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中古小说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那就是笑话。有人专门搜集笑话编纂成集,代表作是《笑林》与《启颜录》。大部分的笑话属于民间故事,具备了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民间文学特性。与古代有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为文献经典,不再发展变异不同,笑话故事在文献记录以后,依然活跃在民众口头,按照民间文学的一般规律继续发展与演变,有的成为当代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平广记》卷二六二引录邯郸淳《笑林》中有“不识镜”这一笑话:
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其母亦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
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失译人名二卷本《杂譬喻经》卷下的第二十九个故事载: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着瓮中,复迎我为?”夫自得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疑作“宾”,形近而误)。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遇与相见夫妇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共斗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杂譬喻经》中的这个故事显然是引用了印度民间故事来说明“世人愚惑,以空为实”的教理。而在《法苑珠林》卷五十三《愚戆篇·杂痴部》“妒影”中也引用了《杂譬喻经》中的这个故事,并明确地说:“佛以为喻:见影斗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绝。”佛教将此一故事用来比喻三界之人不知道人生苦难而虚无,所有的争执不过是见影而斗。
按一般情况而言,印度故事出现得比中土故事要早,应该是通过佛教传播影响了中土。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完全密合,笑点有些类似,但情节有较大不同,我觉得《杂譬喻经》中的故事不像是《笑林》故事的直接渊源。相比于佛教的寓言,中土的笑话更精粹,更容易使人发笑。
此一故事在隋人侯白的《启颜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书中的“痴人买奴”故事将上述笑话完全本土化了:
鄠县董子尚村,村人并痴。有老父遣子将钱向市买奴,语其子曰:“我闻长安人卖奴,多不使奴预知也,必藏奴于余处,私相平章,论其价直,如此者是好奴也。”其子至市,于镜行中度行,人列镜于市,顾见其影,少而且壮,谓言市人欲卖好奴,而藏在镜中,因指麾镜曰:“此奴欲得几钱?”市人知其痴也,诳之曰:“奴直十千。”便付钱买镜,怀之而去。至家,老父迎门问曰:“买得奴何在?”曰:“在怀中。”父曰:“取看好不?”其父取镜照之,正见眉须皓白,面目黑皱,乃大嗔,欲打其子,曰:“岂有用十千钱,而贵买如此老奴。”举杖欲打其子。其子惧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语其父曰:“我请自观之。”又大嗔曰:“痴老公,我儿止用十千钱,买得子母两婢,仍自嫌贵?”老公欣然。释之余,于处尚不见奴,俱谓奴藏未肯出。时东邻有师婆,村中皆为出言甚中,老父往问之。师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钱财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办食求请之。”老父因大设酒食请师婆,师婆至,悬镜于门,而作歌舞。村人皆共观之,來窥镜者,皆云:“此家王相,买得好奴也。”而悬镜不牢,镜落地分为两片。师婆限照,各见其影,乃大喜曰:“神明与福,令一奴而成两婢也。”因歌曰:“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嚮。买奴合婢来,一个分成两。”从三国时期的《笑林》到隋朝的《启颜录》大致上相隔了三百五六十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此一笑话有了较大的改编,情节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详实。与《笑林》中的“不识镜”故事相比,应该是经过了职业俳优的加工改造,使其更有利于表演。此类故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36B,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属于愚人故事。
到了明朝,这个笑话故事的传播依然非常活跃。冯梦龙《笑府》卷十一《谬误部·看镜》记录了此一故事:
有出外生理者,妻嘱回时须买牙梳。夫问其状,妻指新月示之。夫货毕将归,忽忆妻语,因看月轮正满,遂买一镜回。妻照之,骂曰:“牙梳不买,如何反娶一妾?”母闻之,往劝,忽见镜,照云:“我儿有心费钱,如何娶个婆子?”遂至讦讼。官差往拘之,见镜慌云:“如何就有捉违限的?”及审,置镜于案,官照之,大怒云:“夫妻不和事,何必央乡宦来讲?”后半部分打官司的情节不尽合理,有画蛇添足之嫌。《广笑府》“风怀”部中的“虔婆”故事与此类同,但没有后面打官司的情节。浮白主人《笑林》与游戏主人《笑林广记》中记录的同名故事与《笑府》中的“看镜”故事完全一样,但清人俞樾《俞楼杂纂·一笑·渔妇看镜》记录的故事如下:
有渔妇素不蓄镜,每日梳洗,以水自鉴而已。其夫偶为买一镜归,妇取视之,惊告其姑曰:“吾夫又娶一新妇来矣!”姑取视之,叹曰:“娶妇犹可,奈何并与亲家母俱来。”此一故事更接近隋唐以前的版本。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此一笑话还在广泛流传,并有多个版本。
在雷东平等编《印度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也有名为“镜子”的故事,情节与佛经记载相差较大,反倒与我国笑话较为接近,大意是:
丈夫买了一面镜子,照了之后,以为是他死去父亲的脸。于是,他将镜子藏在盒子里,每天干活前总要看一看。他妻子起了疑心,一天,也偷看了一下镜子,看到了一个不相识的美女,非常愤怒,质问丈夫:“你藏在盒子里的那张女人面孔是谁?”丈夫纳闷地回答:“那不是女人面孔,是我父亲的。”所以,很多笑话故事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其中的一部分能够超越语言、文化的限制而在世界范围内流播,表明人类的心理有共通之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全5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诸葛忆兵编著。全书搜集、考辨、汇编宋代史书、笔记、别集、总集、类书、辞书、地方志等等门类著作中所有与科举相关的文献资料,竭泽而渔,以时间为结构线索,编排罗列,分北宋、南宋、综合三卷,全5册,凡270万字,大致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发展及其转变历程,填补了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精装16开,全5册,凤凰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定价720元。