惧之情开始锐减固然有社会逐渐稳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佛教带来的“轮回”观念。在道教盛行之时,大家对于死亡之后的世界是无知的,所追求的是长生之后的“仙界”。佛教的“轮回”观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死亡问题的答案,就是转生。所以当死亡不再是万物终结之时,诗文中对于时光飘忽和生命短促的感叹便少了起来,服散的风气也就渐渐消弭了下去。

王瑶对于服药做出的解答除了延年,还有一点就是驻颜。不同时代对于“美”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自魏晋至南朝时期,名士们所追求的是自己能拥有像女子一样的美貌,“病态的女性美是最美的仪容” 。社会风气注重于容颜的妍丽,上层士族普遍“胡粉饰貌,搔头弄姿” ,男子们傅粉施朱,熏衣剃面,让自己呈现出一种女性美。服药这件事情虽然是为了长寿,但是否能真的达成“长寿”的目标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验证;但驻颜就不一样了,服过药后便可以收到成效,颜色红润、神明开朗。魏晋六朝士人尚美的思想同样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了反映,他们在文学创作时也更加注重文辞的华美,宫体诗与骈文的兴盛便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瑶从汉魏六朝的服药风气入手,追溯其盛行的社会原因,挖掘魏晋文人的内心心理,并分析这一创作心理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探究过程中王瑶旁征博引,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无论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还是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都值得后世治文学史者的尊敬与珍视。

参考文献:

[1]王瑶. 王瑶全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王瑶先生纪念集编写小组编.王瑶先生纪念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钱理群等.王瑶和他的世界[C].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夏中义.从王瑶到王元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钱理群.世纪末的沉思[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王瑶
Chiral symmetry protected topological nodal superconducting phase and Majorana Fermi arc
发现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一例
N-type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d Bi2S3@Bi nanorods/polyaniline hybrids for stretch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 Pair of Resonance Stripe Solitons and Lump Solutions to a Reduced(3+1)-Dimens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
“王瑶式”表达方式
“王瑶式”说法
“王瑶式”表达法
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盐类的水解考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