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

2019-04-04 00:54曹静娅
科学与财富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进路径研究现状全球化

曹静娅

摘 要:全球化进程依赖于国际法规制,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将获得更多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首先对全球化的发展与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同时将提出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将依据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脉络,提出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现状;改进路径

引言:

国际经济法学,是研究国际经济法的新型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包含,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的经济法规,以及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对接路径。在国际贸易中,各国的产业标准与贸易诉求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法将成为唯一的规制依据。有鉴于此,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应得到加强,从而使我国企业获得更为有效的法律保障。

一、全球化的发展与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迅速形成统一市场,新型的全球化时代逐渐发展成熟。在当代技术条件下,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以统一标准为基础的产业分工。工业革命后,机械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各部门需要依据统一标准配合机械生产。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采用了统一的生产标准,分工合作更加高效。其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全球产业平台。信息是引导资源配置的前置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各部门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其三,是以投资为纽带的全球化产业对接。全球化扩大了贸易范围,资源要素难以远距离运输。美元等全球化货币,统一了各项资源的公允价值。透过货币流转的投资方式,可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二、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片面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并倾向于探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学界中的部分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与产业结构具有特殊性,突出中国特色可使国际经济法建设更加贴近我国社会,国内的改革成本将相应减少。但类似的研究视角,忽视了国际经贸合作的复杂性,以至迟迟无法提出具备较强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诉求,是实现多方共赢,片面追求中国特色将使合作国家付出更高成本,其合作意愿将受到影响。

(二)过度关注国际法规的多元性

构建多极世界,是世界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推进对外合作的主要诉求。基于这一视角,部分学者刻意强调国际法规的多元性,并期望将涵盖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合作法规,纳入到我国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中。但在全球资本市场,各类资源高度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由其制定的产业标准与政策法规,通常被默认为国际标准。在此背景下,过于强调国际法规的多元性,将使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现状受到忽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效率也将受到影响。

(三)夸大法律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领域,普遍存在依靠法律建设带动经济建设的因果逻辑。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经济的成功,来源于高度法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复制这一管理模式,可使我国的社会治理成本进一步下降,投资效率得到提升。基于这一认知,学界部分观点会在脱离现有条件的情况下,先于产业发展制定前置性法规,以期该领域在投资环节中就受到合理规范。这样的研究方向,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并将西方法治模式作为参照目标,但实践效果往往低于预期。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改变

(一)融入国际主流标准

过于强调中国特有国情,将限制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视角。有鉴于此,我国理论界应深入探究国际经济法本源,并将对接国际标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是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早期,我国均未加入该领域的科研体系,因此在标准制定环节缺乏话语权。当前,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趋于成熟,产业标准难以获得改变。同时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并与现有机制相对接,新发展的应用型技术通常会主动嵌入原有标准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难以制定出可突出我国特色的产业标准与行业法规。积极融入主流国际法,应被视为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便提升相关法规的应用价值。

(二)依据WTO准则框定研究框架

过于强调国际经济法规的多元性,将分散该领域的研究焦点,有限的资源也难以获得集中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依据WTO世贸准则,开展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是破除区域贸易壁垒,从而使国际分工体系的覆盖规模不断扩大。认清这一发展方向,将使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得到提升。WTO是当前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贸易准则,其中涵盖了发达国家与廣大发展中国家的核心诉求。该准则虽不完美,但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以此为依据设定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视角,可使参照坐标更加清晰。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现有法规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贸易公平将受到影响。但在理论研究中,不应突破WTO框架,以便获得多数国家的支持。

(三)依托经济规律带动法律建设

西方国家高效的法制体系,来源于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我国主流文化虽期望于法制,但却依赖于人情。在这一环境中前置法规建设,将会使经济发展效率大幅降低,权利寻租等问题也将增加。有鉴于此,理论界不应将法律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前置条件,而是应依据经济规律完善现有法规,从而使经济活动得到合理规范。同时在与国际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部门将逐渐适应法治环境,并对我国的法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条件下优化我国法治环境,将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国际经济法的主要研究方向,应着眼于强化市场调节,从而使企业部门受到的外部限制进一步缩小。通过这样的设计,企业投资效率将得到提升。

结语:

国内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改进过程中,首先应弱化对于中国特色的追求,并在积极融入国际标准的前提下,为我国企业争取利益。同时在研究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我国应将WTO准则,作为主要参考,从而使理论研究方向保持统一。再有我国的经济法研究,不应过分夸大法治建设对于经济的影响,而应依据经济规律与我国主流文化,进一步完善现有法规,从而使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参考文献:

[1]郭德香.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综述[J]. 法学评论,2018,36(04):40-51.

[2]何志鹏. 中国国际法学的双维主流化[J]. 政法论坛,2018,36(05):173-191.

[3]杨文玢.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发展趋向[J]. 法制博览,2016(08):253.

猜你喜欢
改进路径研究现状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改进煤炭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路径探微
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改进路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